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的学习体系构建
一、复习前准备充分比急于开始复习更重要--------计划要细化、资料要精选精读
1、学习计划要细化。明晰的复习计划能指导你复习的方向,在你想要偷懒或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形成的惯性推你一把熬过来。这个计划不仅要明确每个时间段做什么,而且要清楚每个阶段想要达到的目标,不盲目追赶进度,要保证质量。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做样子给谁看,只跟自己较劲,去赶超一个又一个小目标,而达到终极目标。
2、精选合适的备考资料并学会精读。一本好的学习资料对公务员考试备考很重要,目前市场上公考复习资料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很多考生不知该如何挑选。很多人都是买一堆参考书回来,结果没有一本是真正从头到尾看完的。其实,考生准备学习资料,在精不在多。准备一本内容全面、知识点讲解清晰的教材认真学习,即使当时觉得简单,也可以通过教材夯实基础,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二、行测高效复习经验——教材与练习反复循环
读教材,做习题,分析,加强,再读教材,再做习题,再分析,再加强
教材中的所有例题都要自己跟着做一遍,这样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一个熟悉题型的过程,了解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接下来就是重头戏,怎么练习了,开始给自己定目标每天一套行测题,并对错题进行分析、了解。
还记得那时候,是跟同事一起租房。为了能晚上多学一会、不睡着,冬天坚持在冰凉的客厅看书到深夜。那真是太冷了,冻得人根本毫无睡意。到双休日,就坚持去县城的小图书馆,几点开门,我就几点到;几点关门,我就几点走。一套行测试题,大概有10份真预测卷,可以一个上午就能做完,我还能准确分辨出,这些题目来自哪年哪省,各个机构给出的答案分别是什么。
大概坚持了3个月时间,光摘错行测笔记本就3大本,申论笔记2本。提醒各位备考小伙伴:做好摘错本,是备考行测的关键,避免马太效应。
这个着重说下,我也做申论笔记:人的记性总是很差,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说不出。只有笔记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记好笔记,还要时时背诵,下笔才能“信手拈来”。我那时在备考和上岸后记下的2大厚本,常常被人借去,反而我自己想查阅也不得。后来,我就以此为蓝本,变纸质为电子的,整理了一本《宝典》,每周一修订,坚持到今日,字数达6万字,适用公务员申论、面试和遴选笔试,也算是我第一本书。
苦心人天不负。2009年,我一次性地考上了国考、省考。
抉择之下,我选择了省考的岗位,去乡政府上班。
可以选择中公教育,为您提供系统化的学习指导
这个问题也太宽泛了,怎么考,肯定是考申论和行测,把这两个科目放在一起系统的学习就可以的。
先建立一个学习目标,比如说申论和行测都设定70+的目标,然后去落实到各个科目上。
行测部分:
1、系统的学习体系构建
学习方法体系的构建,最便捷的方法是可以通过学习课程去获取。不建立完整体系方法体系,凌乱学习反而会浪费太多的时间。有条件的话,去学习线下课程,或者找线上的培训班。粉笔、步知公考、纵横之类的都可以。还有,结合自己不熟练的板块,重点去找一下不同板块的老师。


最直接的当然是货比三家。至于如何比较,写出自己的答案,个人认为应该是首先有自己的申论思维体系,知道不同的材料自己应该如何取舍要点,如何踩点。
另一种找标准答案的方法:但是比较耗费时间,那就是找申论材料的原文出处。要诀在于:在申论原文出处的材料里,命题人删掉的各个小标题,以及命题人添加的内容,一般都是要点。但是比较耗费时间。如:2014年地市级4T:“火红绸带”倡议书。这个倡议书原文出处凤凰网,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
误区一:申论是玄学:申论裸考五六十,准备几个月依旧五六十。将申论划分为玄学,从此两耳不闻申论事,一心只读行测书。申论和行测的最大区别在于,行测的努力与成绩是一个正相关的科目,努力就会有回报,并且瓶颈期较高。而申论上来就有个门槛,如果一直没有越过门槛,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引上道,则一直低分徘徊不前。而越过这个门槛,就可稳步提升,轻松超过行测的分数(80+行测除外)。
误区二:缺乏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公务员的基本思维,拥有辩证思维的人,往往做事更加谨慎,处事更加全面。所以我们申论考试在基本层次方面也应进行分类即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误区三:做申论模拟题:建议只做真题,不做模拟题。一批学者耗费几十天命制申论卷,难道不值得花费我们细细研究吗?而模拟题呢?每周一考?你懂得。


误区四:刷题不总结,一题做一遍:申论和行测最大的不同是申论不在刷题多,而是谁刷的精。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看见申论材料中出现甲乙丙丁时会想到什么?你把2016年副省1T代表委员甲乙丙丁做好了,是不是19年地市“遮蔽”作家甲乙丙丁就可以做好?每个代表委员都有一个问题,而每个作家也有每个遮蔽。而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着一个要点。16年市长信箱流程做好了,是不是18年地市级土地承包政策发展过程就不难了,他们的核心在于“时间”。一个是时间是线索,一个是时间是要点。最好的申论材料是国考,其次是联考,你真的做透了吗?什么叫做透?做过几遍?做过后有什么新的改进吗?做透不是一遍一遍不改进的做,如果你没找到一份比较好的答案,一遍遍重复也是无用功。应该做一遍之后对比多家答案去思考总结自己的答案,不要怕耗费时间,你应该怕的是不断刷新题,其实一直原地踏步,还自认为良好。同时,建议你可以像下图一样将申论材料揉碎,逐句解析申论材料里面的层次。刚开始或许耗费时间,但是分析个三五道题你就可以慢慢的适应,速度就会逐渐的提起来。这是一种申论思维的训练,经过训练,渐渐的你就会发现,你越来越不重视申论材料里面具体的说了什么,而是直接看到句子背后的本质是哪个层次。一些基本的层次。如:问题、原因、危害。现象、目的、积极意义、对策。
2、有技巧地刷题
在知道行测考什么、学习掌握了行测的普遍考点之后,做几套整卷,对下答案,算出每一个模块的正确率,再针对性地刷题。
算出模块正确率不是指言语、数量这种大的模块,而是类比推理、逻辑填空这种小模块,这样才更有针对性,更能找出问题所在。刷题我建议还是用手机软件,一方面app已经把模块拆解地很清楚了,另一方面手机比纸质的更加方便。APP很好找,步知刷题、粉笔的,都可以用起来。
通过做了几次习题以后,就会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比较弱。对于那些薄弱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强。特别重视错题总结、错题总结、错题总结!建议最好是10天左右复习一次最近的错题,再重新自己做一遍最近的错题,看看能不能重新做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不断修正自己的答题思维。
1、常识判断靠平时的积累,没捷径,就得下功夫背。
2、语言能力运用要多做例题,细心分析它的考察点,寻找规律。
3、逻辑判断,这个更要有耐心,如果你本来就是个挺有逻辑的人,就好办点,不然得注意思维的层次和善于发现题干和备选答案的共性。图案那个比较麻烦就是得靠你悟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