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和我们的日常语言关系十分密切
贝多芬411、旋律和我们的日常语言关系十分密切

什么是节奏,节拍和速度?——网友提问
…节、奏、节奏:见《牛顿87~88》…
(…《牛顿》:小说名…)
…节、拍、节拍:见《贝多芬72》…
…速、度、速度:见《伽利略3》…
(…《伽利略》:小说名…)
…
宝贝乖乖230(2017-05-27,46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
旋律和我们的日常语言关系十分密切,
…旋、律、旋律:见《贝多芬71》…
…语、言、语言:见《欧几里得160》…
…关、系、关系:见《欧几里得75》…
最早的音乐,它们旋律的曲折变化,是依附于语言本身的,
…音、乐、音乐:见《欧几里得146、147》…
(…《欧几里得》:小说名…)
…变、化、变化:见《伽利略10》…
可以说,它就是将语言中的音高加以夸张得来的。
…音、高、音高:见《贝多芬38、39》…

比如我们中国人的吟诗,就是将诗句 用较为音乐化的调子朗读出来,
…化: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绿~。美~。恶~。电气~。机械~。水利~…见《欧几里得2》…
…调:见《牛顿35》…
西方古老的圣咏也是这样。
后来渐渐地有了不依附于语言的音乐旋律,
但如果仔细想想,这些形态各异的旋律 仍然和语言有着深层的关系,比如曲折婉转的旋律,有如亲切的谈话;
短促有力的旋律,很像是命令或惊叹的口气;
下行的旋律,就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叹气声,它往往用来表现哀伤的哭泣 或沉重的叹息。
正因为旋律具有情感色彩,它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色、彩、色彩:见《贝多芬255》…
…共、鸣、共鸣:见《牛顿92》…
作曲家就利用这一特征,来写作表现各种各样情绪的旋律。
…特、征、特征:见《欧几里得32》…
…旋、律、旋律:见《贝多芬71》…
例如贝多芬(Beethoven)第五交响曲末乐章的开始部分:
谱例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末 乐章主题
曲例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末 乐章主题
它的旋律是由主和弦分解而成的号角音调,棱角分明,具有英雄气概。
…和:见《牛顿35》…
…弦:见《牛顿44》…
…和弦:见《贝多芬109~152》…

…主和弦:主音构造的三和弦,称为主和弦…
…分、解、分解:见《牛顿55》…






这种旋律特性 是贝多芬的一个鲜明的标志,是他的个性语言。
…特、性、特性:见《欧几里得23》…
…标、志、标志:见《欧几里得64》…
…性:1.物质所具有的性能;物质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黏~。弹~。药~。碱~。油~。2.后缀,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党~。纪律~。创造~。适应~。优越~。普遍~。先天~。流行~…见《欧几里得10》…
再举一个例子,这是柴科夫斯基(Chaikovsky)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末乐章主题,以下行音调为主,听上去有如哭泣一般:
[
对于和弦而言,只有分解和弦才有“上行”和“下行”这么一说。
对于分解和弦而言,下行与上行的区别只是音符的奏出顺序不同而已。
——《贝多芬315、对于分解和弦,下行、上行的区别只是音符奏出顺序不同》
]
谱例二: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末乐章
曲例二: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末乐章
用来描绘悲怆情感,
…描、绘、描绘:见《牛顿144》…
这旋律是非常贴切的。
而在这部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柴科夫斯基描写的是年轻时的奋斗,它的旋律则是另一种形态,高亢(kàng)铿锵,富有阳刚之气的:
…形、态、形态:见《欧几里得14》…
谱例三: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
曲例三: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三乐章
这条旋律显示出的是奋发向上的精神,它也有类似于贝多芬的号角音调的特征。
…音、调、音调:见《牛顿95》…
我们再来分析两条旋律,选自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
…分、析、分析:见《欧几里得36》…
这是受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故事启发而作的,讲述了一对相爱的年轻人 因家族的仇恨不能结合,最终双双殉情的悲剧故事。
剧中的两个主题就是“恨”与“爱”。
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用生动的笔法 描绘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节奏型,是指常见单位拍子内的节奏组合,
这些节奏组合因为很常用,并且演奏出来时间较短,同学们在平时识谱训练中要单独去掌握,
请看下集《贝多芬412、以一拍为基础的节奏型》”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