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三天庆幸一次?北大教授戴锦华的公众言论可能有所不妥
对于公众人物,真实地表达意见是自己的权利,但因为你不是普通发言人,你身上的公众性决定了公众也不把你当作普通人。所以,公众人物还需要用适合自己“公众性”身份的方式表达意见。”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公众性决定公众人物话语责任》
近年来,公众言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来自知名人士的言论更容易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有时候这些言论并非都是恰当的,有些言论可能存在不妥之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北大教授戴锦华在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是否存在不妥之处。

戴锦华在“FIRST FRAME 第一帧主题论坛:文本到此岸”上的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她表示:“我选择不做母亲,然后大概每隔三天庆幸一次我的决定……我爱我的母亲,我也歌颂我的母亲,但是这丝毫不改变我对自己不是母亲的庆幸。”

从这段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戴锦华在个人选择上拒绝做母亲,并且通过庆幸自己的决定来表达对母亲角色的不喜欢。这种言论是否有所不妥?让我们一起看看。
首先,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戴锦华的言论可能对广大受众产生影响,特别是对那些年轻女性和有育儿计划的夫妇。在现代社会中,母亲的角色被视为伟大而有意义的。戴锦华的言论似乎对母亲的角色持有一种贬低的态度,这容易导致一些人产生误解,进而影响他们对母亲角色的认知和态度。
从语言角度分析,戴锦华的言论在使用“母爱伟大”这一表述时,似乎有意将焦点转移到母爱本身的伟大和普遍性,以掩盖她个人庆幸不选择做母亲的核心论点。在她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
贬低价值的视角:她似乎将母爱描述为一种被男性渲染的美好幻象,从而为她的庆幸选择提供了一种依据。(每隔三天庆幸一次哦~)
转移话题:在谈到“我爱我的母亲,我也歌颂我的母亲”,她通过表达对母亲的爱与赞美,似乎在强调自己对母爱的尊重,以转移话题,避免直接论述她庆幸不选择做母亲的真正原因。(up将她的话分成了几段。可以发现,除了首段,都先赞美母亲,再用转折去揭示真正的观点)
其次,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戴锦华的言论应当秉持社会责任,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优化生育政策的重大意义,其中包括改善人口结构、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等方面的意义。在这个背景下,戴锦华的言论可能与国家政策方向相悖,不利于社会价值的传承和发展。
非同寻常的身份,使得公众人物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果缺乏对自我的约束,则不仅可能输掉自己的人生,还会带坏社会风气、侵蚀社会价值。”
——《 人民日报 》
最后,丁克现象在中国越来越普遍,尤其是一些都市白领阶层。选择丁克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包括追求个人自由、事业发展、关注环境、经济压力等等。这是叩待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应当鼓励的风尚。

所以up个人认为,北大教授戴锦华的公众言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不妥之处。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的言论应当慎重表达,秉持社会责任,尊重他人选择,遵循社会价值观念,并与国家政策方向相一致。我们应当在言论自由的前提下,注重言论的影响和社会责任,共同营造一个尊重、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
欢迎文明讨论~

参考: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 人民日报 》(2014年08月29日04 版)
《公众性决定公众人物话语责任》,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