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全226讲)

p1 1.1 先秦文学概论 1.24
这一节课老师主要就是讲了周朝的礼制。周朝一系列的政治文化变革,这一切都要得益于周公旦。(谈到周公我就会想起他和周武王兄弟情深,进而又联想到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也是兄弟情深。)

首先、老师说周朝的礼主要体现在制度上,并且还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比如我们的日常,升国旗啦,上课要起立说老师好呀,老师说到精彩之处要鼓掌表示赞赏啦,等等。小到乡邻饮酒,大到諸候朝见。不得不说这个礼乐制度真的渗透到了我们的血液里去了。

其次是与礼相辅相成的乐。礼以别异、乐以和同。确实音乐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老师的字太好看了,我的吃灰字帖是时候拿出来吹吹灰了。)
最后课堂尾声老师总结文学特征





自己总结就是:还是得要去看作品才会有自己的见解认识。因为你看别人的总结,始终不是自己的。
P2 1.2 原始歌谣与神话 1.24 12:04

老师说鲁迅先生也赞同文学起源于劳动。
早期诗歌和宗教祭祀有关,但内容往往是表现生活。

但是很多情况下是在祭祀的场合去演唱这样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是集体创造。











(再次表白老师的字体)





总结:这节课主要就是讲了文学起源,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及神话的分类。
P3 1.3 《诗经》的内容(一)
这里的课不连贯呐,神话还没有讲完就直接《诗经》了。
开头20分钟讲了孔子删诗说。
战国时期诗经的流传主要靠儒家的传授,保存。






总结:主要就是讲诗经,内容都在PPT里了。
P3 1.3 《诗经》的内容(二)















总结:果真是《诗经》的内容。
P3 1.3 《诗经》的艺术成就 1.25

特点:非常质朴。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内心的感情。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女子出嫁的诗。










总结:还是要去多读作品才行。
P6 1.4 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一)






P7 1.5 《春秋》与《国语》
课有点不连贯,听得有点迷糊



















P8 1.6 《左传》内容及写作特点(一)1.26
《左传》的思想特点









主要思想
一、维护周礼
二、提倡民本思想
第八节 《左传》的写作特点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有文采





(老师很厉害,有幸听之,吾之幸也,还好不是在我毕业后听的┭┮﹏┭┮)

一场大战交代得有条不紊,语言精简

P9 1.6 《左传》内容及写作特点(二)













舟中之指,可掬
三军之士,皆如挟纩

题目:
《诗经》
1.《诗经》的二雅 和 宋诗 表现了周代人的什么思想?
2.《诗经》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
《左传》
1.《左传》的战争描写有什么特点?
2.《左传》的外交辞令有什么特点?

哇,想不到内容这么多?
P10 1.7 《战国策》的内容





苏秦:最著名的纵横家。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得行焉。

除了上述以外,《战国策》还有其他时代进步的思想观点。
如《赵策》里的《鲁仲连义不帝秦》



弹幕有人说“老师这个观点好厉害。以意逆志,不断章取义。”

“以意逆志”是贬义?高中学的都忘记了。





这里怎么换老师了?过常宝教授
“孟子这里记载的主要是对话,游说诸侯。孟子个性较为强悍,自信心强,进而文章风格显得比较硬。进于刻薄。”
老师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是个心理学大师,能把人逼到死角,然后在假装把你救出来”
哈哈

ごめんなさい。先跳过这个老师了。
先秦文学第十一节

诸子散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各种著作,以说理为主。

春秋前,学术文化皆为官方文化,有专职的人员掌管。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私人学术和著作。礼崩乐坏后,出现了私人对史料的整理。比如孔子作《春秋》。而此时也是官方学术文化开始衰败,开始向民间转移。

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
1.士的出现
2.学在官府到 学在民间
老子
“据记载,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图书管理员。



老师说:“在秦始皇统一后几乎没有在出现过这样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我记得高中历史课老师有提到过魏晋南北朝时期,新文化运动 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蔡元培校长“唯才是举,兼容并包”


诸子散文特征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论语·八佾》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弹幕很优秀,会给我们补充知识点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曰: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我反思:仗着觉得自己高中历史必修三学习过孔子老子等人,就觉得已经知道了这部分可以略过……
但是其实他们的思想很重要,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
























黄生曰: “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
“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