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闻喜档案馆所藏傅山《菊花图赞》

2023-06-15 08:28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闻喜档案馆所藏傅山《菊花图赞》

文/梁觉如Liang Jue-ru

《山西档案》 2012年

傅山《菊花图赞》藏于山西省闻喜县档案馆,为明末清初傅山(1607-1684)所作,是现存傅山花卉中唯一长卷,极为珍贵。

傅山,字青主,为明清之际大学者,于儒、释、道各家以及医术、书画、诗文、剑术等无一不精。时人评价他“学究天人,道兼仙释”,“博极群书,时称学海”。他曾于崇祯九年(1636)为袁继咸讼冤,上达崇祯帝,袁得无罪释放,由是名声大震。明亡后,傅山出家为道,但仍秘密联络顾炎武、阎若球等,从事反清复明活动。后因好友薛宗周、王如金抗清牺牲,见复明无望,遂逐渐淡出江湖,开始了一种半隐的生活。傅山常在山西各地游历,还在晋南的曲沃和顾炎武一起讲学于绛山书院。后来还曾南游南京等地,晚年主要在山西活动,不再外出。

张根朴是傅山好友,童年时就善著文,为傅山之师袁继咸所赏识。他看到官场黑暗,谗邪害政,便愤然放弃举子业,博览群书,深究经子。其老家在闻喜县,与曲沃毗邻。傅山既曾教书于曲沃,有相邻之便,故能常相唱和。此图大概就作于此一时期,作为知己的象征送给了张根朴。

傅山《菊花图赞》长285厘米,高23厘米,绢本,锦纸托裱。画面上有五丛菊花,数段诗文,淡雅清致,有出世风。据《清史稿》记载,傅山“六岁,啖黄精,不谷食,强之,乃饭”。可见其后来出家为道,亦有夙缘。但傅山又是一位兼济天下的儒者,其师袁继咸就是东林党人,傅山反清复明,受其影响甚深。于是,经国之民的救世情怀与曳尾于途的出世思想,便矛盾地结合在一起,尤其表现于此菊花图中。

此图共有菊花五丛,卷首有“郭景纯图赞曰:何忧玄发。诵之,增兹道心”的隶书题词。在“诵”字之左,为第一丛,画菊两枝,左枝有菊,右枝唯叶。耸立如松柏,自有傲骨。“道心”左侧为第二丛,亦为两枝,如大鹏展翅,一左一右,向下伸展,枝端菊花向上,不屈之状。左有两段文,一段曰:“味貌复何奇,能令君倾倒。写明远句,想此僧亦自不凡,为君慨此,秋愈益淡杳。山”。明远为刘宋诗人鲍照的字,照亦信佛,故曰“此僧”。另一段曰:“咏菊者多说能霜敌雪,而梁简文帝乃曰:月精丽草散秋株,洛阳少妇绝妍姝。觉更妩媚,似脱习气,为仙花改色。” “月精丽草散秋株,洛阳少妇绝妍姝”出自《乐府诗集》六十四卷,以此形容菊之平淡自然,所以脱俗。“妩”字左侧为第三丛菊花,亦是两枝,大有老枝倔强意。“为仙花改色”左有一段文:“朝起露湿沾罗衣,寒艳擢影陵寒飚。袁山松之句,情至。”左侧为第四丛,有菊四朵。左有行草一段:“若‘夫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十字,正不须以此谀更生君也,幸而无黄金字样。” “夫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也是袁山松的诗句。左有小楷一段:“横涂顺抹,浊憨无似,落英遇我,乃尔遭际。笔墨浩荡,菲芳根蒂,老枝倔强,不屑拘细。自以神行,何通使气,脱略工拙,殊分钝利。”左又有“抱一应元贞,王筠之句,正自别抒”字样,左侧有菊十朵。最后曰: “陶先生句,悠然见南山”,亦是隶书。傅山写隶、行、楷于一纸,就目前所见,似仅此一物。

此图中的菊,叶浓花淡,枝倔花闲,看似出奇,思之自然。淡的花,似是傅山归隐山林的闲情;倔的枝,似是其欲有所为的抱负。淡的花,似是道遥齐物的道家洒脱;浓的叶,似是舍我其谁的儒家豪迈。出世与入世,闲情与豪气,在傅山画中交融为一,显出深远的艺术境界,可谓“君子则时中”。再看其用笔,洒脱自然,不拘成规,信笔挥毫,笔落形成,不加刻意,浑然天成。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用笔“必能灵变,乃可得其神,能得神,则笔数愈灭而神愈全,其轻重、徐疾、偏正、曲直,皆出于自然。”傅青主之用笔,可谓神矣。

此图的题眼为“道心”二字,何为道心?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发自然”的自然之心。魏晋之际,道风正浓,青主于此时,情有独钟,盖其入道甚深之故。他在文中所引诗,皆为魏晋人土所写,郭璞、鲍照、简文帝、袁山松、王筠、陶渊明,莫不是清谈中人,风气高远。而青主尤喜陶渊明,不呼其名而称先生,可见一斑。青主此画以菊花为题材,一方面以菊示志趣与气节,另一方面也与渊明爱菊有隐微的关联。陶诗“悠然见南山”的全诗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从菊花、南山、山气、飞鸟等这些自然景物中看到了真意,何为真意?即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即道。青主引此诗,可以看出其归隐山林的志趣,现实的政治无可挽回,何不与道为伍,率真任性呢!此种志趣,是其人生、灵魂的一大转折,由反清复明转而归向自然,由寻求一国之道转向更为深广的自然大道,从其所引陶诗可见。青主将此句置于画末,大有深意。开首言道心,此时见南山,道在何处?就在自然之中、万物之中,故而要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见南山”,可以看作是青主得道的一个表征。

傅山论书时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他提出四勿,并能亲自实践。邓散木形容他的字“极为古拙”,以此形容他的画,也合实情。清人张庚论画曰: “发于无意者为上”,“当其凝神注想,流盼运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谓之为足,则实未足,谓之未足,则又无可增加,独得于笔墨情趣之外,盖天机之勃露也。”傅山的画,可谓能得天机。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自以神行,何通使气,脱略工拙,殊分钝利。”已经物我合一,归于太虚了。

(责任编辑:谢耀亭)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闻喜档案馆所藏傅山《菊花图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