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封信是不值得送达的——《紫罗兰永恒花园 外传 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观后感

毫不避讳地说,京都动画是我最喜欢的动画公司。
起初听说《紫罗兰永恒花园》的外传电影《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要在我国上映的时候,我是有那么一点紧张的。毕竟上一次《聲之形》引进时闹出了一堆幺蛾子,再加上《聲之形》的故事内核和我国的文化环境——说句题外话,在看过原作后我认为《聲之形》不应该做成电影,而应该是TV动画,才能更好地讲述这个故事——所引发的争论。这次《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是京阿尼的电影第二次引入国内,如果这一次再出问题,怕是很难有第三次了。
不过还好,一切顺利。
总体而言,我会给《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这部作品一个非常高的评价。但有两个前提,一是最好先看过《紫罗兰永恒花园》的正作,二是这部作品不能用一般电影的评价方式去看待。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自行选择是否继续阅读】

要谈《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首先必须指出,这部电影不能用一般电影的评价体系来分析,而是要以一般单集动画的眼光去看待。根据场刊中导演藤田春香的访谈得知,《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的故事本来是上下两集20分钟的短篇,最后变成了上下两个40分钟的故事拼接在一起。有人认为这带来了一种极强的割裂感,而我认为这是用一般电影的评价标准做出的评价,《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并不适用这种评价方式,而是应该以上下两集单集动画的标准看待,在这个标准下,我会给这部外传电影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当然,《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也有一个相当致命的问题,故事过于平淡。刚开场时我还在想,为什么薇尔莉特要去一个贵族女校给人做家庭教师,逻辑上完全想不通啊。大约10分钟时,伊莎贝拉的第一个回忆镜头,一看发色和瞳色,我瞬间就把接下来的所有故事猜了个大概了。伊莎贝拉是某个贵族的私生女,大概是因为战争把家里的所有继承人打光了,使伊莎贝拉不得不成了家族唯一的继承人,因为之前十几年都在外面混,所以需要找薇尔莉特做家庭教师进行贵族仪礼的紧急培训,然后薇尔莉特的信重新让天各一方的姐妹重新建立羁绊。然后后半段妹妹收到信后找姐姐,姐妹最终再度相见。实际上还真和我猜得差不多。
海明威说过,优秀的作品有八分之七的感情是藏在深层的,就像冰山一样,明面上表现出来的仅有八分之一。就这个层面来看,前十分钟我就大体上知道这个故事讲了啥,别说八分之七,深层的部分一半都不到,所以我说这是一个非常平面,非常寡淡的故事。当然,这也是《紫罗兰永恒花园》正篇的通病,京阿尼近年来强演出而弱剧本的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靠高超的分镜、演出和摄影制作技巧仍然让整部电影有很好的观感,故事却还是很平淡,甚至可以说很老套。不过,在这里老套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老套有时也意味着经典。实际上在我在头10分钟就把后面80分钟猜得差不多后,我的期待就从“京阿尼要讲一个什么故事”变成“京阿尼要怎么讲好这个故事”了。事实证明,经典就意味着大家就吃这一套。《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确实是一个打动了我的好故事,就像一杯龙井,入口虽平淡,回味却无穷。
这时候就要引入前面说过的另一个前提了。我认为《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总体是一部很粉丝向的作品,在看过正片后再看这部外传,故事平淡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对于路人观众而言就非常不友好了。我去电影院的时候,开场前听到了旁边人聊天,她们的对话里很明显是一个京紫正篇的粉丝带了两个没看过的朋友来看,结果电影缓慢的节奏和平淡的故事几乎快把路人观众给看睡着了。

详细说来,《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上下两篇片长都是40余分钟,一般24分钟片长的TV动画多采用A、B Part的两部分展开,而本片中上下两篇都采用了非常传统和标准的三幕式演出,三幕式演出更接近于传统舞台剧,在京紫正篇的第5(情书回)、第6(学者回)、第7集(作家回)等典型单元剧中也有运用。
接下来会谈一些具有很强的我个人角度的观后感。

先说上半篇。不得不说京阿尼在《上低音号》之后玩百合营业那是越来越熟练了,《上低音号》因为有原作的限制,久美子和丽奈以一种搞百合还非得硬说“引力”的姿态展现。而《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里,京阿尼这群老贼终于可以一展拳脚,直接明说“薇尔莉特像王子,伊莎贝拉像公主”。仔细一想,伊莎贝拉的声优寿美菜子,那可是百合控大小姐琴吹紬和真百合老灯蹄子七海灯子的结合体,再一想,本片导演是《上低音号》第一季第八集那个点绛唇的神来之笔的演出、京阿尼头号百合党藤田春香,我整个人真的嗨到晕厥。
我看到了一些信息,实际上小说《薇尔莉特•伊芙加登 外传》中,伊莎贝拉•约克还真就是个真百合,舞会上和薇尔莉特表白了,薇尔莉特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唉,晓佳奈和武田绫乃一样,在京阿尼的影响下越写越姬。京紫对标的时间点是1910至1920年,虽然披着欧洲背景的外壳,实际上《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讲的却是一个日本大正时代(1912~1926)的故事。看过《唐顿庄园》的都明白,欧洲的贵族大小姐都是在家请家教的,而贵族女校并不是欧洲,而是日本大正时代的特色。大量思春期少女由于女校环境的封闭和缺乏与男性的接触,导致恋慕对象转向同性。有观点认为这是囿于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的原因,并没有把这段告白做出来,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外传电影《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更强调艾米与泰勒的姐妹之情,要是把这段告白做出来反而会使片子抓不住重心,情感线变得莫名其妙的。

前面我提到过,《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的上下两部分采用了接近传统舞台剧的三幕式设计,前半段以“伊莎贝拉对薇尔莉特怀有警戒—成为朋友—艾米的回忆”三段展开,以薇尔莉特表明自己的孤儿身份和舞会作为两个转折点。这种三幕剧式的展开让我想到了宝冢歌舞团的“少女歌剧”,我是在看《少女☆歌剧》的时候了解到的,无论是《少歌》中Revue服模仿骠骑兵军装,还是《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中薇尔莉特着男式礼服,都是致敬了宝冢少女歌剧中女演男角的做法。但是我认为前半段的高潮舞会一段,结合京阿尼有过《上低音号》第二季第五话中演奏与画面的高度配合,所以我认为京阿尼本可以把这段舞会做得更好更华丽、把前半段的观众情绪调动地更加高涨的,但是没有,还是欠了些火候,不得不说是一处遗憾。
不过说回来,不管是薇尔莉特和伊莎贝拉共眠一床也好,一起入浴也好,跳交谊舞也好,《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虽有很强的卖百合的味道,但也算浓而不腻,艳而不俗,恰到好处。

另外要指出一个问题,前半篇里,艾米•巴特雷特的新名字是伊莎贝拉•约克,而同校的一个金卷发妹子叫艾什莉•兰开斯特,这里很明显暗示了英国红白玫瑰战争,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家徽,而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家徽。在教室里伊莎贝拉和艾什莉见面的场景我就读出了约克和兰开斯特两个姓氏的暗示,再加上后面谈到参加沙龙的问题,本以为会出现艾什莉给伊莎贝拉穿小鞋的剧情。结果薇尔莉特离开时艾什莉找到伊莎贝拉,说只是想和伊莎贝拉交个朋友,不论出身与地位。这就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了,没有明确地抓住主创团队在此处想表达什么,前面的伏笔也完全没有接上,感觉艾什莉的这一段实在有些多余。

再说后半篇。如果说前半篇百合营业有很强的迎合观众的商业味在里面,而后半篇故事甚至比前半篇还简单。同样是一个的三幕剧故事,“泰勒到访—泰勒送信—泰勒去见艾米”,更是直球得不行。但后半篇不仅是与前半篇相互呼应,构成一个总体完整的故事,同时也让整部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回归《紫罗兰永恒花园》的系列中心:用书信知晓什么叫爱。
CCTV-6的一段点评既幽默又一针见血:
它阐述了邮政事业的意义,中国邮政总局应该专门组织观看。

后半篇里有一个埋得不深的暗线,就是时代与技术的进步会让书信与邮递员终将被取代,包括信号塔、汽车、电灯、电梯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在描绘故事的时代背景的同时也是主创团队的提出的一个问题,纸面的书信与电波信号都是传递信息,那么在信息时代,书信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也许我们觉得快递小哥是一个比较社会底层的职业,但泰勒却说,她长大后想做一个邮递员,因为送信是一个“把幸福传递给别人的职业”。在网络时代,也许我们会对这句话有些嗤之以鼻,现在只需一通电话或一个视频聊天,不管对方在天南地北,瞬间就能联系在一起。技术使时间与金钱成本的极大降低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对交流与思念失去了敬畏之心。我尤其讨厌用微信,不管是正忙还是休息时间,提示音总是不合时宜地响起,像是一种威胁,看是不想,不看却也不行。
一般人也许有点费解,但对于“邮递员是把幸福传递给别人的职业”这句话,我是比一般人有深得多的体会的。平时如果不是紧急的事,我更倾向于与朋友家人靠亲笔写信交流。有时候,我明明没有在网上买东西,却突然收到了一个快递短信。啊!八成是哪个朋友给我写信了!看到取件短信的那一刻,我会想,是谁给我写信了呢?会写什么内容呢?那种激动、期待和兴奋的混合心情,不是亲自收到过信的人是难以体会的。
“没有一封信是不值得送达的。”贝内迪克特这样说道。实际上他想说的是,“没有一份感情是不值得传达的。”
虽然这话说着像鸡汤,但我确实认同,每一个职业都应该被尊重,每一个职业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后半段第三幕,伊莎贝拉还是没有战胜苍白的现实,最终嫁做人妇,成为了约克家族的家族利益的牺牲品。薇尔莉特说,和伊莎贝拉在那之后有过一段时间的书信往来,但后来还是断了。贝内迪克特将泰勒的信送达伊莎贝拉时,可以察觉到并非伊莎贝拉不想给薇尔莉特写信,而是遭遇了某种外在的影响。可以猜测,也许是约克家认为薇尔莉特知道伊莎贝拉作为艾米的过去,可能会造成相当严重的丑闻,所以截断了她们的书信。贝内迪克特不仅让泰勒最终回应了艾米的信,也让伊莎贝拉重新与薇尔莉特接上联系。
我以为泰勒会从草丛里冲出去,与艾米再度相会。
然而并没有。
也许是贝内迪克特交代过,也许是泰勒的记忆已经模糊,对眼前的艾米已经认不出了,总之就是没有直接相见。贝内迪克特对伊莎贝拉说,不久以后,也许会有别人来送信。我努力想象那个画面,多年以后正式成为邮差的泰勒与艾米再度面对面时,是相认相拥,还是最终擦肩而过。《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的结局并不完满,是有遗憾的,也是有留白的。
但现实,往往就是充满了这样或那样的遗憾。


接下来说一些比较杂的问题。
哦!双马尾的薇尔莉特,感谢招待,啊!我死了。

嘉德丽雅进屋的时候端着两杯茶,递了一杯给贝内迪克特后又掏出一封信给他,emmmmm,她从哪里掏出来的?看破不说破,看破不说破。话说官设上嘉德丽雅明明是霍金斯社长的CP,怎么老和贝内迪克特你侬我侬的,不过嘛京阿尼CP大乱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伊莎贝拉给薇尔莉特梳头的时候说,这么一头像天鹅绒一般的长发能卖不少钱吧。我想起了《悲惨世界》里的芳汀,也许留着短发的艾米也曾迫于生计卖过头发吧。

后半篇里爱丽丝说,现在也有自动手记人偶在结婚后依然从事代笔工作,还感叹道“新时代真好啊”,与正篇第六集天文台回中里昂说“听说自动手记人偶们就是为了找个好夫家”有所呼应,应该是切合了192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
莱顿的信号塔很明显能看出来就是埃菲尔铁塔,你以为你们是在玩《城市:天际线》么?世界各地地标打了mod就使劲放。京阿尼你们换个铁塔的造型不行么?
音乐上,这部电影有几首新曲目,但大部分沿用了正篇的原声。有些地方的音乐的插入和配合稍显突兀,但总体来说仍然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1月10日实在是没空去看,等11号去看的时候限定的官方印刷色纸已经领没了,岂可修!


毫不避讳地说,京都动画是我最喜欢的动画公司。
那天我听到京都动画遭遇恐怖袭击,内心无比复杂,伤心,愤怒,然后是更多的伤心和更大的愤怒,为什么是京阿尼,为什么偏偏是京阿尼,为什么是那栋创造梦想与幸福的小黄楼。
片子结束的时候,我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演职员表,不仅是出于每次看动画电影的习惯,也是致以我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献上的敬意。
我很想推荐更多的人去看这部电影,但本身的观影门槛和文艺片的电波却又让我不得不有所顾忌。《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的故事平淡却感人,节奏缓慢而稳健,我个人而言会给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京阿尼遭遇恐怖袭击之后,《紫罗兰永恒花园》和《吹响!上低音号2》的关键帧画集再版,我各买了一套。这次的《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我去电影院看了三次,不仅是我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部作品,也是想以实际行动为京阿尼的重生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喜欢就去看吧,我非常推荐。就是要把心态放慢,放到一个文艺片的节奏,去感受这个慢而感人的故事。

最后的最后,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图:
薇鹅莉特•伊芙嘎登。


EdwardGLiu
20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