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步入正轨:T-70坦克

https://warspot.ru/7406-t-70-podrosshiy-malysh
俄版作者Юрий Пашолок,发布时间2016/10/28
http://www.tankarchives.ca/2016/11/t-70-growing-up.html
英版译者Peter Samsonov,发布时间2016/11/26
个人授权翻译,本文上半部分
更胜一筹的焊接炮塔
1942年3月6日,国防部签署了第1394号“关于在莫洛托夫高尔基机车厂组织T-70的生产工作”的命令。据此,T-60的生产将会渐渐停止。1942年5月1日,T-60坦克的生产工作彻底结束【译注:仅限于高尔基厂,37号厂的生产工作甚至一直持续到了1943年】。第一批20辆T-70坦克在3月下线;4月,这个数字升至150;5月产量达到了260辆,6月则为390辆。
3天后,另外两家也被追加为T-70的生产商:根据国防部在3月9日颁布的第1417ss号“关于在37号厂和38号厂生产T-70坦克”命令,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38号厂要在5月1日前停产T-60,基洛夫的37号厂的停产日期则为6月1日;38号厂在4、5、6、7月要分别交付10、75、125、175辆T-70,37号厂的配额则分别为20、70、120、150辆坦克。但最终,37号厂高层以给的转产时间太短为由说服了莫洛托夫,他们被允许在1942年的第三季度才开始T-70的生产工作。

除了纠正测试暴露出来的问题外,国防部第1394号命令还要求从6月1日开始生产具有加宽后的履带链节、负重轮和履带的T-70。这是因为每个负重轮的承重已经从T-60上的700kg升至900kg,但实验委员会还认为,在早期量产型车上继续使用T-60的悬挂部件并无大碍。
委员会的另一个设想事关坦克的装甲,他们希望将其厚度从与T-60相当的15mm增至25mm,代价是将首上装甲的厚度从35mm锉至30mm。这一建议遭到否决,量产型T-70的装甲维持了与原型车一致的厚度。至于悬挂的强化问题,其落地时间则要远远迟于国防部定下的DDL。

与T-60一样,T-70的量产工作绝非易事,主要阻碍来自炮塔和车体的供应。176号厂(位于穆罗姆的捷尔任斯基机车厂)和177号厂(维克萨颗粒粉碎设备厂)负责这二者的生产工作。穆罗姆方面计划在3月份生产25个车体,4月份增产至135个,5月份190个,6月份290个;维克萨厂的对应产量则分别是10个、40个、90个和150个。
炮塔的问题相当棘手。最初计划在T-70坦克上使用铸造炮塔,装甲厚达40至45mm,与原型车相当。然而,国防部第1394号命令也提到了一个由高尔基厂设计局在3月20日匆忙设计的装甲厚度为30至35mm的焊接炮塔。但没人因此拒绝接受铸造炮塔:根据命令,178号厂(位于库莱巴基的S·M·基洛夫冶金厂)将在3月10日前生产10个炮塔,到20日前再生产10个。

在实践中,情况还要更麻烦。为了转产T-70,高尔基厂减少了T-60的产量,结果就是在整整12天内居然没有一辆新坦克下线。其他问题则出现在零件供应的中断上。
悬挂扭杆的问题很大。除了原材料运输不力外,成品中还包括了大量的不合格件,这一问题事实上也影响到了T-60坦克。
在3月份,只完成了3辆T-70(两辆没有炮塔),而非计划中的20辆。分包商承诺发出的炮塔和车体并未到位,于是,高尔基厂决定就此事亲力亲为;他们一共开工了25个车体,但却由于金属板的厚度不足而功亏一篑;最后只有5个车体完工,且其中的2个也没有炮塔平台。由于缺乏厚35mm的装甲板,坦克的首上是用一块20mm钢板+一块13mm钢板拼凑而成的;这些车体也没有驾驶员舱口,其直到后来才被予以补装。
首个焊接炮塔也跟车体一样用两层装甲拼凑而成(20mm+13mm),首批开工了17个,但直到3月底也没有一个完工。3月份共开工了8个铸造炮塔,但当月也只完成了1个。
3月底,分包商生产的车体终于开始陆续抵达:176号厂的首批5个车体被运抵,其在4月1号便开始被用于坦克的组装工作。
除了车体外,发动机的供应也有问题。斯大林厂没有为高尔基厂提供ZIS-5变速箱,结果生产工作只能将就着继续开展。据高级军事代表奥库涅夫(Okunev)估计,真正的大规模生产将始于4月10日。

4月1日,T-70的大规模生产工作终于步入正轨。在最初的10天内,15辆坦克的生产配额中有8辆通过了验收。10号当天,高尔基厂共拥有35个车体,其中有14个被用于组装。生产工作开局不利:4月12日前完工的13辆坦克中,有7辆烧坏了离合器,3辆的终传动需要更换,3辆出了行驶故障(lurched to the side),2辆更换了发动机,另有2辆出现了变速箱故障。上述问题中,有部分是来自组装时的问题。
在4月份计划的170辆坦克中,共有50辆验收通过。另有33辆车正在组装中。然而,在3-4月完工的所有坦克中,部队只接收了19辆,另有33辆车仍需要返厂维修。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因是厂家未能完全掌握其生产技术。当时最常见的问题是引擎过热。
4月份共有132个车体被运到。这些车体因其焊接质量而饱受诟病,炮塔的情况则更严重。共有8个车体出现了开裂的情况,为了减少问题对其他工作的影响,高尔基下属的车体生产厂只得采取了解决措施。
176号厂和177号厂的代表被叫来,并作出了解决问题的承诺。
至于其他问题,阿斯特洛夫和高尔基厂设计局的总师,A·A·利普加特(A.A. Lipgardt)对坦克的设计进行了优化。车体的164张蓝图中,有43张经过了调整;除了对79张引擎蓝图中的18张进行了调整外,还多加了8张图。事实上,改进仍在继续。

这些问题不值得大惊小怪,也没有必要因此认为T-70很差劲。其设计相当匆忙,但跟T-60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辆全新的坦克,重量也几乎翻了一倍。五月份,车体的问题得到解决,其他问题也紧随其后。
在这些生产改进的过程中,铸造炮塔消失了。在计划的20个炮塔中,178号厂在3月份仅开工了9个,其中更是只有5个被交付,这应归结于文档传输的延迟问题。4月份一共造了10个炮塔,5月份则为5个,之后其生产工作便由于需要转产铸造的驾驶员舱盖和炮盾而停止了。尽管如此,工厂仍在6月份交付了15个炮塔;高尔基厂一共接收到了47个铸造炮塔。
据一些俄国历史学家所言,这些炮塔的质量还不如焊接炮塔(有争议)。其主要的缺点在于重量:992kg对焊接炮塔的876kg。除此之外,铸造炮塔并不比焊接炮塔差。与主要使用铸造炮塔的T-34不同,焊接炮塔更适合T-70,因为当时已经没有生产铸造炮塔的产能了。

38号厂也从未生产过铸造炮塔。相关的生产准备工作直到1942年3月才被启动;在当月,ZIS-5变速箱的故障使得他们没有收到一台GAZ-203引擎。到了4月,基洛夫仅完工了2个铸造炮塔和5个车体,另有10个车体仍在生产当中。后来,38号厂开始生产焊接炮塔。在计划的20辆坦克中,共有7辆被发往部队。
由于引擎的运输工作始终不畅,国防部在1942年5月4日发布了第1899ss号命令,将当月基洛夫T-70的计划产量降至50辆。和高尔基的情况类似,到了夏季,生产工作终于能够或多或少的满足指标了。
37号厂方面,他们一共只在1942年6月间造了10辆T-70。7月28日,国防部发布了2120号“关于在乌拉尔机械厂和37号厂组织T-34坦克生产工作”的命令;9月29日,重组后的37号厂(现在是乌机的一部分,即50号厂)开工了首批2辆T-34,其库存的T-70零件则被移交至38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