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涓教授:谁偷走了我们的睡眠?| 世界睡眠日专访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国主题为“良好睡眠、健康之源”,旨在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和重视。
为什么现代人越睡越少?“8 h睡眠论”的说法是否科学?长期失眠会对健康造成哪些不良影响?如何自我判断睡眠是否正常?何种程度的失眠需要找医生?针对这些人们关注的话题,神经时讯采访了上海长征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吴惠涓教授。
Q1:《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指出,我国居民每天平均睡眠时长为7.06 h,相比10年前缩短近1.5 h,仅35%的人能睡够8 h。为什么现代人越睡越少?
确实如此,现代人睡眠时间越来越少,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如此。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回答:
(1)人工照明对昼夜节律的影响。人体通过光线对内在生物钟进行调控,保持自己昼夜节律和自然界24 h的明暗周期节律一致。随着现代化工业发展,人工照明大大延迟了夜间作息时间,改变了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的作息规律。
(2)现代人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关系的压力。压力容易带来焦虑(内源性焦虑),肝阳上亢、过度思虑、心神不宁等皆可增加对睡眠内源性唤醒,而引起失眠。
(3)倒班工作、轮班工作、跨时差飞行,以及各种原因的熬夜不睡,包括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都会引起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
(4)过度饮食。现代神经生物学研究认为,进食可以通过神经肽Y调节内源性生物钟;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寐不安”,睡前酒足饭饱,饮食不节制,导致胃气不和,痰热上扰心神,进而导致失眠。
Q2:很多人认为睡够8 h就是健康的睡眠状态,这种“8 h睡眠论”的说法是否科学?
“8 h睡眠论”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也不是绝对的。
一方面,睡眠时长有很强的个体差异,这是由人体内在的内稳态调节决定的。就像每个人的胃口不一样,有的人吃得多,有的人吃得少,但总体来说,在一个区间范围内都是正常的,如爱迪生、达芬奇睡得很少,而爱因斯坦每天需要睡足10 h以上。
另一方面,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睡眠的需要量也不尽相同。通常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在16~17 h;婴幼儿睡眠时间在10 h以上;青少年睡眠时间在8~9 h;成人睡眠时间在7~8 h;而老年人睡眠时间在6.5~7 h,并随着年龄的增加,深睡眠减少,浅睡眠比例增加。
Q3:睡眠质量与睡眠时间哪个更重要呢?
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同等重要。
随着现代睡眠医学的发展,睡眠被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由浅入深,分成N1~N3期,其中N3期即慢波睡眠期,对于我们体力和脑力的恢复非常重要;快速眼动睡眠期(又称为”梦眠”),我们的眼球会出现快速运动并伴随着丰富的梦境,这一时期对于我们的记忆巩固和情绪平复非常重要。
因此,优质的睡眠不仅需要足够的睡眠时长,也需要有好的睡眠质量。对于个体而言,拥有足量的慢波睡眠和优质的梦眠,既是非常重要的生理需要,也是非常美妙的身体体验。
Q4: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有哪些?
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包括:
(1)规律作息,定时休息、准时上床、准时起床;
(2)床铺舒适,卧室安静,光线温度适当;
(3)在床上不做与睡眠无关的事;
(4)如果在床上躺20 min仍然睡不着,可起来做些单调无味的事情,等有睡意再上床睡觉;
(5)每天规则的运动有助于睡眠,但不要在傍晚以后运动,尤其是在睡眠前2 h;
(6)不要在傍晚以后喝酒、咖啡、茶及抽烟;
(7)不要在睡前大吃大喝,避免吃夜宵;
(8)如果存在失眠,尽量不要午睡,如果实在想睡,可小睡30 min;
(9)睡不着时不要经常看时钟,否则容易有挫败感;
(10)尽量不要每天使用安眠药,如有需要,建议间断服用。
Q5:报告显示,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近60%青少年存在睡眠不足。长期失眠会对健康造成哪些不良影响?
在不同的生命周期,睡眠不足的影响也各有不同。
对于儿童、青少年,充足的睡眠对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健全,以及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对于成年人,睡眠不足会显著影响其体力和脑力的恢复,进而影响工作状态和情绪状态;对于老年人,睡眠不足会影响其脑内代谢废物的排出,加重衰老,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短期、偶尔的睡眠不足,可以通过后续的补偿睡眠,恢复各项生理功能;但慢性、长期的睡眠不足影响非常大。这里提到近六成的青少年存在睡眠不足,这是非常严峻的事实。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通过对小鼠进行慢性睡眠剥夺,可以制造出痴呆小鼠模型;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也已证实,长期睡眠不足会显著增加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发生。
Q6: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的难点在哪?
(1)大部分人不重视偶尔的失眠或睡眠不足,比如最近要考试了、明天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当失眠一天天发生时,也总是寄希望于自己战胜失眠,而不是去看医生,从而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期;殊不知,寄希望于自己战胜失眠往往是导致失眠慢性化的心理机制。失眠刚发生时(失眠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称为短期失眠,这时是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最佳干预时期,可以防止其转变为慢性失眠;而错过这一时期,常常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药物来治疗。
(2)对药物治疗的随意性,用药依从性差。很多人睡不好觉,便自行服用安眠药,有的是家人给的,有的是到医院直接配的,但就是不去睡眠专科医生那儿看病。尽管安眠药推荐按需服药,但很多患者服药随心所欲,如半夜睡不着自行加量服药、安眠药和酒精同服等,从而导致晨起困难、头晕乏力,一整天没有精气神;还有一部分患者,一旦发现药物治疗失效,就立即停药,骤然停药又易引发整夜不睡、甚至精神崩溃等药物戒断不良反应。
(3)其他错误的助眠方法,比如晚上喝酒。酒精可以促进入睡,但带来的麻烦也很多。首先,酒精可以直接伤害神经,长期饮酒不仅对肝脏不好,还可能诱发酒精性脑病;其次,酒精助眠有剂量依赖性,睡到后半夜,体内酒精浓度下降,易引起易醒、早醒等问题,而酒精依赖性失眠的治疗更为困难。
(4)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困难。CBTI目前在国内的普及率并不高,多数医生不会,患者也不懂,因此,实施的依从性较差。这不仅有患者的问题,也有医疗资源的问题:①线下CBTI治疗医生少,收费高;②通常需要连续6周、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参加CBTI,对患者来说难度较大;③尽管开发了不少线上远程CBTI的软件,但治疗缺乏个体化、针对性,也没有情感联系,患者很难坚持。
总体而言,治疗失眠最困难的地方,说到底是对睡眠的不重视。这大部分是外界压力使然,比如,多数中学生晚上根本无法睡足8 h,老师说“我们很重视学生的睡眠,要求他们睡足8 h”,可是作业就得写到11~12点。如果不写作业,第二天就要挨批;考试考不好,未来就没有前途等;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个人很难超然世外。所以,这既是社会问题,也是时代问题。
Q7:随着睡眠障碍发病率的不断升高,睡眠障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那怎样自我判断睡眠是否正常呢?
失眠是可以自我判断的。从失眠的定义来看,失眠是指尽管有合适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患者依然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其中就强调了夜间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两个方面:
夜间症状指对睡眠质与量的不满意,如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30 min;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早醒(提前≥30 min);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 6.5 h;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等。
日间症状包括:①疲劳或全身不适感;②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③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④情绪易烦躁或易激动;⑤日间思睡;⑥行为问题(如多动、冲动或攻击性);⑦精力和体力下降;⑧易发生错误与事故;⑨过度关注睡眠问题或对睡眠质量不满意。
对于儿童来说,失眠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包括易激惹、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需要说明的是,就医并不意味着要服药治疗,对这一类疾病,防止急性失眠慢性化是关键,应首选非药物治疗,特别是CBTI;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睡眠日记来记录睡眠觉醒和日常的细节,包括入睡时间、夜间觉醒时间、觉醒次数、早晨起床时间、白天休息时间、白天是否喝了咖啡茶等兴奋性饮料、晚上是否服用安眠药物等;此外,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手环等睡眠记录设备,初步分析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
Q8:何种程度的失眠需要找医生?
一旦发生失眠,应尽快调整作息,如持续2~3周仍无法缓解,就需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了。现在很多医院都有睡眠中心,去那里接受睡眠专科医生的诊断、评估与治疗是最为妥当的。
Q9:随着失眠药物的大量应用,药物不良反应和依赖性的问题也在逐渐凸显,在临床治疗中如何选择用药以尽可能的让患者获益呢?
不同的药物,服用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和依赖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临床医生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尽可能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是否合并其他系统的疾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从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比如,考虑到可能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短期失眠的老年患者,建议使用非苯二氮䓬类药物;长期失眠的老年患者,建议按需服药。失眠合并情绪障碍的患者,应进行焦虑、抑郁相关量表评估,建议联合服用镇静催眠类药和抗抑郁药物。
总体来说,镇静催眠类药物,应按需服用,不能随意加、减量;情绪调节类药物,需长期足量、足疗程服用,不能随意减量或停药,否则会带来症状的反弹。
Q10:在世界睡眠日来临之际,对于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想要“睡好觉”,您有哪些建议呢?
我的建议是“爱护您的睡眠”。既不要恐惧睡眠,担心失眠带来的种种身体不适,也不要把你的睡眠当做敌人,觉得“我一定要控制睡眠”。
比起对外界事物的追求,当前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明显不够,而一旦失去了健康,很多人又陷入恐惧之中。所以,无论健康与否,人们对睡眠都要适当关注,但不能过度。
特邀专家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睡眠医学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神经学组副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脑电图与神经生理学会候任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基金子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
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睡眠医学》第1版、第2版,执笔《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和《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睡眠障碍评估和管理专家共识》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