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阿德莱德大学在读博士田值: 两年发十余篇顶会,做好手头的事,机遇自会到来

在将门-TechBeat人工智能社区上线一周年之际,我们评选出Top30进入「2021年度TechBeat红人榜」,同时我们也潜心策划了AI工作者人物专访栏目「AI红人荟」,带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感受来自青年科学家们的榜样力量。本次为大家带来的是——阿德莱德大学在读博士·田值的故事。
「AI红人荟」系列回顾:
王乃岩 | 葛艺潇 | 杜少雷 | 石冠亚 | 胡庆拥 | 吴小毛 | 李昀烛 | 马宁宁 | 李珽光
作者 | 林向屿
2016年,四川大学的大四学生田值,以一作身份在ECCV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ECCV,与ICCV、CVPR并称计算机视觉方向的三大顶级会议。在那个时候,鲜少本科生能够在这种级别的顶会上发表论文。

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SIAT)“实习”两年后,田值进入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实例识别,包括目标检测和实例分割。2019-2020这两年,田值在上述三大顶会上发表十多篇论文,其中5篇为一作。
他在自己最满意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目标检测算法FCOS。这篇文章纠正了学界长期以来 对目标检测的错误共识,文中算法目前已在业内流行。
当被问及是天赋型选手还是努力型选手时,田值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从一点点的好奇与热爱开始,全身心地投入,然后等待命运安排的际遇,这是他一路走来的方式。
01
99%的努力和1%的灵感
田值的一天从中午12点开始。
吃点东西,喝杯咖啡,然后就去实验室干活。看paper、看书、写代码做实验……除了到点吃饭和晚上一个小时的健身外,他在科研的世界一直浸泡到凌晨。回家洗漱后,看一会儿聊以调剂的影视剧、纪录片,2、3点左右入睡。
他几乎没有其余消遣,不打游戏,也不出去玩,时下年轻人的各种爱好,均不在他的列表里。思考paper,写代码,不断深入本质,想着怎样能设计出一些更好的东西来,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这些事情上面。
“自然而然就会弄出一些东西来,然后就会写成一篇文章。”田值觉得,自己在科研方面没什么技巧,也谈不上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经验。
田值的投入,源自他爱钻研的性子。很多人所谓的“爱钻研”,是了解即完成,不会再深入探索更多。但田值要把方方面面、各种测试的可能性就研究一遍,直到弄得非常透彻、清楚之后,才能满意。
尽管他仅从思考问题和写代码中就能获得乐趣,但该焦虑的时候还是焦虑。 田值念的博士是三年制,刚上博一的时候,他担心自己发不了论文,毕不了业。于是在痛苦和纠结中,非常努力地想要发出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来“压压惊”。论文终于发了,但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他只能完成一篇“比较普通”的作品。
“做一个Research,中间会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这些东西如果去进一步探索和发掘,都能发文章。当然,也有可能失败,这也是常见的。我很着急的时候,就会把失败的损失看得很重,没有心思去探索这些东西,容易一条道走到黑,反而只能做个普通的东西出来。但如果不急于发表一篇文章,在轻松的、时间比较多的情况下,我就可以每条路都试试。”
随着第一篇论文发表,田值轻松了一些,后面的科研之路变得意想不到地顺利。
他最满意的一篇论文,完成于博二期间,他形容其为“一个意外”。
在目标检测领域,一直有一个观点:anchor box是一个基本的组件,在检测中非常重要。人脸识别、人脸检测、安防等各种应用场景,都需要用到它。但田值在实验中却发现,这个东西其实并没有那么有用,即使没有它,也能完成检测,甚至会实现更好的效果。
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这有点像大家一直认为苹果会从树上掉到地上,结果你发现苹果居然往上飞了。”
如果Anchor Box其实并不重要,那么检测流程会被简化,拓展性和适用性也得到很大提高。基于这个发现,田值提出了FCOS算法。目前,这个算法已在业内流行开来。
之所以称其为“意外”,是因为田值自己也认为Anchor Box是必要的。“你做A实验,想要证明A,结果却发现B是对的。而最神奇的在于,并不是只有我认为B是错的,整个领域所有人都认为B错了,结果你却证明它是对的。”
科研常常让人痛苦,但偶尔也会给予意想不到的礼物。
田值也踩过很多坑,常常有想不明白的时候,也曾选了一个方向,结果花了很多时间却发现走不通。但重要的是要保持钻研,即便是意外,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遇见的。
有了99%的努力,才有机会遇上1%的灵感。
02
随意漫步,也有好风景
田值爱钻研,但很少钻研自己的前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自己的人生都没什么规划。
本科期间,他不计算自己什么时候该考托福雅思,未来要去哪所学校读研,也几乎不去找实习。
大二的时候,人工智能、大数据被热议。计算机专业的田值开始对机器学习感兴趣,但是由于本科并无相关课程,田值只能去Coursera上自学。他常常自己实践一些简单的项目,比如曾经设计过一个程序,用贝叶斯原理,根据人名来判断男女等等。
去大厂实习,就只能做规定的项目。田值当时并不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也不想被太早地限制到某个方向,“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不受这个限制。自己去网上找,自己去看,然后去学,觉得哪个有意思,然后自己再确定。”
硬币总有另一面。大四的时候,他有些迷茫,只能默默地等待毕业,准备顺其自然、老老实实找一份程序员工作。如果没有师兄介绍去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习,或许他永远也不会走上科研这条路。
“我这人一向比较随意,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目标,有个机会我就去了,走一步看一步吧。”这一番误打误撞的经历,改变了田值的命运轨迹,也让他十分感恩。

作为本科生,田值对科研几乎毫无概念。但在深圳研究所,他遇到了黄伟林博士和乔宇教授。
两位前辈带着他,领他入了科研的门。
在深圳研究院,田值接触到了文字识别、深度学习,也大概了解了科研是怎么一回事儿。从讨论idea到改论文,从介绍paper发在哪儿,到解释科研圈的大小事,两位前辈事无巨细,给了他十分耐心的指导。申请博士的时候,也很nice地写了推荐信。田值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在那期间,田值联系好了澳洲的学校和导师,却因为缺乏语言成绩,只能一边继续在深圳研究院实习,一边准备语言成绩。 将近两年的时间里,田值考了9次托福,好不容易才过了关。不擅长也不喜欢考试,田值从高中起就明白了这一点。
03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小时候,田值经常在报纸电视里看到各种比尔盖茨如何通过软件成为世界首富的故事,那时计算机也刚刚进入中国的寻常百姓家,他因此对计算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在接触电脑后,他自己学习,尝试用电脑去做一些事情,在一点点微小的成就中,形成了对计算机编程的喜爱。后来,他被腾讯十年的故事感动,崇拜金山软件的创始人求伯君……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热爱便形成了。
与大多数高中生“头悬梁,锥刺股”般地备战高考不同,田值在高中时期没有让考试填满自己的生活。
高中的时候,他自学编程、写代码,尝试做一些简单的小程序、小游戏。晚上回家,写完作业就挤出点时间来上网钻研,一周上六天学,周日歇息的时候,也不停地写代码。田值的父母虽然不能给他提供优质的教育指导,却也不对他横加干涉,给了他自由发展的空间。
田值有很多奇思妙想,高中时期,他自己做了100多个小程序。有看电影的时候防止电脑黑屏的,有利用iPad登陆网页控制家里电脑开关的……
在那个还在使用MP3的年代,很多同学让田值帮忙下载歌曲、电影、小说,但也仅限于此。田值身边没有可以一起探索的人,他就去论坛、QQ群里交流学习,但“80%的时间还是自己琢磨”。

今年是田值在阿德莱德大学的最后一年。今年7月,他将进入美团,成为一名应用科学家。
博士三年,让田值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叫“Research”,也让他明白,自己对学术研究的热爱程度,并不足以支撑他继续选择科研这条道路。他还是更偏爱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够看到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如何落地,成效如何的研究。
从现实角度来看,前途与薪酬也是他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田值希望自己能够在热爱的事情和生计问题上尽量实现一个平衡。
走出象牙塔,成为社会人,对于田值而言,新的挑战来了。热爱仍未消失,剩下的,是新一轮全身心的投入,和随意漫步时未知的风景。
- The End -
关于TechBeat人工智能社区
▼TechBeat(www.techbeat.net)隶属于将门创投,是一个荟聚全球华人AI精英的成长社区。我们希望为AI人才打造更专业的服务和体验,加速并陪伴其学习成长。期待这里可以成为你学习AI前沿知识的高地,分享自己最新工作的沃土,在AI进阶之路上的升级打怪的根据地!
更多详细介绍>>https://mp.weixin.qq.com/s/pTbCK_MeTk05jK2yx1RT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