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蚂~”前缀看法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论述了重复出现的,在音义上相似的语言形式,可以视作一个语素。 同样地,一些虫类名词,如:
蚂
蚁
蚂
蟥
蚂
蚱
蚂
螂
马
蜂
具有相似的词头。 《玉篇》释:莫下切、音馬、蟲名。 《正字通》释:馬蟥、俗作螞。 在今天,这些词头的意义已经虚化,难以表意。“蚂~” 被认为是整体表意的单个语素,但实际上,“蚁” 字本身就能独立表意。 在 “知识图谱” 网搜索 “蚁” 相关词条,得到以下数据:
蚁 34307
蚂蚁 56 0.163%
蝼蚁 6018 17.542%
虫蚁 800 2.332%
白蚁 482 1.405%
在 “BCC语料库” 古汉语模式下搜索得到以下数据:
蚁 32734
蚂蚁 529 1.616%
蝼蚁 4759 14.538%
“蚂蚁” 在古代文献中出现频度极低,不如 “蝼蚁”,可见 “蚁” 本身不依赖 “蚂~” 词头结合为 “蚂蚁” 表意。相反地,“蚂~” 词头反而是后世附加在 “蚁” 之前的类化词缀,这个词缀的源头,可能来自于侗台语表示 “虫” 的同源词:
(《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集》) 侗台语的语序特征,是
SVO/NA
,倾向于中心语前置,所以 “蚂” 字本身极有可能是从侗台语借的虫类通名,以 NA 形式保留并类化为前缀附着在其他虫名前。不过 “蚂~” 形式前缀在今天已经不能产新词了,成了一个历史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