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么敏感,不好吧?……其实,真香

2021-07-16 10:50 作者:哈佛商业评论  | 我要投稿

“你薪水多高?”“你怎么升到经理的?”

有些问题光是想像,就令人无比尴尬,更何况真的问出口。

但其实,这类问题有提出的必要,不但能获得你需要的重要信息,而且这一切远不如你以为的那么尴尬。

研究表示,提出这些私人问题,甚至可以强化谈话双方的关系。  

“你赚多少钱?”

我们经常避免提出感觉会过于敏感或太私人的问题。但避免这些可能令人尴尬的对话,会付出代价:举例来说,当你在谈判薪水或选择居住地点时,知道同事的收入或朋友的房租,会非常有用。多了解同事的情况,有助于我们顺利因应自己在专业上和社交上的互动,而提出直接的问题(尽管可能会不自在),是获得这项珍贵资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另外,这些问题有时也可以强化人际关系,因为可协助我们不只是闲聊,还能激发出真正的连结。那么,在寻找有用资讯,以及尽可能不让他人觉得不自在(甚至可能因此而疏远了他人)之间,该如何取得平衡?

我们最近的研究显示,平均来说,人们在“礼貌”方面错得离谱。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人们通常是因为担心会冒犯谈话对象,而避免提出敏感问题;但如果他们真的提出这些问题,大多数被问到的人觉得被冒犯的程度,都不如问话的人原本的预期。当然,这种模式可能取决于情境、文化和实际参与谈话的那些人。但我们发现,这些结果在我们所有的研究里都成立;我们尽力在所有研究里,模拟与数千名美国学生、在职专业人士的真实对话情境。

具体来说,我们为了探讨这个现象,进行一系列实验室研究,让参与者提出能获得有价值的资讯,但总是被归类为“侵犯隐私”、“令人不自在”与“不合适”的问题,例如“你薪水多少?”“你是否遭遇过财务问题?”和“你犯过罪吗?”。

我们让参与者两人一组,提供一系列问题,给每组当中的一个人提问。在开始对话之前,我们让他们预测,这些问题会让对方感到多么不自在。接下来,在他们进行对话并提问之后,提问者会告诉我们,他们认为问题让对方不自在的程度。之后,我们分开询问他们的谈话对象,被问到这些问题时,他们实际上感觉不自在的程度。

我们使用这套架构进行一系列实验,探索面对面聊天和简讯聊天的对话,以及两名陌生人为一组和两名朋友为一组的情况。下列是其中一段对话的摘录:

A:你如何找到目前的工作?

B:我是通过实习找到的,大学时为他们工作,之后获得正式职位。

A:很棒,你的薪水多少?

B:每年大约45,000 美元。

A:还不错。你有外遇过吗?

B:没有,从没外遇过。

我们在所有的研究中都发现,提问者都预测,提出敏感问题,会让他们同组的伙伴觉得极为不自在,而且会严重破坏他们的关系(不论是跟陌生人的新关系,还是跟朋友的现有关系)。同样地,在对话之后,他们认为提出敏感问题,确实让他们的伙伴觉得极为不自在,同时破坏彼此的关系。

为测试人们有多不愿意提出敏感问题,我们进行一项后续研究,让人们选择自己想问的问题,但针对提出敏感问题提供现金奖励。参与者提出的问题愈敏感,获得的奖金就愈多。我们发现,这些奖金的确诱使一些人提出更敏感的问题,但大多数人还是避免提出敏感问题,即使跟他们同组的是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而且如果问了立即就能拿到奖金,也是如此。

在另一项研究中,我们给提问者一些激励诱因,让谈话对象对他们留下很好的印象,或是非常不好的印象。我们告诉提问者,我们会根据对方对他们的评价,而给予他们奖金。我们发现,收到诱因要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的参与者,提出的敏感问题最少,而收到诱因要给对方留下不好印象的参与者,则提出最多敏感问题。对照组中的参与者(没有收到任何激励诱因,要让他们试图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或坏印象),提出的敏感问题也相对较少。

在我们所有的实验中,提问者都假设,提出敏感问题会让他们的谈话对象觉得不自在,而且会破坏彼此关系。但其实,我们自始至终都发现,提问者在这两方面都想错了。整体来说,谈话对象对自在程度的评等,要比提问者的预期高出许多,而且,提问者是否提出敏感或非敏感的问题,对不自在程度或彼此的关系,其实并没有影响:谈话对象对于提出敏感问题的人,和对于提出寻常问题的人,印象都同样友好。此外,证据显示,提出私人问题不仅能提供搜集珍贵资讯的机会,其实还可能引发有意义的对话,进而促进更坚实、也更持久的关系。

因此,如果提出敏感问题的实际成本,比我们预期的还要低,为什么人们还是这么犹豫不愿提出这类问题?当然,不同的情境,有时候确实会让这些提问显得不明智或不切实际。但我们的看法是,通常这一切,都可归咎到有缺陷的心智模型:我们总是无法正确预测谈话对象会如何反应。

会发生这种脱节的认知,有许多原因。首先,许多人不愿意提出敏感问题,因而完全避免敏感话题,但也因此从未有机会知道,这些对话可能进行得比预期的更好。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即使人们下定决心要提出敏感问题,还是有可能认为,自己对人际关系的伤害比实际情况严重。

最后,尽管我们在研究中并未找到这一点的具体证据,但参与者过去提出敏感问题时,可能曾有过不好的经验,而且那段难忘的经验可能太鲜明了,导致他们持续过度重视提出这类问题的潜在风险。

当然,你提出敏感的方式很重要。你不该随时随地一想到某个微妙的问题,就不假思索提出,而应该花时间说明,你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以及计划如何使用获得的资讯。事先做好准备会大有帮助:想想你为什么想提出这个问题,你是否真的需要这项资讯,是否有任何情境可透露,对方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并且要找到一个适当的私密环境,以便进行一对一的对话。

我们并不是在鼓励任何人放弃社交礼节,或是忽视文化规范。但我们想要请大家挑战,自己对于提出敏感问题实际上会造成多大伤害的假设。通常,这类问题是获得有价值资讯、建立更正向关系的关键,而我们的研究显示,这类问题引起的不自在感受,通常远少于我们的猜测。



埃纳夫·哈特 (Einav Hart) 埃里克·M·范埃普斯 (Eric M. VanEpps)莫里斯·施魏策尔( Maurice Schweitzer)| 文

埃纳夫·哈特 (Einav Hart)是乔治梅森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助理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访问学者。她的研究重点是我们如何处理困难的对话、谈判和其他潜在的冲突情况。

埃里克·M·范埃普斯 Eric M. VanEpps,是犹他大学大卫埃克尔斯商学院营销学助理教授。

莫里斯·施魏策尔 Maurice Schweitzer是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也是《朋友与敌人》的合著者。

马冰仑 | 公众号文章编辑


这么敏感,不好吧?……其实,真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