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资源分布情况
我国太阳能资源地区性差异较大,总体呈现高原地区、少雨干燥地区偏大,平原地区、多雨高湿地区偏小的特点。其中,青藏高原地势高,太阳能最为丰富,四川盆地地势较低,空气湿度大,太阳能资源相对较贫乏。影响太阳能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地势、气候(降水量)等。
我国太阳能资源储备丰富,根据国家气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陆地面积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为 33×103-84×103 兆焦/平方米,相当于 24×104 亿吨标准煤的储量,全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达到 156 亿千瓦。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光伏潜力分布图,我国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拥有良好的太阳能资源,年日照时数大于 2,200 小时。
我国太阳能资源地区可分为四类:
I类地区(太阳总辐射年辐照量最丰富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甘肃北部、宁夏北部、新疆南部等地;
Ⅱ类地区(太阳总辐射年辐照量很丰富地区):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等地;
III类地区(太阳总辐射年辐照量丰富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福建、浙江和广东的一部分地区,以上地区春夏多阴雨,秋冬季太阳能资源尚可;
Ⅳ类地区(太阳总辐射年辐照量一般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四川中部、贵州北部、湖南西北部等地,以上地区因地理因素,为我国太阳能资源较少的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