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机巧,则失天真,此天真之心比机巧所得之利宝贵太多
一动机巧(之心),则(易)失天真(之心,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意义上的“天真”),(在能够生存的前提下,)此天真之心比机巧所得之利宝贵万倍。 (以上内容出处:徐文兵老师讲课中引用孔子门人和道家人物的对话。请用辩证法辩证。勿执着于一面,一个角度。) 古今中外的求道者、圣贤所证有相通之处, 禅宗六祖慧能《坛经》:不取不舍,亦不染着。 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于念而离念(王阳明先生“日应万机,一心不动”的原理是“致良知”,也包含这个原理),无住(见金刚经:非实假有,无住而住,…)。 王阳明先生:无善无恶意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记不清,大概是天泉桥悟道之语,传习录有记录。) 心经:…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金刚经: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佛家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记不太清,大概如此。UP主的同学所讲的核心原理之一,就是这个,与上边说的六祖的无相,无念的原则、宗旨相通,无为应如此无为,不是啥都不做,…) 曹文逸真人《灵源大道歌》:……无心心即是真心,应物无心神化速,……不动不静为大要,不方不圆为至道,……,混合为一复忘一,……。 注:道家历代真人,如吕纯阳真人(百字铭),王重阳真人(作品很多,搜索可见),张紫阳真人(悟真篇),张三丰真人,……,(审核人员请注意,这些内容在公开出版的书籍中都可以看到,百度百科也都有介绍,不是敏感内容) 儒释道历代圣贤流传千年不灭的证道作品(注意是公认的像六祖慧能这样的圣贤,在南怀瑾先生的选集中有正面肯定的,在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有正面肯定的,在钱穆先生中国思想史等研究中正面肯定的,…)中,这些相通的内容很多。 所有内容,请科学批判借鉴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