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荒原狼》| 用阿德勒看黑塞会不会挺有趣

2022-12-17 09:52 作者:金兽读书  | 我要投稿

书友们好,这里是金兽读书,爱读书爱分享。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荒原狼》。

 

《荒原狼》的作者黑塞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牧师家庭。他的父亲是很出名的教会史学家,母亲是一位法国传教士的后裔。黑塞从小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家人送他进入神学院学习,可是内心敏感的黑塞忍受不了神学院对个性的压抑,半年后就因为神经衰弱离开了神学院。在这个时期他写给母亲的信中还曾透露出自杀的念头。

 

此后他进过精神疗养院,上过文科中学,当过机械厂学徒,还在书店和古玩店当过店员。同时,他大量阅读歌德和席勒;狄更斯和易卜生,并开始练习写作。1904年,黑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乡愁》出版后,黑塞一举成名,从此走上专业创作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黑塞感到非常痛苦。他认为这场战争正在撕裂欧洲,破坏文明,腐蚀人心。他呼吁民众不要陷入狂热。但他的言论被视为对祖国的背叛,遭到舆论猛烈的抨击。不久,他的父亲去世长子病危,婚姻也面临危机。各种打击让他再次陷入精神崩溃的状态。

 

黑塞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影响颇深,于是,他大量阅读精神分析法的文献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同时他也接受了心理治疗。他的医师是荣格的学生,而荣格本人也和黑塞有长期的交往。

 

《荒原狼》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这本书受到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强烈影响。主人公哈瑞,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有意识的自我。荒原狼冲动孤僻,是内心的阴影。赫尔米娜是哈瑞心中的女性性格,是创造力与智慧之源。莫扎特是心。而巴布罗是哈瑞想要成为的性格。书中的不同人物形象代表着黑塞内心的不同原型。书中人物的纠葛展现的是黑塞这一时期,内心的独白和挣扎。

 

黑塞晚年深爱老庄哲学,他避居于瑞士,继续用文字追求内心的和谐。

 

读完《荒原狼》后我突发奇想:如果用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些观点来看黑塞,会不会挺有趣。

 

首先,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是可以获得幸福的。

 

感到不幸福往往是因为我们把眼前的痛苦,归咎于过去发生的事,而既然过去发生的事无法改变,所以认为眼前的痛苦也无法改变。其实,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而痛苦,是否痛苦源自我们如何看待发生过的事。阿德勒心理学否认心理创伤,认为我们的行动不是由过去发生的事决定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

 

从黑塞的人生经历来看,很难说他获得了幸福。如果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观点来分析,我们当然可以找到其痛苦的来源。但如果我们用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是否有这样的可能:不是神学院让黑塞精神衰弱,而是因为黑塞想要摆脱神学院,所以产生精神衰弱的症状。不是因为舆论的压力而远走他乡,而是通过远走他乡而避开舆论压力。不是因为喜好老庄所以隐居瑞士,而是因为不想接受眼前的现实才投入老庄清静无为的怀抱。

 

黑塞的精神衰弱、远走他乡,还有老庄哲学都是他用来保护自己的手段。

 

其次,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要获得幸福,就要做出改变。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希望改变的同时又为不能改变而苦恼呢?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是因为尽管现在的生活并不让人满意,但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自己,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结果如何,都可以根据经验对付过去。而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充满未知,可能陷入更多的痛苦和不幸之中。

 

从黑塞的选择来看。他能从神学院离开,能从德国离开,就代表他并不畏惧改变。然而他还是不幸福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要做到改变,就要做到自我接纳。所谓的自我接纳不是欺骗自己,而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勇敢地面对。

 

我不认为黑塞做到了自我接纳。写作《荒原狼》时的黑塞陷于两种矛盾之中不可自拔,一种是现实与内心的矛盾,一种是人性和兽性的矛盾。他披坚执锐左冲右突,用一个内心原型杀死另一个内心原型。我们看得到他对和谐的期待,但却看不到他的解脱。

 

晚年的黑塞喜好老庄,崇敬佛陀。但是既看不到有无相生的无,也做不到放下和舍得。

 

最后,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没有必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幸福也来自贡献感。因为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能拥有自己对他人有用的感觉,那么即使被一些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黑塞避居瑞士,用沉思和文字剖析自己的内心不能说没有价值,更不必说他让无数读者跨越时代产生共鸣。

 

但以其才智,如果没有陷入自己内心的纠缠之中而是无畏地针砭时弊,是否是更好的选择?以其影响,如果能振臂一呼让更多的人清醒过来,是否会有不同的结果?

 

鲁迅先生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马尔克斯在《活着为了讲述》中,有这样一段回忆。有一天马尔克斯问他的外公:海的那边是什么。他的外公回答说:海没有那边。

 

我觉得,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回答。

 

翻开《西西弗神话》,开篇就写着:判断人生是否值得,就是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但别忘了《西西弗神话》中还有一句话:推石上山,这场搏斗本身,就足以充实一颗人心。

 

谢谢大家的阅读。这里是金兽读书,爱读书爱分享。


《荒原狼》| 用阿德勒看黑塞会不会挺有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