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尧、舜、禹
大家好,我们平时去读儒家的书,可以发现,儒家学者论道德则必称尧舜。尧舜作为传说中的人物,一直以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的形象出现。例如在《论语》、《孟子》、《荀子》的最后一章,都谈到了尧舜。然而,尧舜的时代,相距我们的年代太过久远,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尧舜等这些历史上的儒家先圣呢?大家可以看到,我起标题的时候,用的是“儒家的先圣……”,加上了定语“儒家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论及历史人物,尤其是传说中的人物,并且在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考古证据并不充足的情况下,贸然对这些人物做历史的判断、事实的判断,是不科学的,亦是不客观的。因此,我所说的“先圣”是儒家的“先圣”,是儒家用自身的价值观,所粉饰出来的“先圣”,而非历史上真实的“先圣”。
这种托古之风,在先秦时期尤为盛行。例如,《淮南子》中写道:“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意思是,当时的人,常托名于“黄帝”、“神农”等传说中的人物来为自己的学说做担保。现在我们来看儒家视域下的“尧、舜、禹、商汤”等先圣,以及“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周代圣人是怎样的?
1. 韩愈的“道统说”
当然,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说清楚的是,为何要单拎出这几个人来说?因为,这关系到一条儒家的学脉传承。唐代的韩愈,也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曾经提出了一个“道统说”,认为最正统的儒家,就是按照这个脉络传承下来的。他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这不仅仅是韩愈的一家之言,在韩愈之后的宋明儒学家,亦多持有此种观点。同样,回到儒家的经典中,韩愈的这种观点亦是有迹可循的,如《论语》的最后一篇为《尧曰》,里面便提到了“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的例子。《中庸》作为“四书”之一,亦提到了“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里的仲尼,即是指孔子,意思是说孔子的思想,传承了尧舜之道,社会主张则遵循了周文王、周武王的制度。同样,在《孟子》中,谈到道德典范的时候,则必称“尧舜”,谈到昏庸无能的君主时,则必举“桀纣”。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无论这里的尧舜也好、桀纣也罢,在儒家的诠释下,都已经失去其本来的真实样貌了。
2. 尧、舜、禹的事迹
我们常说,尧舜禹是传说中的人物。但是既是传说,也要有一个大致的年代,而非西方童话里面的开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样,这样营造出来的历史就太失真了。现在我们看一下“尧、舜、禹”生活的大致年代。《孟子·尽心下》中记载了一段孟子关于“五百年必有圣人出”的论述,他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根据这条记载,以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计算,周文王的生活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商汤的生活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650年左右,继续上推,尧舜的生活时间大致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即是“夏、商、周”三代之前的一段时间。同时,这个时间和“夏商周断代工程”发布的《夏商周年表》中所划定的时间出入不大。
下面我们来看看,“尧、舜、禹”,的个人简介。《史记》中记载:“尧,名放勋,国号陶唐氏”,“舜,名重华,国号有虞氏”,“禹,名文命,国号夏后氏”,因此,我们常在儒家的著作中读到“唐虞之际”,这个所谓的“唐虞”即是指尧舜。有关于尧的记载,可参考《尚书·虞书·尧典》,有关于舜的记载,可参考《尚书·虞书·舜典》,有关于禹的记载,可参考《尚书·虞书·大禹谟》以及《尚书·夏书·禹贡》。不过现代一般认为,《尚书》为战国、秦汉时期,根据上古传闻所编纂的,不尽可靠,所以不能算做真实的历史。现在我们经常一提到尧、舜、禹,就会想到禅让的故事。但是在《史记》的记载中,尧、舜、禹确属于同一个家族的人,均属于黄帝的后代。在《史记》的《五帝本纪》中,清晰的记载了五帝之间的传承关系和血缘关系,

如图所示: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的孙子高阳,此即是颛顼。高阳又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族侄高辛,此即是帝喾。高辛又将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放勋,此即是帝尧。帝尧又将帝位传给了高阳(颛顼)的后代重华,此即是帝舜,同时帝尧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帝舜,所以尧舜之间亦是翁婿关系。之后,帝舜又将帝位传给了文命,此即是夏禹,禹之后则进入了“父传子”的家天下模式。
其实严格来说,《史记》的《五帝本纪》多为杜撰的传说故事,或取材于《尚书》、《礼记》,或为秦汉时期的伪作,后世学者多对此提出自己的质疑。如杨慎认为“《五帝纪》亦非太史公极笔”,梁启超也认为“带有神话性的(人物),纵然伟大,不应作传。譬如黄帝很伟大,但不见得真有其人。太史公作《五帝本纪》,亦作得恍惚迷离”。同时,《五帝本纪》对于姓氏的理解也存在问题,秦汉以后,中国的姓氏逐渐合二为一。但是,在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分开的,司马迁的《史记》则混淆了这个问题。
现在我补充一下“姓”、“氏”的问题。“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源自于早期的部落,同姓者皆有血缘关系,属于同一个祖先。“氏”则是对子孙进行进一步的区分,如按照封地、按照职位进行划分。《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姓公孙,尧、舜、禹皆是黄帝的后代,所以皆以公孙为姓。而我们常称,帝尧称为“陶唐氏”,帝舜称为“有虞氏”,个人认为,应该是由于尧、舜封地的不同,故而成为了同姓中的不同氏。但是却存在一个悖论,即在秦朝以前,同姓是不婚的。既然,尧、舜皆以公孙为姓。那么,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是不符合历史的。亦或者说,尧、舜为翁婿关系为真实的,但是尧、舜为同姓则是不符合历史的。
举个例子:孔子属于商人的后裔,商人的姓为“子”,所以孔子的姓亦是“子”。那么为什么称“孔丘”,而不称“子丘”呢?因为在当时,“姓”只是用来作为血缘、婚配的评判标准的,不能用作男子的称谓。那么,当时的男子怎么称谓呢?可以称呼为“氏+名”,如“孔丘”,也可以称呼为“字+名”,如“仲尼丘”。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即姓“子”,氏“孔”,字“叔梁”,名“纥”。因此,可以称为“孔纥”(氏+名)或者“叔梁纥”(字+名)
3. 儒家经典中的尧、舜、禹
那么儒家经典中,有哪些耳熟能详的句子,是关于“尧舜禹”的呢?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大禹谟》翻译:人心自私危险,道心幽昧难明,应该精诚专一,真正地遵从中庸之道。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中庸》翻译:孔子遵循尧舜二帝的道统,效法文王、武王所定制的典范,上依据天时变化规律,下符合地理环境。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大学》翻译:尧、舜以仁政领导天下,百姓就跟着他行仁。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翻译: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章句》翻译:孟子和他讲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开口不离尧、舜。
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孟子·离娄章句》翻译:有什么跟别人不同的呢?尧舜也和别人一样呢!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章句》翻译: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
儒家将尧、舜视为圣人,但是儒家所言的圣人却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与凡人之间并不割裂,由“人皆可以为尧舜”就可以看出。我们可以说,在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就已经蕴含了人人平等的精神,就已经开始了反对个人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