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丧失与哀伤的7个建议。
“没有人告诉我,悲伤的感觉和恐惧那么像!” “我感觉身体好疲惫,累到不想动。” “我总是想起他,没办法再跟别人相处。” 上述这些独白,都是经历丧失的人传达出的真实感受。长期的悲伤,对我们的身心影响巨大。研究发现,失去配偶的人中有25%的人在一年中经历了临床抑郁症与焦虑症;在丧失亲人的男子中,出现酗酒问题的风险很大;与悲伤相关的应激激素的释放会导致心脏问题。 面对丧失,悲伤是无法逃避的,这也是正常且合理的反应。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悲伤,而不是任由悲伤在无声中逆流成河。那么,具体该做点儿什么呢? ·建议1:允许自己感受伤痛 不能一直停留在“否认”的逃避阶段。情绪犹如一条流动的河,你在某个地方堵住了它,迟早会迎来更大的爆发。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统计,15%的心理疾病的根源在于未被解决的悲伤。在需要处理悲伤的时刻,没能得到恰当的援助,从而导致了更坏的结果。 英国哀伤治疗师茱莉亚·塞缪尔在其著作《悲伤的力量》中指出,真正持续伤害一个人的并不是失去本身,而是持续为了逃避痛苦所做的事,比如抽烟、酗酒、吸毒、滥用药物等,短时间内可能逃过了痛苦,可清醒过后,内心会升腾更多的悲伤。相比这样的做法,允许自己悲伤,允许自己释放内心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反倒是对疗愈有利。在茱莉亚·塞缪尔看来,治愈悲伤的第一步,就是要允许自己感受伤痛。 ·建议2: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悲伤 丧失的悲伤是难以一下子消解的,茱莉亚·塞缪尔说:“悲伤是一个往返于失去与恢复的动态过程。”承受丧失的痛苦时,当事人往往没办法活在当下,因为活在当下就意味着要面对丧失的事实。他们依旧活在“挚爱还在”的过去,无法从中抽离,越是沉浸于其中,就越无法正视现实。为了防止这份悲伤不断蔓延,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比如:向亲人朋友或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倾诉,写下自己的感受,用画画来表达,都是可行的。 ·建议3:与逝者做一场告别 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很多丧失都是突然发生的,使当事人没办法与逝者见最后一面、说最后的话、做最后的道别。至亲至爱的人就这样离开了,没有了对方的生活该怎么继续呢?这时候,就要借助一些方法,与逝者进行道别,比如:给逝者写一封信,对着逝者的照片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把逝者生前的照片整理成回忆册,把从逝者那里学到的东西传承下去……借助这些方式,让未完成的事件成为完结。即便失去了在物理上与对方的联结,但依然可以通过想念、回忆过去、写信等方面,与逝者保持情感联结。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说的:“死亡并非永别,忘记才是,记得我们所爱的人,他们便永远活在我们的情感世界中。” ·建议4:寻求社会支持 失去挚爱后,很多人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外人沟通交往。偶尔的独处是可以的,但不要彻底与他人断了联系,因为哀伤不是一个独自舔舐伤口的过程,它需要自爱与他爱的支持。周围环境的理解和支持,是帮助我们走出悲伤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关心会让我们感觉到这个世界上依然有人爱着我们,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建议5:恢复迷失的自我 在丧失挚爱的那一刻,我们也丧失了一部分自我。比如:有一位女士在失去丈夫后,生活完全改变了,她过去很喜欢社交活动和徒步旅行,而现在却极力回避他们共同的朋友,以及相关的活动。在之后的七八年里,她始终没有发现新的兴趣和热情可以弥补这部分空白,生活就和刚刚失去丈夫时一样空虚和不完整。 就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找寻全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身份: (1)列出事件发生之前,你自己认为或他人认为的,你所具备的品质、能力和特点。 (2)上述所列的品质或能力,与你现在的生活关联最少的是哪些? (3)针对你选出的事项,说明为什么你会觉得它现在与你的生活无关?或者你为什么现在失去了这项品质或能力? (4)你可以通过哪些人、哪些活动、哪些方式来重新恢复它们,并且做得很好? (5)根据可行性和情感管理的需要,为上述的清单事项进行排序。 (6)根据排序表设定目标,并正确做到最好。 这个过程,就是在与有价值、有意义的那些方面的自我重新建立连接,恢复个体的重要身份,继而放下过去,继续前行。 ·建议6:进行反事实思维练习 在哀伤的第三个阶段中,我们会陷入“讨价还价”中,设想“如果……就好了”,以此想象事件的另一个结局。然而,这样做是无益的,也没办法让我们找寻到悲剧的意义。所以,我们不妨做一个“反事实思维”练习,假设如果事件没有发生,或者事件的结局更糟的话,生活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1)如果时间没有发生,你今天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2)在什么情况下,事件的结果会更糟糕? (3)是什么因素阻止了这些糟糕结果的出现? (4)这些更糟糕的结果没有出现,你觉得应该如何感恩? 在完成这项练习后,给自己一点时间来恢复,汲取有益的想法和观点。 ·建议7:与家人重塑情感联结 亲人的逝去,会造成原有的家庭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变化,家庭成员与逝者的角色互动不一样,情感联结不一样,因而各自的感受和处理哀伤的方式就不尽相同。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尊重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与此同时,家庭成员之间可以直接交流和表达对逝者的想法和感受,相互支持、写作,重新塑造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家庭成员之间,也可以在感情、心理、精神上建立全新的情感联结,有爱的陪伴和支持对走出哀伤至关重要。 电影《千与千寻》里说过:“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我们要尊重逝去的生命,也要相信生活的美好。如果上述的这些建议,依旧无法帮助你面对和处理失去挚爱的哀伤,请记得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心理援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