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感】日子让我们贴近大地,让生命成为生命

2023-02-28 01:31 作者:bili_37114464721  | 我要投稿

《我们的日子》完结。和80年代的家庭一起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个体的悲欢,让我重新审视生活与爱的意义与样态。 30年,生命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看着他人的过往,自己的记忆被一页页翻开。




曾经以为爱是翻江倒海,其实爱是风平浪静


很长一段时间,自己都沉迷于人生某个浓烈又充满戏剧性的阶段,看不到平淡的样貌。不屑地以为,生活琐碎密度稀疏,轻飘而乏味。盼望过、追逐过、深陷过之后,才懂得平淡的真义。那份从每一次燃烧重生后淬炼出的重量感,让生活贴近大地,让生命成为生命。


真正的爱,具体,平实,隐忍。并非刀刀刻骨,而是坚实有力的承托。



爱,是姥姥在那个并不发达便利的年代只身带明中(哥哥)去北京看病,数十年如一日地对雪花(妹妹)“别贪凉”的叮嘱;是好面儿的宪平(爸爸)在得知雪花要离家去北京求学后躲在被窝里的失声痛哭;是淑霞(妈妈)在雪花报考志愿时虽然不舍,但依旧选择的理解和尊重;是明中在雪花得水痘时自查医书,去医院开了药后轻轻为妹妹上药的那根棉棒;是小叔要离乡拼搏,走之前用自己为数不多的钱带雪花到高级餐厅吃的那份牛排;是东方宏成名前每日给雪花打的热水和早饭,成名后仍然为了雪花放弃一切的决定和行动…..


在冲撞、躁动、不安之后,人开始学着与平淡和解,去一点点体会那小心翼翼地包裹着我们的爱,还有那些爱我们的人。



死亡,那么远,这么近


小时候总以为日子越过越热闹,其实日子越过人越少。曾经我们所经历的家庭热闹的巅峰,就真的已经是巅峰了。

 

令人期盼的年夜饭,鞭炮声,午夜钟声后的饺子,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画面,终究会成为永远都无法再重现的记忆。那些爱我们的,我们爱的人都会悄悄地离开,连同我们可能从未在意过却又无比珍贵的岁月。



《我们的日子》以姥姥的去世画上句号。我想,剧中的姥姥就是大多数人姥姥的模样。她们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生存下来。吃苦耐劳,节俭自律。家人就是他们的全部世界。她们感恩着时代,封存经历过的苦难,用编织在生活细节里的慈爱,滋养着每一个曾经幼小的我们。

 

长大后,在每一次离家的背影里,她们默默地叹息,是在向我们成年躯体里那个她们呵护过的小小的我们告别,也是向我们共同参与过彼此的那段不可复制的岁月告别。

 

然而终有一天,我们会真正地说再见,连背影都会消失不见。她们会不认识我们,病痛缠身,无力在这个世界支撑,最终在我们知道或未知的时刻离开。

 

死亡让人清醒又恍惚。同龄人的离开把人拉回现实,思考生命的紧迫,提醒我们要好好活着。长辈的离开把人推向回忆,间离般地穿梭在飞驰的时光里。曾经因为向前赶路以为忘却了的点滴,随着他们的离开越发清晰,帮助失忆的我们找回记忆。

 

生死之门,开开关关,是让人能更明白地去体验经历,去感受平淡生活中爱的意义。



时间到底改变了什么?
 


快乐,由简至繁

 

王宪平升职,买了只烧鸡庆祝,全家为这顿“荤”欣喜若狂。同样的事,也曾在爸爸给我讲述他的童年时反复出现。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一顿饺子、一只烧鸡的味道足以让普通家庭期盼、回味很久。

 

而曾经一只烧鸡给一个家庭带来真实的快乐,变成了如今朋友圈里一顿米其林餐厅的摆拍。而更多被回味的,是那一张张精修过的完全不像自己的照片,还有那些似真非真的点赞和评论。

 

快乐被无声地异化着,它越来越脱离一种内在的情绪体验,变得更难触及。一次次多巴胺的短暂刺激,让人无休止地追求更频繁更具强度的体验,以至于被欲望控制,不断地用无意义的事填满时间,不给自己一丝思考喘息的机会。


从亲密,走向疏离

 

和雪花一样,我曾无数次地想起在姥姥家的童年时光。那个时候,一放寒暑假就会和弟弟到姥姥家住上几个月。晚饭前后,家属院儿各处就被孩子们疯跑扬起的烟尘填满。每栋楼的一、二楼都会传出噼里啪啦的炒菜声。刚出锅的菜带着姥姥、姥爷的味道,和盘子落在桌子上的一瞬间升腾起的锅气,让人忍不住地咽口水。
 

我还记得一楼住着朝鲜族的奶奶,经常会送给我们她自制的酱菜紫苏叶。姥姥也经常会一边撕着桔梗,一边和着辣椒面儿,做从那个奶奶那里学来的狗宝咸菜。

 

正如《我们的日子》里被全院儿人孤立的“流氓”杨大山,每个人童年的大院儿里好像都有个“共同的敌人”。小小的我们并不懂为什么,就跟着大人一起“同仇敌忾”。无论他们是否像大家在嗑瓜子八卦的时候那么“作恶多端”,我们也并未真正远离这些 “坏人”,经常听到他们在院子里面叫嚷,也收到过他们给我们的糖。

儿时的亲密好像只发生在特定的年代。有一天和朋友吃饭,邻桌一群成年人在聚餐,旁边有一小桌坐着他们的孩子。小朋友围坐在一起,桌儿上的菜几乎没动,每个人带着小眼镜,盯着手里的iPad,一声不吭。偶尔仅有的交流也是:“你倒是打啊,我都死了!”

 

的确,我们都“死”了,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回音】

 

院儿里炊烟袅袅,尘土飞扬

 

每一粒都裹着晚饭的香

 

邻居干妈给的棒棒糖

 

甜得让人日思夜想

 

厨房里锅盆儿叮当

 

是姥姥做的红烧肉

 

大碗喷香

 

一句“去洗手再吃”

 

是 “我们的日子”里
 

最朴实却无比珍贵的日常

 

 

 

Bice | 2023.2.27 | 上海

*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

 




【观·感】日子让我们贴近大地,让生命成为生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