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笔记30 伽桑狄、马勒伯朗士
哲学史笔记30 伽桑狄(Pierre Gazzendi,1592→1655),出生于法国。 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出生于法国。 1、伽桑狄: 伽桑狄是笛卡尔的反对者,对于笛卡尔的沉思进行了批驳。 首先,他似乎认为笛卡尔“怀疑一切”的做法,认为这只是在装腔作势,认为笛卡尔不可能怀疑一切。 其次,他认为笛卡尔所说的我思实体是荒谬的,说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说明“我”是什么,而只能说明我不是什么(“我”不具有广延),以此类推而出的就是身心交感的问题,它说如果这个中转站不具有广延性,那么它要如何控制身体?如果它具有广延性,又怎么说我思实体不具有广延性。 最后,有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判定真伪的方式和知识来源的分类提出了质疑,认为全部观念都是外来的,是外部的对象打到了我们的感官,从而形成表像,正因如此,盲人的世界是没有影像的。 以这个定义为标准,伽桑狄认为我们关于上帝的观念就是根据上帝至善这样的习惯,而把一切我们认为描述好的观念都加到了上帝的观念里,同时,他认为这样的做法就是在用人有限的认识能力去描述无限的上帝,是一种矮化上帝的做法。 2、马勒伯朗士: 马勒伯朗士试图修补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论,它认为并没有一个身体和心灵的交换站,而是上帝在我思实体和广延实体之间做了保证。 所以通常认为是我通过身体的感觉得到的观念并不是通过身体得到的,而是我做了某一个行为之后,上帝放在我的心灵之中的。 “身心之间的一致性只是一种机缘。这种同步的机缘对于人的理智而言是偶因,但偶因不是无缘无故的,它包含在上帝的心灵之中”。 如我因不小心切到手指而疼,马勒伯朗士认为我的手被切开是一部分,我疼是一部分,二者没有因果性,真正的因果性是:我的手被切到→上帝把疼的感觉放入我的心灵→我感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