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难尝鲜一口,水中珍品今何存—鲥鱼
鱼四月美绝伦,
荻港网出光如银。
头鱼入市竞豪夺,
千钱一尾充厨珍。
--《鲥鱼》黄钺

鲥鱼(学名:Tenualosa reevesi)是鲱形目鲱科的一种鱼类,它体长椭圆形,体背及头部是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呈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为淡黑色。“网出光如银”中的“银光”乃鲥鱼鳞也。

在历史上,鲥鱼在我国近海的分布甚广,黄海、东海、南海的12个渔场有27处都曾捕到过鲥鱼,这种鱼主要分布在北纬22-36°的范围内,其中北纬25-31°的范围内分布最多。鲥鱼分布在水深小于60米的海域中,而20米以上的水域是它们最主要的活动范围。[1]虽然身为海鱼,但在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鲥鱼的生殖群体会集结成群,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而在5-7月,当水温达28℃左右时,成鱼会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缓流、沙质底的江段繁殖。鲥鱼的产卵时间多在傍晚或清晨,生殖后亲鱼仍游归海中。当年孵化出的幼鱼顺流而下,第一年在入海口或淡水中生活,第二年才开始入海生长或肥育。由于这种鱼每年春夏之交都到鄱阳湖产卵,准时不误,渔民亲切地称它为鲥鱼。

“瘟鱼”、“三黎”、“惜鳞鱼”是鲥鱼的别名(鲥鱼一触到网,就头顶渔网,不再退后,一动不动,束手就擒,所以被戏称“惜鳞鱼”)。鲥鱼是滤食性鱼类(用鳃耙过滤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细菌的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如剑水蚤、基合蚤、轮虫、桡忠类等为食,有时还食大量硅藻和其他有机碎屑等。因是时鲜,且出水即死、无鳞、血不鲜,故不宜长途贩运,长江边的居民对打捞上来的鲥鱼就更有一份独爱在其中。鲥鱼是中国珍稀名贵的经济鱼类,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鲥鱼之名与贵,仿佛命中注定般,从古至今,皆是如此。“打鲥鱼,供上用。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备驿马送。”像这样作为贡品被皇家贵族喜爱,足见其珍贵。东汉名士严光(子陵)以难舍鲥鱼为由拒绝了光武帝刘秀入仕之召。直至民国时期在北京宴客、馈赠,鲥鱼亦是必不可少。建国初期,中央话剧院在颐和园听鹂馆请客,陈毅、周恩来等人受邀,席间便有清江鲥鱼(清江鲥鱼是湖北清江所产)。鲥鱼这炙手可热的命格究竟缘何而来?实不相瞒,古往今来众人皆是拜倒在它散发着迷人香气的石榴裙下了。在《后元丰行》中,王安石忍不住夸奖:“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苏东坡亦对鲥鱼赞不绝口,就连做菜的方法也一并交代了:“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确实,肉质嫩、鳞油肥,这般得天独厚,怎能不令人心动?唯一的不足之处在于鲥鱼令人垂涎的外表下,暗藏着许多细刺,而这个小小的缺点竟又被张爱玲列入人生三恨之首……都是鲥鱼太过美味惹的祸啊。其实除了好吃之外,鲥鱼脂肪含量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有很大益处。

然而时至今日,如此珍馐美味只能成为一个遥远的回忆了,鲥鱼曾经“千钱一尾”引达官贵人争相购买的盛况不复存在。继扬子鳄、中华鲟、白鱀豚、胭脂鱼之后,长江鲥鱼也遭遇种群危机。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于1996年组织渔民在峡江产卵场内进行试捕,共作业21天,累计捕捞时间414.5小时,总作业93船次,结果都未能捕捞鲥鱼,江苏、安徽等江段也多年未能发现鲥鱼,现在的鲥鱼很可能已经完全灭绝。分析下来,对鲥鱼的影响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环境方面的污染。随着内陆工业的发展,管理不当等诸多因素造成长江、赣江、鄱阳湖水域污染日益严重。在这些污染物质中有无机重金属离子物质,如汞、镉、铅、铜、锌等。如果这些物质在局部水域超过极限浓度将会影响鱼的生理甚至造成死亡。除了无机重金属离子物质外,还有酸或酸性氧化物和碱或碱性氧化物,这些物质流入水中会改变水中的PH值,造成鱼类生存的不适(鲥鱼最适PH为6.5-8.5),同时也会造成鲥鱼天然饵料(浮游生物,主要包括剑水蚤、基合蚤、轮虫等)。由于油轮漏油或有机化工厂排放有机物质超标,使水域形成一层油层,油层隔断了水体与空气,阻断了气体交换,水体的氧得不到即时供给,使“溶解氧”降低,影响鲥鱼正常的新陈代谢,严重时会窒息死亡。同时油层还会影响光照,使初级生产者数量减少,在食物链中也会影响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使鲥鱼天然饵料锐减,影响亲鱼繁殖和幼鱼的肥长。第二,生态环境的改变。长江是天然的黄金水道,近年往来的船只量成倍增长。船的噪声能够改变或影响鲥鱼交配、产卵等生活习性,夜行、停泊的船只的灯光改变了鱼的昼夜变化的习性,影响鲥鱼的性腺成熟时间,使产卵期发生变化并影响卵孵化和幼鱼成活率。此外,桥坝的建立在改变或影响鲥鱼的生殖洄游,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建立的数座大桥对鲥鱼洄游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正在和即将兴建的大坝工程,如赣江平流梯级枢纽工程、万宠大坝、峡江大坝等,对鲥鱼生态环境影响更大,严重威胁鲥鱼产卵场地。第三,滥捞滥捕的影响。过度捕捞繁殖的亲鱼和索饵育肥的幼鱼,造成补充群体急剧减少。[3]目前,市面上虽然仍然有“鲥鱼”销售,却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鲥鱼,如今的市售“鲥鱼”主要分为两种——引进养殖的美洲西鲱和由东南亚进口的云鲥(在我国南海也有分布),它们都不是真正的鲥鱼。


[1]陈马康,童合一,张克俭. 鲥鱼在我国近海的分布及其洄游路线的初步探讨[J]. 海洋渔业,1982,(04):157-160.
[2]黄雪笛,孟涵,金也舟,曲梦杰,郑玉红,傅力,刘青华. 从鲥鱼洄游路径的分析探讨美洲鲥养殖的温度管理[J]. 河北渔业,2020,(03):42-49.
[3]王小平. 论环境污染对长江鲥鱼生存的影响[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0,(04):22-24.
文:蓝色精灵科研组刘婉缇
审:蓝色精灵科研组罗腾达、李茂良
排版:蓝色精灵宣教组钱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