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内置“台式耳放”——audirect Beam 3Pro解码耳放听感


一、突围
不得不承认的是,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接触音乐的最主要途径。
即便是发烧友、即便拥有安卓播放器、即便拥有台机音箱系统,无线网络连接和流媒体音乐资源也早已经把我们的音乐主视角牢牢地钉在了这个曾经被称为“移动电话”的小机器上,而视频、语音等功能性需求,则更是让我们的耳朵与手机密不可分。
这个“后耳机孔时代”延续至今已经五六年了。经过各种各样的尝试,最终发烧友们还是普遍地选择了有线连接的解码耳放,作为我们与手机之间的音频桥梁和感受HiFi魅力的途径。同时我们还给这样的音频外设取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小尾巴。
当然,经历了数年的发展,音频小尾巴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品类规模,也成为了各个HiFi品牌必备的产品序列之一。
这短短的三四年,音频小尾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HiFi品牌多年来的积累和沉淀,我们把很多播放器领域中的技术、理念带到了小尾巴中,让小尾巴也如同播放器一样具备了更多的功能、内容和门类。但另一方面,在高速发展的繁荣背后,小尾巴领域也同样面临诸多问题,而我认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声音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受体积、供电、抗干扰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多数小尾巴都会在播放器的基础上进行“减法运算”。在这个“减法”过程中,“去特质化”就成为了大家的首选方案,毕竟这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基本音质水平,同时也可以适应手机音频的多样化综合需求嘛。
这样的思路和产品,对于一般用户的影响在短期内并不显著,但是对于便携HiFi的发烧友来讲,问题就会非常突出。毕竟“特质化”声音表现才是一个器材对于声音和音乐的理解和表达,也是这个声音的HiFi属性的核心意义。去掉了特点的声音,显然在音乐的表达上,就会产生严重的个性缺失。
所以,我们在“小尾巴”上寻求HiFi的时候,就要着重考虑其声音表现的内容和特点。而小尾巴,也要在这样的趋同化的产品环境中“突围”出来,亮出鲜明的个性和特质,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塑造出具有内涵和灵魂的音乐表述。
二、客观部分
这款来自audirect的Beam 3Pro音频解码耳放,就是我们前文所说的“小尾巴”。
关于audirect,这个以海报设计风格而被烧友们津津乐道的品牌,一直致力于便携音频领域的探索和研发。近年来,品牌旗下的Beam系列解码耳放产品在音频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反响,今天我们所说的这款Beam 3Pro就是这个系列中的最新一代产品。

1、Beam 3Pro体积相较于同等级的小尾巴而言,是比较小巧轻便的,具有很好的使用体验,我们丝毫不用担心下坠感和异物感,甚至很大程度上,可以忽略其体感存在。机身前后玻璃面板和塑胶边框的表层都具有一定的磨砂质感,具有较高的耐磨性。
2、Beam 3Pro配备了一个3.5单端耳机口,未设置平衡耳机端口。
3、Beam 3Pro采用了ES9281 AC PRO解码芯片,支持MQA文件。
4、机身侧面设置了增益调节按键和指示灯,我们可以根据耳机的实际需求来调节适配的增益档位。Beam 3Pro的增益为三个级别设置,由指示灯的颜色绿、黄、红分别对应低、中、高三个档位。
5、Beam 3Pro的配件包括一根双向Type-C的数字传输线、一个Type-C转USB转接头以及一个lighting转接头,以保证各类型的手机以及电脑上均可使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Type-C数据线两侧的插头并非同向,而是采用了相互垂直的设计方式。这个设计极具人性化,小尾巴在使用过程中,左右摇摆要明显多于前后摇摆,这样的设计就很大提升了左右摇摆的空间灵活度。
6、特别值得注意的是,Beam 3Pro高增益模式下对手机电量的消耗较大,明显高于同类产品综合水平。

三、声音部分
audirect品牌在声音上一直追求的是均衡、中正的声音走向。Beam 3Pro在声音上延续了品牌的整体风格,声音框架稳重扎实,其声音能量偏向于中频集中,在高频段有一定程度的收缩,整体过渡是非常平稳的。我个人认为,Beam 3Pro的声音框架,是属于“老烧”们所偏爱的声音类型,没有浓重的音染,也没有紧张的压迫感,而是自然宽松稳重的听感类型。这样的听感往往不会一耳朵刺激人的感官,但在耐听和舒适方面,则是拿捏得非常到位。
也得益于这样的声音走向,Beam 3Pro在音乐风格上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并没有严重的偏科现象。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从爵士到摇滚,Beam 3Pro在搭配合适耳机的情况下,都能够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通常来讲,我们是很少用小尾巴来听古典音乐的,不仅仅是因为素质上的不足,更多的是小尾巴往往在调音的过程中偏于保守,不会给出足够支撑古典音乐特别是交响乐的气势感和厚重感,即便是解析与声场够用,往往也是散落一片,无法构成完整的音乐体系,声音也会显得单薄而寡淡。Beam 3Pro在这个方面表现出来的音乐层次感和感官纵深,相比其它尾巴来讲,确实具有很独到的理解和有针对性的调音。在使用Beam 3Pro播放著名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张力和厚度的存在,从开头的管弦齐奏的“噔噔噔噔”时的振聋发聩的气势,到跟进弦乐的硬朗线条,都展现出Beam 3Pro在小尾巴领域中与众不同的音乐表现力。

同时,Beam 3Pro在泛流行类音乐上也具有非常优秀的表现。Beam 3Pro的中频宽松、温和,人声的表现力在小尾巴领域中,也是比较罕见的。我觉得Beam 3Pro在男声上的表现力是略优于女声的。试听曲目我选择了梁博的《出现又离开》,Beam 3Pro将编曲中的各个器乐打理得井井有条,开篇的肘风笛婉转悠扬,这个贯穿于《Titanic》的经典韵味,在歌曲中显现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和风韵;而人声方面则表现出了层层递进的感情表述,从开始的娓娓道来,逐步地还原为歌手的摇滚风格。Beam 3Pro在各个不同的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人声也具有各自的特点,抒情部分就是很细腻、线条感流畅;而摇滚部分,则表现出足够的颗粒感和沙哑的味道。大多数小尾巴更倾向于细致线条的表现,而对这种极具张力和鲜活的味道并不擅长,而Beam 3Pro则能够兼顾不同的声音特点,做到张弛有度。
当然,Beam 3Pro在女声的表现力上,也是偏向于舒展宽松的,如果特别喜欢那种极致纤细的女声,则Beam 3Pro显得染色有所不足。同理,我觉得Beam 3Pro在ACG类音乐方面,也不是非常地契合。

四、驱动力
作为一款小尾巴,Beam 3Pro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驱动能力。这个采用了双运放、两级放大均为左右声道独立运行的放大系统,在小尾巴领域中确实是比较罕见的,可以说,设计者在放大部分的投入上下足了本钱,甚至算是孤注一掷了。
一般来讲,小尾巴的定位就是便携和随身,搭配手机和耳塞来使用的。但是,这样单纯的定位显然是不能够满足发烧友群体的喜好和要求,更大的驱动力就如同给发烧友的耳机系统打开了任督二脉,让我们可以通过这样最便捷的渠道,获取更多方式和途径的HiFi体验。
如果说便携使用是小尾巴的刚需工具属性,那么全方位的推力扩展,则显然是它的HiFi体验属性。具有了更高推力的小尾巴,我们就可以在更多的环境和场合体验到大耳机和高阻平头塞的魅力。
Beam 3Pro就是打开小尾巴驱动能力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手机媒体通向头戴耳机系统的大门。
在试听过程中,我测试了很多全尺寸旗舰级大耳机。在高增益驱动模式下,Beam 3Pro能够基本完全撑开大耳机的声音构架,能够打开足够的声场,同时也能展现出一个较高的动态水平。
比如拜雅的T1二代,Beam 3Pro驱动出来的T1气势是相当惊人的,表现大动态、大编制的音乐内容能够在力度上与入门台机媲美。其实T1是一个并不易于驱动的耳机,我在几年前就因为驱动原因放弃了购买计划,而选择降级为更易于驱动的DT 1990 PRO,毕竟那时候主要还是用便携设备来推嘛。T1二代最难驱动出来的元素是声音的密实与力度,推不开的话,声音密度不足且偏软。Beam 3Pro基本上能够把T1二代驱动出较高水平的力度和密度,对比台机而言,只是在线条的流畅感和立体感上存在差距。

而在驱动便携头戴的时候,Beam 3Pro能够驱动出足够的鲜活与通透。比如之前我用便携设备驱动的铁三角ESW990H,往往就会感觉声音会有些闷,甚至有些压抑,而在上台后就会有明显改善。Beam 3Pro驱动的ESW990H,就初步具备了台机驱动下的那种通透感和灵动感,让这个以音色和线条感见长的耳机,能够在整体的空间氛围感上得到大规模的补强。

当然,作为平头塞的爱好者,我也体验到了Beam 3Pro驱动下,这些高阻抗平头塞独有的大气磅礴、沉稳端正的声音效果。比如高阻平头塞的代表作微翼ZEN2.0,我们要驱动这款阻抗320欧的塞子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驱动力不足的情况下,ZEN2.0的声音就会显得闷塞粘滞,完全不是应有的类似于大耳机的声音质感。Beam 3Pro驱动的ZEN2.0效果就非常不错,声音线条清晰、棱角毕现、声场宏大,已经很接近于入门台机驱动的声音水平了。
所以,我觉得Beam 3Pro的驱动力在小尾巴领域中是独树一帜的。它的推力绝不是力大声粗,而是切切实实的高品质驱动水准。我们用Beam 3Pro来驱动任何耳机,我觉得都能够取得一个足够健康的声音框架和场面状态,让音乐表现出足够的层次和鲜活。
可以说,Beam 3Pro的驱动能力如果放在便携播放器中,也能够达到中游水平甚至更高,甚至在力度上可以与一些入门级台机具备可比性。

五、综述
Beam 3Pro是一个具有很高水平、独具自身特色以及强烈HiFi内涵的手机音频外设设备。
这条小尾巴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具有HiFi特色的“高级”调音;另一个是巨大的驱动能力。
我觉得这条尾巴对于发烧友而言,是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能够兼顾音频刚需和HiFi体验的解码耳放。我们既可以把Beam 3Pro当作手机音频、音乐的输出端,也可以在Beam 3Pro身上寻求更多的、更深层的音乐美感,并且可以体验更加广泛的音乐风格。
同时,Beam 3Pro还可以让我们在更多环境下,体验大耳机系统和高阻平头塞的音质,拓展我们的发烧思路。
当然,Beam 3Pro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在解析方面表现不够抢眼,对声音线条的细节的处理还存在一定的涂抹痕迹;对人声的渲染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音乐风格的效果。
而在驱动力方面,相比真正台式耳放,Beam 3Pro的驱动形态稍显僵硬,不是那么细腻和生动。当然,这样的对比本身就是一种“苛求”,在同类型产品中,Beam 3Pro的驱动能力是无可挑剔的。
我觉得这样的一个解码耳放,还是更适合发烧友作为日常随身或备用机,在具有更高水平耳机的情况下,Beam 3Pro的能力也才能够得到极致的发挥。特别是对于大耳机玩家而言,在台机系统之余,用这个Beam 3Pro来进行便携性补充,确实不失为一个极具性价比和便捷性的搭配方案。
同理,对于平头塞爱好者而言,拥有这样一个高推力的小尾巴,也可以让我们在流媒体+平头塞这样的搭配中,最便捷地体验到音乐的舒适感。
对于很多并不发烧的普通用户而言,Beam 3Pro也可以让大家体验到更加稳重、纯正,也更具高级感的调音味道,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六、不一样
六年前,我们作为发烧友,第一次看见手机原配了一根转接头的时候,还真的没想到有一天这个设备会成为HiFi的主力军。
如果说当年我们选择小尾巴,是一种被动的接受,那么现在我们选择的小尾巴,就要越来越多地考虑它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通过多年的累积,小尾巴已经能够给我们越来越高的声音素质、更加多元化的调音以及越来越好的抗干扰性,但是驱动力却一直很少被提及。这其中固然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但我想,这主要还是小尾巴从刚需性到HiFi性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意识还需要向前迈进一步。
audirect的这条Beam 3Pro,我觉得就是站在了HiFi的角度上去思考小尾巴的定义和方向。HiFi是一种引领,而不是趋从。Beam 3Pro能做到的就是给我们很多新的思考和拓展,让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取得收获和乐趣,而不是迎合我们固有的对于“小尾巴听个响”的认知。
所以,我觉得Beam 3Pro是一条不一样的小尾巴,并非仅仅是好听或者推力,而更是它能够着眼于发烧友群体,立足于HiFi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并且把解决方案落实在这个几立方厘米的小小方块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