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认知提升与瓶颈
我们通过富有参与感的工作(创作),获得自身的存在价值,并以此牟利,获得金钱这个行动点数,再通过行动点数来交换更好的工具,加强我们工作本身的愉悦感和效果,以此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而当科技停滞时,人基于工具而产生的循环被终止了,以此,金钱收入也停滞,人不得不寻求自身的突破,那么,原本的大脑数据库就需要升级扩容(即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这样,这个循环才能继续下去。
随着不断触碰到数据库的边界,收益递减(回想下,学习最快乐的部分一定是刚开始打基础的时候,立竿见影的看到每天自己的变化),这个时候,更佳的策略是继续发展主要技能,同时,把部分时间用来跨领域提升其他相关领域的基础认知,建立知识网。
(例如摄影的实用-时尚-艺术路径,新媒体的文本-图像-影像路径)
当然,这种不断跨越也是有极限的,当人不可避免的碰到极限,已经无法再依靠自身的实践直接吸收更深入内容的时候,阅读结构复杂的理论书籍以思考更深入的内容成为必然。(理论书及论文文献并不是给初学者看的,就是给少数的高难度挑战者看的,因此不在乎术语的复杂。)
这个时候,就开始异常艰难的瓶颈期。
放弃的人并不可耻,人终其一生就是在不断平衡自己的寿命上限、健康状况(包括“快乐”作为精神健康)、财富(行动点数)、认知能力、生活状态,这些要素之中度过的。
如果上述要素碰到局限,就地停滞,就成为放弃或是终结。
关于工具实践的停滞,如果只是量变,例如像素提升,网速变快这类,只是细微的提升,就说明当下是工具停滞的,等个几年,量变累积到引起质变,人就可以带着新学到的理论知识,重新进入工具与实践的循环之中。
回看摄影史,所谓工具变化,不过就是相机从大变小,介质从物理化学反应到电子技术,颜色从黑白到彩色,清晰度不断提升,感光度不断提升罢了,这些工具的变化,就引申出了一系列的作品和理论的变化。
回归到之前被大量问到的问题,许多人买了相机,但是什么也不想拍,本质上,是内心空虚的体现,因为没有体悟,没有完善的经验数据库来支撑对世界的认知,就产生了“分明当代奇观已在眼前,而熟视无睹”的状态。
这种体悟,必须要和所在的世界发生摩擦,冲突,被社会经历毒打,亦或者重新看待历史发生过的一切,重新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重新走入这个世界的异界,才能够得到一丁点新的想法。
并且反常识的是,看似我们拥有无尽的互联网可以搜到任何东西,但有些东西你根本无法知道,自始至终都在圈内打转,深入任何一个圈,都会发生经验上的颠覆体验,以此构建更为复杂完善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型。
“冒出个想法”这事,可比买相机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