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歌七筆談
行歌七筆談,儒鼎學社專用教程,適用學長輔導員。
前言:诗文本乐音,今人多零星,有道自登瀛,彭湃扬新帆。随着兴文逐步推进,教程明确厘清,总结当代时宜,共与学伴切磋,以利来人学文。
總綱名目:甲:学儒教子,诗书三代。乙:经常分享,行歌要件。丙:行歌分享的不同阶段。丁:学程源流。戊:学伴的生活实境。己:四科同源举例。庚:依循圣贤,精实育德。辛:总结
甲:学儒教子,诗书三代。
一般人无法使用行歌的原因。一风气萎靡。二无人示范。三认知障碍。四心理门槛。
一、风气萎靡。
历史已经有明白的纪录。殖民列强的遗毒造作,文明主体,当下孱弱。
二、无人示范。
没有饮食人会饥饿,没有道理人会盲目。没有示范,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
三、认知障碍。
人性虽本善,却易自障己心。阳明云: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
四、心理门槛。
怕难听,怕丢脸,怕批评,怕花时间?却不怕,外道缠身,枉费神魂?
乙:经常分享,行歌要件
一、要随时。
随着时节来练习主题。随时的意思,不是英文讲的anytime。是在中国历法,时节气候之下,所说的跟随时节。因为这样子的诗教,才可以把天地人连在一块。
二、要有感。
无论是学伴分享社会交谊或独处,要善于捕捉美好的事物。
三、要对准角色。
人际有所对应。父母的角色对应子女,会有一些明确的关系。自己正是五伦中的哪个角色。是朋友、师生、亲子、同事、对家国天下等等,不同需要。
四、明白阶段。
依年龄分阶段是,十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等等。又依程度分阶段是,危险,混浊,臭石头,一般人,有理想,量能兼备。源自荀子所说的五种划分。
五、专业渠道。
论语四科的追踪提升与应用,或是特定专题的延续!例如,修身警戒、工作要求、配合体制进行等等。
在学圣学贤的大方向不变之下,可以调节一下自己的方便适应。如此提供五个调整原则。一年的时节诗需要完整,论语的金句可以先选有感的,再逐步分科,能够上到万言的程度。再一方面。学习明儒学脉,理解现实状况。掌握自身步伐,遵从和谐原则。深化自身专业等等。
天,是用气候来彰显教训。人,是用仁义来彰显道德。地,也就是环境,需要清楚才得以应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物作无灵惟人驱行,人事伦常主动光明。
丙:行歌分享的不同阶段
儒鼎学社,行歌妙乐音,实行于家庭,完整国学教育。方便经济切时宜,步步扎实继传承。
一次示范后,因为好听而容易兴趣,学伴或童子,会问那是啥,这就表示有关注了。
二次示范,先前有印象,容易专心而清楚,会问是什么,表示听进去了。
三次示范,孰悉旋律了,就会回荡耳心,容易明白而知义,会问怎么样?表示切入义理了。
多次引导与示范,亲子同乐师生同行,易学好德。寻常经济,真实无比。
丁:学程源流
学伴只要有执行,那效果和经验,都是轻松又强烈的!因为这法,
一、祖上书院有传。
二、甘泉阳明的书院有细论。
三、明皇子朱载堉有登顶乐教。
四、白居易更有诗教巨坛,当时风靡国内外。
这些向学道路,很明白、很好用的!诗书传家三代功,只是基本得分。
学伴示范引导深,子弟水到渠成一代人。
戊:学伴的生活实境,先自達成
像木棉子,和各学伴,多有类似经历。这样子歌出来,就是因为当下情景,类似之前教过的某首诗歌。这是身历其境,心灯自运,可以触景生情,容易物我同醒的效果。那她自己也会知道,满架蔷薇一院香,跟眼前看到的丝瓜不一样。心中有个模型了,精神世界的描述就清楚,容易感发万般事物。
再来,知道正确的就能清楚错误的。立于真实的就能看清虚假,推进完整就可以融合碎片!这个时候,生命源自喜悦,思想乐于世事,就可以进行有情感的陈述。这里就是从"有感而发",到"言之有理",能够"口吐芳香"的关键。
己:四科同源举例
承上,若是运用文字,当表现的载体。那就要思想清晰,才能述说有条理。而且条理是针对当下的情境来引用的,那才会有直观感应。有篱笆木架,有青木熟成,所见有瓜,所闻有香。所以一时触发,山亭夏日,用"满架蔷薇一院香"来表达。
也可以由"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来推演成,绿叶丛中花小黄,大肚长瓜挂白墙。也就有"路转溪桥忽现",的一种惊喜浮现。想是这两天,学伴木棉,在台风登陆之前,巡看校园家园时,所遇有感之事。
若是运用语言当载体,也都需要多练习。能歌之必有和谐之隐,各个真善美的程度,也还不一定,持续熟练下,又以行歌最为精至廉能。
庚:依循圣贤,精实育德
天有时节气候,风雨雷电,夜有月色银河,星罗棋布。人伦有三纲五常,社会有四维八德。土地里有各种元素,地上有花果万物。雨水山川泉井河流海洋,各自分布。又早在唐朝,诗仙乐天就有主张,文章就是要随着时节来做,作诗要有主题事件。中国诗教,都很完整的。
甘泉所持随处天理,孟子所言圣之时者,皆属当然宗旨。白沙亦云,圣学信匪难,要在用心臧。心境上,就要走到一种氛围,叫做勿助勿忘。学社人我更要积极打造,这样的园地。然后要关注实际,处处发现善美,广开学儒良方,兴盛炎黄神魂。
辛:总结
以上借事陈说,学务源流变化之机,论语四科一致之事。正所谓,有思有感入言谈,书文写字焕自然。有德者必有言。而所言笔下可成文,去虚务实廉为政,实行检验典成章,四科一道含曙光。 "诗冠六经天地心,万物生灵有乐音",学儒容易上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