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可是……那是骑着白马御水抗敌的水神耶……(pien)
去年数媒大赛的主题之一是京杭大运河,我原来是没参加的,中间还是被拉过来负责了文案相关工作,我收到的需求是“请来一个可以长期开发的,有关京杭大运河的庞大故事”,虽然满心怀疑“真的做得完吗”但还是写了,果然根本做不完,大纲刚搭完就成废案了(笑)
但是回想起来创作的过程真的是久违地酣畅淋漓,而且我自己相当喜欢写出来的世界观,所以还是想晒一下的。
因为需求除了“京杭大运河”外没有任何附加要求,连游戏类型都没有,我怀着不安的心情去搜了各种资料,写了三个简单想法交上去,尽可能多地覆盖了可能的游戏类型。当时想着做经营题材的肯定是主流,所以思考着有没有别的可切入角度。我高中选了地理,就想到了水患治理,感觉这个角度能做出来挺有趣的策略游戏,顺势开始搜相关的内容,结果出人意料地爬到了民俗领域。
搜到的资料里比较吸引我的是京杭大运河的金龙四大王文化,太过于冷门以至于资料少得可怜,甚至不得不爬知网翻论文,然后发现相关文章几乎全是同一个人写的,就这么冷,大爆笑。但是,但是被吸引的理由真的很简单……就是在百度搜索的那个阶段看到资料里写着相关传说是:明太祖当年改朝换代时在徐州吕梁洪处即将溃败,突然空中出现了一个骑着白马,身披铠甲的将士,掀动惊涛骇浪击败了元兵。
这也。
这也太。
太帅了吧这个真的太帅了吧对不起可是真的好帅啊卧槽这个太帅了我真的很想做这个你们能get吗宛如失乡骑士奥雷格和英格威尔一样集英勇潇洒和风度翩翩在一身的少年心和少女心都能满足的完美的存在啊!!!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的理由。我真的很需要这么一个帅哥提供精神食粮。
后面敲定了往这个方向做,开始查更多论文。在里面看到了很多有趣的内容:比如溯源探究,原先并没有这么丰富的故事,后面被文人赋予经历之后,官方觉得具有忠义精神而尊为官方正祀的河神;比如其实各种文献中没有这个骑白马,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谁少女心大发添进去的;比如不知不觉间被老百姓跟龙王绑定到一起,顺势还有了把黄蛇当作是他的化身,多了爱看戏的设定,每年都会专门找戏班子给蛇演戏看。看着这些描述都能想到当年是多么受爱戴又亲民的形象,再看着这些资料记载的如何把一个人类与神的身份逐渐绑定到一起,把他推到了备受尊敬的位置,又觉得文化真是有趣。很遗憾的是随着京杭大运河的没落,这位神的信仰也逐渐被埋没。啊……说到这里,我觉得上世纪真是京杭大运河历史的一个空白期,几乎找不到什么记述。毕竟枯竭得厉害,货运效能也比不上新的运输工具了。看着那些长满草的河床的老照片时,由衷地感受到一种悲凉。曾经那么兴盛的河道竟然长满荒草,那么受推崇的神明竟然连庙宇都所剩无几……如今京杭大运河被复用了,但这位神依然被埋没着,甚至连论文都没多少人写(远目)
抱着这种有点寂寞的遗憾的心情,再联想到诸如生态和谐之类的内容,我就想好了要写一个怎样的故事。
我心中是一直有着这样的一个最终章的画面的:比山更大的自然意志化身的巨人从水中起身,俯视着破败的城镇和河道。在河流的中间是一叶扁舟,里面坐着个穿单薄衣服、戴斗笠的船夫。你只能看见他的背影:与巨人相比,落魄而弱小,但挺直了腰杆,毫无畏惧。接着他站起来,周围毫无征兆地出现了巨大的水花,落下之后,船身化作白马,他变为三四米高的巨人,身披铠甲,手握长枪,周围顿时波涛汹涌……
那该有多震撼啊。
毕竟基本上算是废稿了,就直接贴出来吧!文化真的是很有趣的啊……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古老又质朴的信仰随着时代发展找不到踪影呢?我呀还是希望他们能被保留的。





以及参考的文献和最主要内容的引用:
附1:《明代漕运视野下的金龙四大王信仰》(作者胡梦飞)节选
金龙四大王是明清时期国家正祀河神,也是黄、运沿岸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水神之一,具有护佑漕运、防洪护堤等职能。明代以前并无专门的运河水神和漕运保护神,漕粮运输过程中存在诸多艰难险阻,再加上黄河水患对漕运的严重威胁,使得信仰的出现成为一种必需。明代儒家原理主义思想盛行,极为重视人格神生前的德行或义举,经过文人改造后的金龙四大王谢绪,完全成为忠义的化身,这也是导致其传播和盛行的重要原因。金龙四大王庙宇的分布带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与漕运及河患密切相关。金龙四大王信仰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信仰群体主要为河漕官员和漕军、运丁,漕粮运输和河漕治理的现实需要是其形成和传播的社会基础。
……
有关金龙四大王为南宋文人谢绪的说法直到明代中期以后才广泛出现。嘉靖年间的文人徐渭(1521-1593)在其所撰《金龙四大王庙碑记》云:“王,姓谢,名绪,宋会稽诸生,晋太傅安之裔也。祖达,某有兄三人,曰纪、曰纲、曰统。王最少,行第四,居钱塘之安溪,后隐金龙山白云亭。……元末,我太祖与元将蛮子海牙战于吕梁,元师顺流而下,我师将溃,太祖忽见空中有神披甲执鞭、驱涛涌浪,河忽北流,遏截敌舟,震动颠撼,旌旗闪烁,阴相协助,元师大败。……太祖嘉其忠义,诏封为金龙四大王。金龙者,因其所葬地也;四大王者,从其生时行列也。自洪武迄今,江淮、河汉、四渎之间屡著灵异。”[41]万历年间,内阁大学士朱国桢(1558-1632)在其《涌幢小品》中亦记载:“金龙大王,姓谢名绪,晋太傅安(谢安)裔,金兵方炽,神以戚畹,愤不乐仕,隐居金龙山椒,筑望云亭自娱。咸淳中,浙大饥,捐家赀饭馁人,所全活甚众,元兵入临安,掳太后少主去,义不臣,赴江死,尸僵不坏,乡人义之,大明兵起,神示梦,当佑圣主。时傅友德与元左丞李二战于徐州吕梁洪,士卒见空中有披甲者来助战,虏大溃,遂著灵应。永乐间,凿会通渠,舟楫过洪,于是建祠洪上”。[42]笔者推测,这可能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河患日益严重、治河活动频繁有关,其首次“显灵”地点为黄运交汇、河患严重、漕运艰难的徐州吕梁洪即是例证。频发黄河水患构成了对漕运的严重威胁,漕粮运输和河漕治理的现实需要推动了神灵信仰的完善和发展。从景泰七年(1456年)在沙湾创建金龙四大王专祠,至嘉靖年间(1522-1566)金龙四大王神迹的产生,金龙四大王信仰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文人不断对其形象进行改造,其神迹亦逐渐变得充实而丰富,并最终为官民所普遍接受。
明代以前并无专门的运河水神和漕运保护神,漕粮运输过程中艰难险阻不断,使得运河水神的出现成为一种必需。基于漕运的重要性,有关运河水神的崇祀自然引起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这亦是造成金龙四大王等运河水神信仰在明代逐渐形成并日益盛行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具有护佑漕运、保障水上航运安全的神灵除金龙四大王外,还有晏公、萧公等水神。金龙四大王之所以能成为官方正祀的河神,为明朝官方所认可,还得益于金龙四大王谢绪的忠义形象。“明朝奉行儒教原理主义的祭祀政策,重视人格神生前的义行,明初被列入王朝祀典的人格神几乎都是先帝、明王、忠臣、烈士之类。明中期,儒教原理主义祭祀观念更为盛行,原本属于忠臣、烈士的人格神迅速走强。”[43]经过文人改造后的金龙四大王谢绪,完全成为忠义的化身,其在徐州吕梁洪之战中“显灵”助战大败元军的传说更是突出了其忠义形象,迎合了儒教原理主义祭祀政策,因而得到明代官方的肯定和认可,这是晏公、萧公等民间水神所无法比拟的。谢绪的忠义形象和正统色彩是导致其传播和盛行的重要原因。
附2:其余参考论文资料(作存储用)
《明清时期南太行地区山西商人与金龙四大王信仰研究》
《“河神大王”:晚清黄运沿岸地区祀蛇风俗考述》
《明清时期金龙四大王信仰地理研究》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