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与深蓝之树】If 线的魅力

If 线是一种很神奇的剧情安排。其关键自然是“选择”。
关于每个结局的逻辑、因果关系,社区中已经有充分的讨论了,本文我们来点深入一点的——多结局叙事中,选择意味着什么?不选意味着什么?
否认无效
先从需要篇幅比较短的、但最关键的说起:不选意味着什么?
需要明白的是,玩家读者是无法通过“不选”某些选项来“否认”相应的剧情发展的。
至少,在《明日方舟》不能。
多结局叙事粗略地可以分成两种。
一种是多个结局在表达层面互不影响,怎么选全看玩家喜好,玩家选择喜欢的方向,打通一条线即可,故事就已经完整了。
而另一种则是需要玩家打通全部结局才能窥见故事全貌,故事表达因而才完整。甚至为了鼓励多周目尝试不同结局,多周目还有额外剧情。以我有限的阅历举几个例子:《传说之下》《白色相簿2》
我认为《水月与深蓝之树》属于后者。这类故事中,每一条世界线,包括 If 线和主世界线,发生的事情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同,但是,“真实性”却不能说哪个更高、哪个更低,并不能用其中任何一条线来否认其他的可能性,无论是被主创们选择的主世界线,还是被玩家选择的被打出的结局,都不能。
因为真要说“真实”,它们都不真实,都是虚构故事,但要说“真实感”,它们都一样有真实感。就算说有些世界线的信息更丰富、篇幅更长、细节更多,从这个角度来说更“真实”,但是每一条线还是有各自承载的表达任务、还是能分别激起读者不同的思考和情绪,而全部结合起来,才能说是完整。
由此,理解各条世界线的方法就只能是对比,尝试弄清楚进入不同世界线的前提有什么区别,进入每条世界线后的代价又有什么区别,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而不能挑一个 happy end,然后躲开 bad end。因为根本不算end,看完一个之后还是要看其他的。而当全部看完之后,就没所谓回避或否认坏结局了。
当然,这里只是说“不选择”没有意义,而了解全部信息后作出的最终“选择”依然是有意义的,但那不是为了回避坏结局,那是抚心自问之后,属于自己的个人偏好。
本文也会沿着这个方向讨论:
一方面,对比第一结局“平凡即是喜乐”和后面三个结局,它们的前提有什么区别?承载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另一方面,对比三、四两个结局,它们和以往《明日方舟》的范式有相似的地方吗?
平凡喜乐
所以罗德岛能做的,也只是未雨绸缪。斯卡蒂成为伊莎玛拉之时,便注定了人类的衰亡。作为一个族群,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封闭在这监牢之中,守望几乎不可见的曙光。
——第四结局 文本三《命运的延续》
达成第一结局的前提应该很明显,就是斯卡蒂不能成为伊莎玛拉。无论是因为在岩风城被首言者唤醒,还是贸然回阿戈尔后被深海教会逮住,总之只要是伊莎玛拉成功醒来,那么海嗣前往陆地的“迁徙”就会开始,而没有水月的干涉的话,人类必然挡不住。
而无论水月干涉不干涉、怎么干涉,他之后的生活都很难称得上平凡喜乐了。
从这个角度而言,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本次的主角是水月——完成“仪式”后依然能保持人类的心,能完全做到“以人为本”、“心胜于物”、“物尽其用”的强者中,也就只有水月有意愿站在陆地这一边。
“海嗣线”与“阿戈尔线”
正因为这是水月的专场,所以严格地说,这次集成战略的故事是“海嗣线”,而不是“深海线”,因为深海还包括阿戈尔,而这次是没怎么讲阿戈尔的。而阿戈尔线也许要留到三队长实装的 Side Story 才会展开。
以戏内的逻辑,这也是说得通的。因为只要伊莎玛拉醒了,就没有阿戈尔什么事了。根据二队长的“追忆映射”,阿戈尔拼尽全军也只是拼掉了斯卡蒂-伊莎玛拉一位初生。而一旦人类被视为敌人,这点成绩是远远不足以阻挡海嗣的。
于是乎,鹰角又再可以施展他们熟练的叙述诡计,故事好像讲完讲全了,但阿戈尔的前世今生,基本上是一点都没有提的。就像谋善村那时候一样,我们从来都不知道谋善村村民是不是真的走投无路了,毕竟我们完全不了解泰拉大陆上的村子,不了解具体的历史和生活。
三四结局确实展示应对“海嗣”这个问题的两种方案,但都是绕开阿戈尔的、取巧的方案。而正面解决海嗣问题的故事,就要留给阿戈尔 Side Story 了。
“希望”或“存续”
第二结局和其他结局关系好像不是特别大,主要是呈现了海嗣在暴力方面的绝对碾压,这也是所有 If 线的基本背景。
这里玩家和博士的选择都不是很关键。因为选择是否与骑士同行其实和海嗣上不上岸没有关系,并不是说在那条世界线只要不和骑士同行就不会遇到伊莎马拉。毕竟关键在斯卡蒂精神上有没有扛住,而不是骑士。水月在第二结局也没有什么操作空间,只是救下博士就已经要拼尽所有了。
因此选择和骑士同行更多只是一个玩法上改变结局的设计,而不是剧情上的。我们也就主要关注对比第三和第四结局。
从结果上来看,三结局是牺牲水月,然后把海嗣和人类的冲突推迟很多很多年,把希望寄托在“更聪明的后代”身上。
只不过,因为阿戈尔想来是没了,深海教会也差不多了,水月也没了,实际上后人的操作空间可能还更小的。所幸的是,当下我们认识的很多角色都能存活,甚至能沿着之前的轨迹渡过余生,部分还能安享晚年。
而第四结局则是献祭掉当前泰拉绝大多数人口,同时让此后成百上千年的人类限制到一城之中,换来一个极好的重新开始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意味着我们认识的所有角色,除了凯尔希(也许以及流明),几乎都得死。
当然,换来好机会足够好,前所未有地好:不但没有了矿石病、物产丰富、人人平等,而且还有可能和海嗣合作、携手共赢。就像诺亚方舟的故事那样。
好吧,其实也不完全意味着“从此幸福快乐”,一方面是源石科技没了,巨兽也醒了;另一方面,数代人被困于一城之内,意味着很多经验都断掉了,比如大规模协作管理,这涉及到农业、工业、行政等方方面面。而当这些大规模社会重新建立起来之后,新的不平等难保也会产生。取决于最后一城的科技和凯尔希保留了多少传承,形形色色的新困难可大可小。
不过无论如何,至少希望是有的,而且也不用担心深蓝之树把地核抽干了。
电车难题
在前提方面,三结局是水月和博士去到实验室再开始摸索可以怎么做,而四结局的关键在于博士想起来了一切,知道应该如何从根源解决“海嗣”给人类带来的问题。这意味着,虽然在第三结局走不到第四结局,但在第四结局是可以选择第三结局的。
两条世界线的差异并非偶然,不是让凯尔希感到“无可奈何的轻蔑”的历史偶然性,而是可以选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超级电车难题。粗略地说,铁轨的一边绑着当下的“存续”,一边绑着未来的“希望”。【这是一个很粗糙的划分,“希望”与“存续”的意思比这复杂】
如果你想“既要”、“又要”,不好意思,斯卡蒂变成伊莎玛拉了,不能既要又要了。
当然,如果你想看酷炫的双轨漂移,那倒还是可以有的,看着海嗣推平陆地就可以了。结局就类似第二结局。就连凯尔希也只能默默忍受这没有尽头的无间地狱,没有丝毫希望或存续。
表达 与 呼应
这似乎挺眼熟的,好像曾经见过。
卡西米尔的血骑士和耀骑士。前者的牺牲虽然看不见未来,但却是能保护眼前的人一阵子。后者的回归给人以希望,但确实保护不了曾经血骑士庇护的感染者。
第四结局确实是“长夜临光”,剩下最后一座城的时候,确实是“已经熬过了黑夜,接下来只需要活到黎明”。只不过,从午夜到黎明,需要千百年。
从这个角度来看,《水月与深蓝之树》同时也是对《长夜临光》的一个很好的补充:这就是午夜苦暗之沉重,这就是凌晨时分之漫长,这就是旭日东升之耀眼。
而第三结局结局的苟延残喘,则印证了凯尔希第八章的一句修辞:
凯尔希 实施者成功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继续实践的资格。
凯尔希 再多的感染者制度改革家,只需一次失败,这种资格将永久性地失效,我们也不会再有取回它的机会。
凯尔希 如果需要一个恰当的喻体,我会使用“生命”这个概念。
凯尔希 ......每一次重大行动的成功都如同我们生命的延续,而失败则意味着死亡。
每一份事业都像是一次生命,一次错过、一次失败,有时就意味着死亡。虽然有些生命能在死亡前留下意志的继承人,但有些死亡就意味着,某一条路的彻底堵死。后人再怎么努力,也救不回来了。
深海教会的乱搞,三队长没找到深海教会的计划,博士没想起过去的记忆,结果就彻底堵死了后面所有人翻盘的可能。
对生者的考问
有趣的是,三、四两个结局不但博士有得选,玩家也有的选。第三第四结局的起始事件是相同的。在开放第四结局之前,我们只能走三结局。如今第四结局开了,我们还能选三结局。
你会怎么选?
这就到了“掌握全局信息后的抉择”了。
“电车难题”作为思想实验是很有意义的,但体会它的意义需要一些前提:放弃完美解决问题的幻想、不要抖机灵回避问题、正视选择的代价。然后意义就会浮现:我们的选择并非总是能躲过“代价”的。
凯尔希 所以,我并不期待你会认同我的任何行为。
凯尔希 想要说服你什么,这件事将由阿米娅去做而不是我,因为我做过的许多事不仅不应为人所知,也不该被模仿,更不能被原谅。
“电车难题”所展现的,便是选择所需要的“泪锋”的觉悟。《水月与深蓝之树》就是一个大型电车难题,if 线的呈现方式也许部分就是为了充分展示每一个选择后的代价,然后把选择交给玩家——打不过水月的分奴玩家自然选结局三(不是)。
独行长路凯尔希
对于玩家而言,这自然依然可以用一种调侃的语气来讨论,设置回避这个选项,但对于戏中的博士而言,就真的是考问了——毕竟结局四意味着他失忆后认识的绝大多数人都要死掉,来换取某个虚无缥缈的未来的希望。
而且,结局三和结局四已经是两个方向中分别的最佳结局了,像凯尔希那样,连横合纵围攻卡兹戴尔,死伤无数却无法达成最初目标的发展,才是更常见的剧情。
从这个方面来看,《水月与深蓝之树》也包含了一次“借其他角色来对凯尔希进行刻画”,正如同几乎每一个活动一样。博士的这个“希望或存续”的二选一难题,凯尔希万年来应该进行过无数次。而她全力以赴的结局最多往往只能是回避掉最糟糕的可能。
总结
至此,我想讨论基本完成,也就是讨论了 “If 线” 这种表现形式。
首先强调了各条世界线之间的平等,并用主世界线和这次的其他线来做对比,展现不同世界线所承载的表达是不同的。这就是它们“和而不同”的关系,既然主创这么写了,自然每一条都是不能否认的,玩家也就不能选择性地接受。
然后,我们以第三结局和第四结局为例子,展现了“If 线”在表达上的强处,就是充分展示不同选择的内容和后果,从而引起读者在无意识间完成的考问、权衡和思考。并在接受全部信息后,做出专属于自己的选择。
这时候,几乎没有好结局和坏结局的区别了,那就是每个人自己选的结局。
如果你说,不想要电车难题,就要选主世界线、平凡即是喜乐——那我的看法是,很抱歉,那不是一个选项。
那只是斯卡蒂够坚强,三队长够靠谱而已,并没有博士做出选择的机会。对于玩家来说,也只不过是主创想讲一个有希望与存续的故事而已,也没有选择的机会。那不是选的,而是世界硬塞给你的。只是很幸运,恰好那是个好结局。
其实,有时候不需要 If 线也能达成类似的效果,设置两个相似起点的角色,然后让他们作出不同选择,从而导致不同的结局,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如果能善于找出这样的对比关系,阅读故事的时候就能挖掘出更丰富的信息。不过,那样就不能把代价设计成“灭世”级别的规模了。同时,这种 If 线之间的对比也会更加直白。
最后,也许可以补充一些没有谈到的话题:
- 斯卡蒂追忆映射的表达作用;
- 人与海嗣和平共处的前提;
- (欢迎继续补充)
附录
关于人与海嗣和平共处的前提,可以稍微讲一点点,就不单独开一专栏了。
不考虑失控的深蓝之树,不妨假设海嗣没有主动搞人类的想法,那就是看人类有没有意愿和海嗣和平共处。
目前来看,人类对于海嗣而言,挺无所谓的。如果愿意,那海嗣也可以调整自己的生态位,和人类达成共生,这次集成战略也处处暗示这一点。但如果人类选择敌视,也可以像二结局那样直接平推掉。
两个物种之间的强弱差异已经大到如此的地步,而海嗣又不像人类,它们对恃强凌弱、欺凌弱小毫无兴趣。只要没有深海教会那样的人拱火,也许海嗣对人类真没什么特别意见。
而如果假设不成立,海嗣确实对人类有想法、绝对无法共存的话……那目前来看人类就没了,人类有什么想法都没用……
“毁灭你,与你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