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石化中海油气源不足?辟谣!可供民生保供用气量绰绰有余

2023-03-15 16:18 作者:大喜熙  | 我要投稿

近年来,国际天然气价格偏高,国内保供上下游合同气量不足、气价偏高,导致下游气价倒挂、成本高涨,部分企业出现保供艰难的情况,甚至个别区域的居民用气还出现了停气断供的情况。有说法是中石化、中海油等上游企业管制气资源不足,无法足量保障民生用气,导致上述情况。

据了解,我国冬季出现保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非上游资源不足,而是上下游在合同签订、价格机制疏导、供需平衡等环节存在一些问题。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天然气产量217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6.4%,连续6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而“三桶油”以中海油为代表的近海国产气田产量大增、成本大幅下降,对于保障民生用气也应有较大空间财报显示,近十年中海油的桶油主要成本基本呈持续下降态势,并处于较低位,在2020年成本降至历年最低点。

我国每年居民天然气用量约为600亿立方米,原则上能够满足居民用气的稳定供应。然而在实际经营中,大部分管制气资源大部分被上游气源企业用于向工商业用户出售和现货市场交易,导致居民用气需求无法得到保量保价供应

气价机制改革和贯彻落实是行业公认的根治问题的方法,但眼下最重要的是先保障居民用气保量保价合同的顺利签订,否则今年冬季供暖期可能会再次出现停气断供的问题。为此今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签订2023年天然气中长期合同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今年2月底前,各地有关部门组织上下游完成本年度天然气中长期合同签订、民生用气合同单独签订。

实际上,目前中石化、中海油并未按时签订2023年天然气中长期合同,引起网友热议。近日,中石化表示,公司于2月中旬确定了2023年中长期天然气合同签订方案,预计3月底前全面完成中长期合同签订工作。但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此事并不属实。按照国家发改委政策要求,中石化气量核定及民生合同签订工作早应在2月底完成,如今非但毫无眉目,还单方面更改了政策时间节点,混淆视听。

当前,中石化、中海油则以自身低成本管制气资源较少为由,未执行居民用气保量保价规定,对部分城市居民和农村“气代煤”居民用户的增量用气需求不予认定对核定居民气量态度消极,存在“软钉子”案例导致执行情况拖延至今,且并不理想。河北、广西、山东等地燃气行业单位透露了当地中石化公司拟订的合同签订计划,民生气量气价覆盖率普遍低于去年,或无民生气量相关约定。

据河北省燃气行业单位获取的当地上游销售价格政策,今年中石化4-10月合同量拟仅按去年同期合同量的80%签订,在量减的同时,价格可能上涨10%左右,截止目前无民生气量。同在北方地区的山东省合同签订落实的形势也并不理想,据接近当地中石化的行业人士透露,中石化因非管制气源占比不足,无法完成相应的民生气量核定和保供,当地公司大概率将按照中石化总部统一部署,不排除继续压量减供。位于我国南方的广西近期也收到行业路透消息称,当地中石化公司在发给下游的需求量确认文件中,也明确没有民生气量,价量对比去年也存在明显涨价情况。这些均与国家发改委保价保量和民生合同单独签订的具体政策规定不符。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多数市县居民气价联动都是以“管道天然气基准门站价格”为前提,而中石化、中海油完全不提供居民门站价格气量,因此与门站价格挂钩联动的政策完全失效


今年对于政策落实依然不容乐观,按照目前没有民生用气量、量减价涨的趋势,今年冬季居民用气大概率再次遭遇大面积气荒现象。对此,政企各方务必使出最大力气,促使上游气源企业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按照政策要求严格落实签订2023天然气中长期合同工作,足额保障居民用气需求,这对于稳定民生至关重要。相关部门进一步督促相关市场主体尽快落实,足额保障居民用气需求、农村居民“煤改气”用气需求


中石化中海油气源不足?辟谣!可供民生保供用气量绰绰有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