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生备考CPA:一年过五科的理由与方法
编者按:相信不少通过法考的小伙伴会有“拿下CPA”的愿望,但超长的备考周期、复杂的运算逻辑以及海量的记忆内容常常令人望而却步。事实上,法学生考CPA不仅有天然优势,就业方向也会更广!“双证”的复合型人才,不管是在律所、投行,还是大型企业都是炙手可热的。本篇经验贴作者一年通过CPA五门科目,并以法学生视角详细介绍了备考CPA的心态与方法论,快来一睹为快吧!
作者简介
李逸飞,中山大学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
目 录
一、写在前面
二、心态调整
(一)有用性与成本
(二)对数学的考虑
(三)如何面对失败
三、每科的特点与备考难度
(一)会计
(二)财务成本管理
(三)审计
(四)税法
(五)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六)经济法
四、共通的方法
(一)教辅的选择
(二)错题本
(三)做总结
(四)重视教材
(五)电子化应试准备
五、各科备考的方法
(一)会计:勤写、多重复
(二)财管:全面复习、多练习
(三)税法:抓重点
(四)战略:用好记忆方法
(五)经济法:学好证券法
六、结语
一、写在前面
注册会计师考试(本文以下均简称“cpa”)不仅是经管类从业者的目标,也是许多法学学子的学习规划之一。我本人在2022年cpa考试中通过了专业阶段五门,分数都不高,也离拿到证书还有若干次考试的距离,但我想写这篇文章是想记录下来这段学习时期我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一些认知与进步,凝聚下这段时期的思考,如果能启发在座各位则收效更佳。因此要首先明确,本文并非实操性非常强的“经验贴”、“规划表”、“备战方略”,不涉及cpa的基础性介绍,不涉及非常具体的备考方法,而是以法学生视角看待cpa考试的心态与方法论;本人也并未通过全程,不能提供后半部分的想法,但cpa本身就需要更长时间的周期,本文的写作意在为正在考虑如何开始、如何为cpa做规划的法学生提供思路,对于已经到达综合阶段的考生而言,轻舟已过万重山,自然不需我的分享。

图1 2022年的考试成绩
二、心态调整
(一)有用性与成本
关于cpa的有用性,cpa最直接的功能是审计报告签字权,但各位法学生的职业本位仍是法律工作者,可以说功能上对法学生没有帮助。但我也想用法考刘安琪老师的一句话(大意)来解释:“考任何一门考试,不论是法考还是cpa,都不能让你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只能给你新的看待问题的方式,站在更高处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cpa并不能直接地给我们带来什么,甚至是“无用”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以我个人为例,学习cpa给我带来很多生活上视角的变化:以往我遇到财经新闻只能走马观花,现在可以仔细思考财经视角下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解释,听懂“归母净利润”“经调整后净利润”等词;重新学习了本科学习和法考中都未重视的证券法,发现不同于传统法学的学习乐趣,并且投出了一篇相关论文;在和一位认识的律师聊天时可以探讨法律业务中的税法变化,等等。除此之外,一旦准备cpa,将会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因此,要不要考,这更多是个人的考量,本文更多想为已经准备考的法学生提供思路。
(二)对数学的考虑
法学是在高等教育中少数完全不用学一点数学的学科,而且cpa最早的一次报名机会在大四下学期,离高中学习数学已经过去了四年,大部分法学生对此最恐惧的是数学,担心会计学科是否要涉及大量的计算。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担心,首先,cpa的运算量均没有超出高中数学的范围,即使有些章节的知识点涉及到较为复杂的运算,中注协也考虑到大众的普遍水平,删减掉了超越高中数学的运算要求;其次,cpa是全程可以用计算器的,而且一般在实际考试中对于主观题来说大家都是在用搜狗输入法“v模式”,不会产生运算问题本身的难度(后面附两张图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最后,cpa的选拔性不仅仅在于,甚至说已经没有在于计算本身,而是对知识点的记忆,也就是仍然回归文科考试的根本性规律(通俗地说,应该害怕的是知识点太多了记不住!)。

图2 我的计算器

图3 搜狗v模式
(三)如何面对失败
我并非一战即通过五门的,在2021年cpa中我参加了会计税法经济法三门,因为准备的不充分以及专注度不够,三门都没有通过,因此我属于“二战”考生。法考中若干门科目即使有哪一科学的薄弱,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而通过,但cpa不同,cpa每一科学习都要求你达到一定的学习高度,加上会计财管等科目的存在,失败是在所难免的。2021年11月23号出了成绩,会计和税法只考了40多分,经济法差1.5分通过,当时我也陷入了自我怀疑,认为考cpa对职业并非有用,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已经决定不再备考cpa。后面让我坚定信心从头再来的是2021年11月19号、20号参加的税务师考试(税务师考试相对cpa很简单,科目基本重合),2022年初出成绩,我出考了四门,通过了三门,未通过的一门也只差了2分。这四门成绩告诉了我,虽然我没有满足一个cpa的合格水平,但也并非毫无收获。税务师考试的成绩给了我信心,也给了我再次重来一遍的勇气。其实,cpa学习也是一个厚积薄发、慢慢变化的过程,出发需要勇气,但结果也值得你的坚定。
三、每科的特点与备考难度
除了已经通过的五科外,审计我听了大约一半网课,只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下内容是站在一个零会计基础的法学生角度来分析的。以下二级标题的顺序是以我个人感知的学习难度展开的,是主观性感受,实际学习中还需见仁见智。
(一)会计
会计的特点主要在于:第一,会计是财管、审计的基础(严格地来说也是税法的基础,但无会计基础也可以考税法);第二,会计知识容量最大,非常考验记忆的广度;第三,会计的作答很考验准确性,只要错一个字、一个数、一个分录就不得分,不像法考主观题答得模棱两可也可以得到一部分分数。
关于第一,科目的勾连关系,专业阶段的六门中的主要勾连关系就表现在会计是财管、审计的基础上。财管中的财务部分需要你熟悉财务报表科目;审计学习需要你对会计报表、会计科目的原理非常熟悉,不理解会计科目就很难对审计有深层次理解;税法中增值税的一部分处理、企业所得税处理是与会计有关系的,但无会计基础也可以记忆性理解。整体上说,财管和审计的学习是一定要放在会计之后的,税法可以无会计知识备考,但在学习效果上不推荐此种学习模式。经济法和战略没有勾连关系,备考是彼此独立的。
关于第二,会计的知识容量问题。会计的知识容量是非常大的,举例而言,2022年会计官方教材758页109.5万字,三十章,而同样偏文字性的审计教材628页90.7万字,税法教材569页81.9万字。要明确的是,会计、税法、经济法、财管都举行两场考试,而且每次考试都有两套截然不同的卷子,意味着两场考试的会计、税法、经济法、财管有四套卷子,审计和战略有两套卷子。2022年会计考试的四套卷子中,前两套主观题大量考了非常规考点,但陷阱较少,后两套大量考了常规考点,但陷阱非常多。因此会计是一门要全面掌握、还要准确掌握的科目。因此,会计科目备考的实际难度在于知识容量非常大,而不在于数学。
关于第三,学习与作答的准确性要求。cpa专业阶段分值分布均为50分客观题和50分主观题,两种题型都不同于法考。具体而言,法考客观题主要是判断“是什么情况”,而会计客观题是计算“是多少”,而且会计客观题的错误答案中也会混杂一些用常见错误方法计算出的答案,如果说法考客观题还可以用朴素法感情猜一猜,会计可猜性就会非常低;法考主观题的“情况判断”不必与法条规定完全一致即可获得大部分分数,但会计主观题的作答基本要与答案保持完全一致(计算结果一致、会计科目一致、账务处理一致等)才可以得分,而且会计综合题通常是环环相扣的,靠前的低区分度小问做错的话,后续高区分度小问要以前面数据为基础,则必然是得不到分的。
(二)财务成本管理
财管在我心目中与会计难度平行,属于各有各的难,“各自精彩”的难。财管的特点,尤其是对于法学生来说在于:第一,数字运算较多,数据之间逻辑关系复杂;第二,知识容量没有那么多(教材仅474页70.5万字),但知识学习难度与其他科目相比较高;第三,无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输出的结果都是数字,意味着也是错了即0分;第四,和会计一样有四套卷子,但不会重者恒重地考,2022年考试就以大题形式考察了很多非常规考点,意味着财管也是一门要全面掌握、还要准确掌握的科目。
关于第一,数学运算难度问题。如果说会计需要像法考一样反复强化记忆一些偏文字性内容的话,财管则是要通过多看和多算强化对数据运算的熟悉程度。财务成本管理分为财务管理、成本计算、管理会计三部分,其中后两部分是偏记忆性的,财务管理部分则表现出极强的联系性(举一图例,见下,仅为展示财务管理的学科特征,不为劝退在座各位),各章之间都会融会贯通,而不像其他科目不同章节间至少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割裂感。

图4 在“现金流量的确定”这个知识点下与财务管理概念的复杂勾连关系
关于第二第四,好消息是财管本身知识容量是比较小的,坏消息是每个考点都能考到,这个特点和会计是一样的,而且表现得比会计还明显,所以不管你觉不觉得某个考点是否是重点,都不能放弃。这也造成了cpa界的一个财管轮回——财管每年随机性过高,导致考生多年无法通过财管,其他科目超过了五年,造成了专业阶段的轮回。
(三)审计
因为我没有完成审计的学习,没有特别熟悉,只提出几个宽泛性的认识供各位法学生参考。第一,审计是文字性的,不涉及计算,因此不用像以上两个科目一样担心数据运算问题;第二,审计的考察目标是让考生了解中国国家审计准则,了解审计程序的运行规律,参考一位知乎答主的比喻,审计类似于刑诉,流程感会特别强,对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熟悉了之后就能把握住学科的核心,因此审计学习是和法学生最“兼容”的,通过了法考的同学也必定能有通过审计的学习能力,这是可以确定的;第三,知识点本身难度不大,我个人在学习会计和财管网课时会明显感受到有压力,但听审计网课,即使是老师强调是重难点要认真听的地方也不会感受到较强的压力。
(四)税法
税法考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大部分题目都要涉及计算,但计算都是初中数学可以解决的,而且还有前述的v模式,不用担心这个问题;第二,知识容量大,从页数字数上并没有比会计少很多,细节性知识很多,考生称“碎法”;第三,但要补充说明第二的是,税法不同于会计和财管“随机”出题的风格,税法表现出强烈的重点必考的倾向,一套卷子80%的基础性知识基本都是必考的,剩下20%的才会出现细节性知识;第四,知识点本身难度不大,相较会计财管都是容易理解的;第五,考题难度低,大题整体(很)简单。
关于第二第三第五,税法本身是可以考得很难很有区分度的,但因为税法考试重者恒重、题目难度低的考察风格,使税法难度大幅降低。税法的知识面本身是非常广的,但拿企业所得税为例,多达一百多页的内容中可能真正帮助你拿到核心分数的只有二三十页,意味着税法考试有很大的灵活选择的空间(也就是战略性放弃)。至于考试难度,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例如必考的增值税综合大题,在平常做轻一练习题时像是在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在考场上实际看到卷子时就会怀疑,我是不是拿到了小升初的卷子?
(五)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战略考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内容不多,总共只有六章,497页71.8万字,知识点本身是很少的;第二,学习难度不大,甚至可以说低,大部分内容都不是需要深入理解的而是记忆性的,学习模式上类似于三国法,涉及范围广,但理解难度低。第三,考题不难,客观题有重者恒重现象,主观题会进行一些创新。总体上观察,战略是一门纯文字性的学科,意味着战略可以用更符合文科备考方式的便捷模式备考,这在后文展开。
(六)经济法
经济法就是法考中的民法+商经,放在最后是我站在法学生已经通过法考的假设上,那么经济法是一门新知识很少,甚至有望裸考通过的科目。经济法考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对法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熟悉,不需要重复去学;第二,有一些对cpa重要的法律,需要重点学习,即证券法,还有一些小法是法考不怎么涉及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属于可学可放弃的范畴,抓住民商法、重点新学证券法,对法学生来说基本可以通过。
四、共通的方法
(一)教辅的选择
我个人觉得cpa教培界不如法考界发达(内卷),在搜寻cpa资料时候还会经常看到一些“白开水”排版的资料(见图5),被法考界习惯的出版物式的学习在cpa界尚未成主流。但一个降低搜寻成本的因素是,东奥的教辅在cpa界有领先地位,用东奥的教辅体系会比较类似法考模式的学习(见图6),因此我个人推荐东奥的轻松过关系列,不用在机构选择上浪费决策时间。老师选择上直接跟东奥轻一的编书老师,除审计刘圣妮外,基本没有任何问题。刘圣妮讲课太反复强调基础性知识点,废话也多,不过轻一还是值得用的,我个人推荐两种处理方式:倍速听她的课,开始说废话的时候往后跳15s;听金鑫松的课,他在审计界口碑较好。

图5 不推荐的“白开水”式排版

图6 推荐的图示清晰、排版工整的东奥教辅
东奥的轻松过关一(轻一)类似于法考精讲卷,主要是基础知识讲解,但不同的是轻一还有很多课后练习和真题,因此轻一其实在复习中占核心地位。
轻松过关二是习题卷,配套轻一的练习题。时间充足的话推荐大家去做,我的室友备考会计财管都做了轻二,均考到了70分。时间不够充足的话,要以轻一为主。我个人是只做了轻一,没有做轻二。
轻松过关三是真题的详细解析,研究真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点和法考一致,不用多讲。
轻松过关四是考前六套模拟题,适合考前找手感来练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错题本
法考的考察重点在于你对知识的范式是否掌握,而cpa的考察则更进一步,还要考察对知识的转化能力,因此在cpa学习中错题本的制作更有必要,这也是我前一篇考研经验贴中一直推荐的学习方法。我的错题本会包括题目、解析和相应的知识点,按照章节制作,时不时拿出来反复看,每次看都会有新收获。

图7 我的错题本
(三)做总结
做总结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我认为以下几种内容要做好总结:1.容易反复错;2.经常性记不住;3.重要性非常高;4.和相关知识很容易混淆;5.超越书本的自己总结的内容。

图8 我的总结
(四)重视教材
法考的官方教材编写水平不高,考生基本没有看过。但cpa教材编写质量相对高,考场上很多真题和教材上的例题考察模式完全一致。轻一作为教辅必然对知识点和例题有选择性删减,而且作为cpa界主流教材,出题人也有小心机,近年cpa出题又有随机考察、全面考察之势。所以在学习完轻一后不能脱离教材,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要回到教材中,多看教材的论述和表达,多看教材上的例题。
(五)电子化应试准备
鉴于cpa均为机考,要做好几项机考的熟悉性工作:1. 学会使用v模式;2.能熟练打出会计分录;3.熟练使用复制粘贴,home、end等快捷键(home键功能是跳转到该行的开头,end键是跳转到该行的结尾);4.打字(尤其是数字)的一些通识性问题要解决,比如数学符号;5.使用一下cpa的机考模拟系统。
备考时也要经常用电脑实际地打一打练习题,尤其是做主观题时尽量不要用计算器,把计算放在电脑上解决,提升做题速度。
五、各科备考的方法
因为我还未完成审计科目,所以本部分主要分享其他五门的备考方法。我的这种分享更多是一种学习技巧导向的,因为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我体会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足够的时间投入”的关键性。各个cpa机构会宣传一年六科高分选手,一年六科本身在全国每年也只有一二百人,他们付出的努力都是相当惊人的。我曾看过一个一年六科高分考生基本十个月的长战线高强度脱产备考,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但学习法律告诉我们生活的艺术在于平衡,平衡好投入与产出的尺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还有要说明的是,我在2021年的备考周期是:四月中旬考研结束后看初级会计,大概五月完成初级会计,开始听cpa会计和税法网课,整体听的比较慢,六月份毕业旅行又大概有半个月到二十天没有怎么学习,七八月份回家后状态又十分摸鱼。在2022年备考相对认真:从三月开学后决定重新考cpa,本来准备复习会计税法经济法+新学财管四门,于是三月到五月期间下课以外时间都在看财管。五月后觉得要开始看一下会计,于是就开始财管和会计双线作战。后面六月缴费时候心血来潮把四门改成了六门,听完财管后听了几十节审计网课,后来觉得时间太紧张,没有继续新学审计而抓紧时间看财管和会计。在基本完成财管看书和做题后我看了一遍税法,但整体没有花多少时间。经济法我是基本没有花时间的,只在考前看了证券法。战略的地位则也很低,本来的“六门梦”在我觉得审计难以看完的时候已经放弃了,但最终决定试着突击一下战略,考前十几天快速突击了一下,连战略轻一都没有看过,最后能通过战略也让我内心有一丝丝“愧疚”。2022年我的备考并没有太高强度,我觉得专注度和学习效率更重要,我平常八点多才会起床,即使在考前两个月我也没有起特别早。一天大概从九点以前一点到图书馆开始学习,学到晚上十点回寝室,困了就会立马躺图书馆沙发睡觉(也一点没少睡hhhhh)。但是,我在学习的时候会把手机开飞行模式放在书包里面,电子设备也不登录社交软件,完全隔离消息,尽量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这也是我认为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的。以上我说这些是表达我并没有投入特别多的时间成本,在此期间我也投出了一篇学术论文,上课要干的事情也完全没有影响,不是怂恿大家懒散怠慢只用一点时间来备考cpa,而是说有时候方法和专注度也同样重要。
(一)会计:勤写、多重复
首先是关于入门,对于零会计基础的法学生来说,我推荐先学习一下初级会计中财务会计的内容,会计相对于法律,有更强的自身体系性在内,对各种会计科目的运用要非常熟练。因此我建议对cpa除经济法外基本没有基础的法学生在开始cpa前首先学习一遍初级会计,可以打好基础,对会计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在听初级会计过程中我认为对零基础的法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把所有涉及会计分录的例题都自己脱离讲义写一遍,只有从输入到输出才能保证一个真实有效的学习过程。我听了高志谦的初级会计的课程,课程节奏较为适当,讲解也易于理解。当然,会计教培界有很多老师可供选择,其他老师的优点读者可以自行了解。
学完初级会计之后就可以进入cpa会计的学习,和初级会计一样,教材上每道例题都应该自己亲自写一遍,每个章节学习完、看完轻一应该自己能梳理出本章的脉络,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正掌握的标准,尤其是在重点复杂章节长期股权投资、合并财务报表上更为明显。轻一上的真题、课后习题可以按照第四部分的建议强化学习。会计比较难的章节是金融工具、长期股权投资、收入、合并财务报表,但其实难,难于知识容量大。
最后是文科学习的老生常谈:反复复习。但由于考察形式对知识准确度要求不同,法考科目看二到三遍即可熟悉,达到通过的结果,会计的备考结合个人经验、同学和微博网友的讨论,应该将所有内容看到五遍及五遍以上,才能真正达到一个对知识熟悉的程度。会计真正的区分度也就在于此,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值得的。我个人的会计准备只有2021年第一遍拉通听网课,2022年跳过网课直接看轻一,做完了轻一真题练习题,然后又只拉通看了一遍,我个人反思来说看的遍数和熟练程度其实是不够的,只是说我2022年第一遍看轻一时是务实的,不会的地方都反复揣摩,解决了疑问后才继续。

图9 做会计题和勘误的记录
(二)财管:全面复习、多练习
cpa六门只有会计是非零基础的,其他科目都可以零基础直接听cpa网课。
财管的考试特点是考法随机、运算量极大,但知识点并没有那么多,因此要做好全面复习。我个人在2022年考试中也陷入了重者恒重的偏差认知中,我抽到的卷子考了管理会计中一个很不起眼的“经济增加值”的考点(书上有一道例题,但轻一省略了,所以教材重要性可想而知),还是以9分的大题形式,因为cpa写错数是完全不得分的,不像法考中间有论证有道理还可以得一点分,我从第一问就不记得该如何计算,因此我直接放弃了一整道9分的题没有作答,把时间留给了其他题。我这个经历传达出两点提醒:1.财管并没有重点考点,只要出现在教材上的都是有可考性的;2.不要拿法考的思路写上就能尽力得分,cpa数错了是真的不给分,如果考试真的不会就大大方方放弃,留给时间写其他题,胡乱写是基本不可能写对的。
财管的难度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部分,尤其是第二章会有一个过山车式的极难点,我个人也认为第二章是财管难度巅峰,第二个难度巅峰在第八章,其他成本计算和管理会计部分就相对比较简单了。所以对于法学生来说要大胆往前冲,不要害怕困难。
对财管的应对,一定要多做题、多复盘,手不要懒。我的财管成绩也是与我的付出相匹配的,没有额外地做轻二,考前的轻四也没有做,因此财管想比较稳定地通过还是需要勤加练习。

图10 财管的练习与勘误记录
(三)税法:抓重点
税法是比较简单的一门,只要按照以上所说的常规方法备考即可。在此我意在提供一个更为技巧性的思路,但很多事情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也请在座各位理智思考,择有用之部分。
税法是由我国18个税种的具体规定、税法总论、国际税收、税务行政法制、税收征管法组成。税法总论内容很少,可以忽略,税务行政法制其实就是行政法,税收征管法法考有所涉及,cpa中考察也较少,这几部分在学习时可以选择变通方式,未必一定要坚持踏实的学习轮次。国际税收内容多且庞杂,但考试中考点、考法不多并且非常固定(这里体现出轻三的作用),也就是教材70页中,可能真正能帮你通过考试的用5页纸就可以写完了(当然有夸张成分),因此,也需要大家变通学习。
我在2022年准备时重点都在学财管上了,税法总论、税务行政法制、税收征管法、国际税收是战略性放弃的,其中国际税收把历年真题中的考法加强了记忆。18个税种中,大税种如企业所得税中“企业重组的所得税处理”这类知识点,呈现出知识量极大、难度极高(税法中可以说最高)、考试基本不考的特点,我就会直接放弃,当然考试也确实没有考;小税种我主要记住税种最基本的计算,而不会对一些复杂细微规定过多注意,前者就好比是树干,后者是基于树干长的枝丫,小税种本身就居于次要地位,出题人又怎么会不考树干而考枝丫呢?但我要反思的是,分数不高的原因并不在于我放弃了很多知识点,反而我觉得我放弃的很对,分数不高是我学习的遍数不够,对一些知识还不够熟悉。因此大家在税法学习中要认清重点,识别知识点可考性,有的放矢。

图11 对一些知识点的战略性放弃
(四)战略:用好记忆方法
我在这次战略考试是完全“突击式”备考的,也是结合了第三部分分析的战略的特点的决策,以一个稳定的复习策略扎扎实实复习当然是应该的,但我也想分享我的快速通关技巧,提供给大家一个新思路。
资料选用:斯尔教育99记、轻三。99记相当于法考背诵卷,是我复习的主要用书;轻三的作用是看选择题的出题方式,了解主观题的具体答题思路。
学习方法:分级背诵。首先99记内容是应该全部看完的,不能只看真题考过的部分。99记对可能考主观题的标注了“背”字,就要背诵下来,背诵到较为精准的程度;对于一些没有标记“背”,看上去也只适合考客观题的,也要背,但背的程度是模棱两可即可,原因在于作为突击式准备,对知识的熟悉读不及在理解基础上的认真学习,背下来则会产生高强的记忆,能够做对题,而不用凭借逻辑式的记忆。
背书技巧:运用肌肉记忆。战略有很多123456式的内容,这时候编一些口诀能极大提升背书效率,理由在于通常我们理解的背诵其实是理解记忆,但机械记忆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图12 编的一些口诀
看真题:学会真题套路。就个人感受而言,选择题重者恒重现象很明显,我在考前翻看了两遍轻三选择题,考试时出现了大概三四道基本完全一样的题。主观题来讲,要好好分析答案的答题角度,总结一下要如何扣住得分点。其实我主观题部分做的不太好,有两个教训:1.轻三主观题看的不够,还没有总结出较为完善的答题思路;2.因为对主观题真题不够熟悉,没有摸清楚题量,最后一道大题有三页(系统上有三个小标签,翻三页做题,但不是很明显),本以为只有一页,做完这一页后发现还有两页好几道小题,只剩几分钟了慌慌忙忙一顿乱写,所以还是要提升做题速度才行。
(五)经济法:学好证券法
经济法自然不必说,大家的看家本领,学习方法也和其他科目一致。要提醒的是,证券法是经济法区分度所在,一定要学好证券法,而且要全面学习,2021年我考经济法差1.5分一部分原因也栽在证券法就一个比较具体的知识点出了好几问的题,我都没有较好的作答。因此对通过法考的法学生来讲,学好证券法后基本没有问题。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将经济法后面的小法学习一下。
六、结语
cpa归根结底也是一个文科考试,符合文科学习的规律,只要态度端正、方法到位、充分努力,对法学生来说也非难事。当然我的考试经验有一定偶然性与不可复制性,但我仍希望给各位法学生一些启迪,cpa并没有那么简单,也没有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