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作业合集】伦理学基础、宗教学导论第一次作业

2023-04-13 22:19 作者:晴空_blue  | 我要投稿

伦理学基础第一次作业及回答:

1.生活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幸福?

       从直观上来说,我会认为像散步、睡觉这些休息性的活动以及追番、玩游戏这些娱乐性的活动会让我感到幸福。但是当我设想自己在临近ddl的时候为了放松而迫使自己做这些活动,则不能感到同样的幸福,反而会滋生焦虑和恐慌。同样,在艰难的学习工作之中,也有特定的片刻能让我感到幸福。所以我认为,会使我幸福的不是某些事情本身,而是事情与我心境的契合度,而这份心境在各个时刻是不定的,它有可能是对情绪体验的向往,也可能是对真理的追求,或者是其他,如果一件事能在我处于某个心境时满足我的这个心境,那么我就是幸福的。

2.你什么时候最幸福?什么时候最不幸福?

       正如1中所言,要使我感到幸福,则必须考虑两件事:我的心境如何,以及一件事在多少程度上能满足这份心境。从个人体验来说,最能通向“幸福”的情绪(涌现出幸福的情绪等不等同于收获幸福也可以讨论,这里认为等同)的心境应当是对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追求,而在当下,最能满足这份心境的是将自己设想为一位创作者,进行对感兴趣的事物的创作的过程,当完成创作的那一刻,自我实现完成,而如果有人围绕我的创作进行交流,则会因这份反馈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这些组成了最幸福的感受。

       而要考虑最不幸福的情况,由于幸福某种程度上是对心境的满足,则可能有两种思路,一是“最不能通向幸福的心境+最不能满足心境的事情”,二是“最能通向幸福的心境+最不能满足心境的事情”,又考虑到在前者的情况下,我对“幸福”的期望本身不高,而后者则涉及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与张力,因而我认为后者的情况更不幸福,而不同于直观,最不能满足心境的事情并不是与心境完全南辕北辙的事情,而是不知道是否能够满足心境的事情,因为不确定性带来的困惑与焦虑要超过确定性,哪怕这份确定性提示了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因而最不幸福的时候就是对自我实现一事产生迷茫的时候。,当下尤其严重的是对自我,对未来的迷茫。

3.你认为怎样的生活才算幸福?

       从1,2两道题目的讨论中,我认为已经可以直接给出我的结论了:幸福生活的一个充分条件是我必须破除迷茫的状态,明确理解自己的真实心境,并且努力去做那些与心境相契合的事情。而要达到这个充分条件,则又有两个必要条件:1.从外界角度来说,所处环境能提供我去专心做可能不会产出直接效益的事情的条件;2.从个人角度来说,个人能力能提供我做到做好我想做的事情的资本。从表现来看,我所认为的幸福生活更贴近由经济实力、个人能力等因素在一定环境下建立起来的清醒的自由生活。

4.你认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吗?

       如果按照我所说的那种幸福生活的话,虽然有需要靠外界的部分(环境等),但更多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建立起来的,包括其中的经济实力、个人能力等都是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而且自己还需要努力地发现自己、理解自己,这不是能不能够的问题,而是必须这么做的问题,否则,所谓的“幸福生活”实则会是很脆弱的,不能承担环境变化和自我心境变化等风险的存在。

5.幸福可以测量吗?

       对问题2的回答一定程度上已经说明了幸福是可以测量的了,在我的心里有“最幸福”的概念,说明我可以将“幸福”按照某种标准进行排序,那么各种“幸福”之间的相对位置就可以反映程度的不同,我认为这就可以算作一种测量。而如果问题的“测量”是指将幸福完全精确地量化的话,那么我会持偏否定的立场,从相对位置的比较到纯粹数值的确定之间有很大的跨越,排序所采用的标准可能本身就不能采用数量的视角,比如对幸福采取“事情与心境的契合度”的理解,“事情”、“心境”、“契合度”都是带有较强主观色彩的词语,想要用数字这种客观的事物完全拟合是很难做到的,只能说这是幸福的程度在某个角度上的投射。

6.动物们幸福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前提预设:“能否将人类的认知标准搬移到其他生物身上?”;“有某种行为表现能不能推定有某种情绪或感受?”如果这两个预设都为真,那么根据我对我家狗狗的观察,狗会在陌生环境中保持高度的警惕,不会进入深度睡眠;而在熟悉的家中,则会有仰面朝天睡觉的行为,我可以认定他在家中足够心安,他所做的行为(仰面睡觉)能和他的心境(对安逸的追寻)高度契合,我可以推定他是幸福的。

       但是很显然,我的这两个预设都比较容易找到反例来推翻,而且我用的词也是“推定”而不是对某种确定性事实的陈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推而广之,不只是动物,我对其他人是否有某种感受也是不能亲自体会的,在学习到相关知识或做更深入的研究之前,我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其实是摇摆不定的。

宗教学导论第一次作业:主题:我经历过的一次宗教事件
1,    描绘你所经历过的(参与或旁观)的一次宗教活动。
2,    细节描写:事件、参与人物、动作等
第二,    不需要评论,只描述你“看”到、“听”到、参与的过程。
第三,    大约1000字,一页

回答:


我所经历的一次宗教事件

       “三月春日微风暖,绿荫隙中见红砖。车水马龙繁华处,自有圣灵默默观。”来到上海最有影响力的基督新教堂之一——圣三一堂的那一刻,一阵庄严而肃穆的气息便将我整个人包裹起来。身处上海最繁华的地段,这里却独有一番宁静,厚重的红砖阻隔了洪流般的喧哗,只有教堂顶部那个银色的十字架坚实地矗立,沐浴着晨间的阳光,似在诉说神明的威严。

       进入堂中,耳边传来了空灵的钢琴曲调,还没有到正式的礼拜时间,此时正由一位年轻人领着已就坐的人们颂唱教徒的诗歌,在洁白长袍的印衬下,红色的披肩格外惹眼。随着志愿者的指引静静就坐,拿出刚刚分发的小册子,上面有所颂诗歌的简谱与歌词,虽然我并没有对基督教的信仰,但在这样圣洁的氛围中,我不禁随着低声跟唱:“快乐快乐,我们崇拜,荣耀上主爱之神……”这首《快乐崇拜歌》,是《欢乐颂》的旋律,但不知是因歌词还是因环境,平时耳熟能详的乐章此时又添了几分神圣。悄悄探头看看周围的人,普通的着装下,是无比放松而平静的神情,就如围坐在冬日的暖炉旁那样安详。

       手表的指针示意时间来到了九点整,礼拜正式开始了。一批身着白袍的人们从后面缓缓走来,分坐在台前两侧,我上网查了查,才知道他们是教堂的唱诗班,刚刚领唱的那个人也在其中,在他们之后,一位披着紫色圣带的牧师走上台前,开始宣召,他应当就是这次的主礼牧师了。有点没想到的是,牧师的语气并没有像朗诵诗歌那样感情充沛,而是像在读稿子,语速很快,音调低沉,稍稍削弱了严肃的气氛,让我这个外行人感觉自在自然了一些。

       此后的唱诗、宣信等环节,鉴于字数限制,不多介绍,重点讲讲印象较深的祷告和证道环节。在祷告中,我随着周围的人一起站立,低头,闭眼,聆听台前牧师的祷告词,偌大的教堂,此刻只有一人的声音回响着,反而显得格外宁静,似乎上帝正身处这里,同我们的内心对话。而祷告词中,“现在正值两会召开,望我主保佑会议顺利”一句格外引人注意,想起以前自己在不了解宗教时对其武断的评价,不禁暗暗地笑了笑无知的自己。

       而证道的环节,则更加出乎意料。我本以为证道是类似领导讲话那样无趣的形式化的环节,但它给我的感觉,更像在听一个pre,台上的牧师就像一位同学,亲切而轻松,与我们并没有什么距离感。随着他的报告,翻开座位前静静躺着的《圣经》,不知沁人心脾的是厚重的文字,还是生动的阐释,抑或是迎面而来的书香气呢?借着《约翰福音》中尼哥底母信仰历程的转变,牧师谈到自己成长的历程,也谈到对待信仰与生活的态度。再次看向牧师,正如他所言,信仰润物无声,或许他脸上温和的笑意就是最好的体现吧。

       此次教堂之行,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更新了我对宗教的认识,切身体会之后,脑中不禁浮现出“一切神学皆人学”的说法,不过这也是从片刻的体验中得到的片面的想法罢了。而也正是由此,我对“宗教学导论”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切的期待,我希望能在这门课中更深刻地理解宗教与人的关系,更全面地认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宗教的魅力,希望自己在学习之后能推翻或修正“一切神学皆人学”的片面认知,作出更准确的概括。


【作业合集】伦理学基础、宗教学导论第一次作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