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识别“健康”与“不健康”的内疚

2023-06-05 07:54 作者:神府尹  | 我要投稿

什么是内疚?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内疚是个体危害了别人的行为,或违反了个人的道德准则,而产生良心上的反省,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 世间不存在完人或圣人,没有谁能保证自己的言行举止完全符合自己订立的标准,哪怕是非常优秀的人,也难免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冒犯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所以,内疚的感受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甚至是很熟悉的一种体验。相关研究的统计数据显示:人们每天大约有2小时会感觉轻微的内疚,每个月大约有3.5小时会感觉严重内疚。 适当的内疚是健康的,是我们获取责任感的重要方式,提醒我们做一个善良的、对他人有益的人。它犹如一个警报器,如果我们已经做了或即将做出一些违反个人标准,或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事情,可以及时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和调整,尽力弥补,并向他人道歉。在这样的情况下,内疚感很快就可以消散。 然而,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如果内疚感过于强烈,且长期弥漫不散,那就是不健康的内疚了,它会成为心灵上的毒药。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博士盖伊·温奇认为:不健康的内疚,多半都与人际关系相关,它们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未解决的内疚——想要道歉和弥补却没有做,或是做了没有得到原谅 ·内心独白——“不是所有的伤害,都有机会说一声‘对不起’” 对他人有意无意的冒犯或伤害,都可能会引发内疚感。如果我们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且想承认和弥补错误,只是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时候道歉比较合适,就一直搁置着这件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内疚感就会持续存在。比如:某男在年少无知的时候,以侮辱性的言辞伤害了一位身体有缺陷的同学,待成年后回想起来,深觉不该如此。只是,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那位同学的消息,这份无法解决的内疚,就成了他心头难以愈合的伤口。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时尽管我们采取了道歉的行动,但因为对方遭受的伤害过大,无法给予原谅,这也会导致我们的内疚感无法消除,继而发酵成为一种情绪毒素。 ·幸存者内疚——为自己在创伤事件中幸存而内疚,宁愿自己也遭遇不幸 ·内心独白——“对不起,我活了下来” 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在针对犹太人大屠杀的研究中发现:那些在痛苦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幸福快乐、感恩生活。相反,他们一直在饱受“内疚”与“自责”的煎熬。后来,研究者们又在自然灾害、战争、恐怖袭击、空难等天灾人祸中,相继发现了这样的情况。自此,这种现象就被命名为“幸存者内疚”。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幸存者内疚”不只在极端情境下会出现,在日常的考试、裁员、竞争等更广泛的情境中也存在。比如:经济危机之下,不少同事被裁,而自己却留下了;高考过后,自己考上了好的大学,同伴却落榜了。 ·分离内疚——因照顾或处理自身的事情,没有考虑或照顾到他人 ·内心独白——“我去外面看世界、长见识,父母却在承受孤独”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有些女性在产假结束重回职场后,遇到出差等情况,总觉得对不起孩子;有些人因出国读书或工作,不能经常陪伴在父母身边,哪怕父母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也可能会产生分离内疚,因为父母会想念自己。 ·不忠的内疚——追寻个人目标时,没有遵从亲友的意愿与期待 ·内心独白——“对不起,妈妈,我让您失望了” 有一对从事教育工作的父母,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将来能够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但儿子却没有遵从父母的意愿,坚持选择与朋友一起创业。尽管他按照自己的想法作出了选择,可心里却总觉得对不住父母。 以上四种形式的内疚,都属于不健康的内疚,需要我们识别和注意。一旦任由这些内疚感持续,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时,为了减轻犯错导致的内疚,一些人还会尝试自我惩罚,做出自我破坏甚至是自我毁灭的行为,试图“以痛苦缓解痛苦”。 无论是什么原因(自身有错或无错)导致了不健康的内疚,我们都不能坐以待毙,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去处理,为自己缓解情绪痛苦,积极地解决实际问题。

识别“健康”与“不健康”的内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