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经验帖 | 366分逆袭上岸,艺术管理的王同学用实力证明:一切皆有可能!
好久没有更新经验贴了,今天分享一位考艺术管理的学员,希望她的经验贴能对大家有帮助~
一、报考方向
学硕: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学理论——06艺术管理
成绩:政治67分 英语一60分 783主题写作116分 883人文社科123分
二、上岸经历
(一)个人背景
武汉双非大学,艺术设计(偏管理方向),英语不好,大二的时候就想报考中传,最初想报考电影,后来担心跨专业影响材料分(事实上完全不影响,中传非常欢迎跨考),就报了艺术管理学硕,当时的参考书目在大二的时候已经看完啦。大三上学期中传换了参考书文史哲,课程多,就没有关注仔细,以为是在原先的基础上多加一项考试,还在傻兮兮的看之前的参考书目,直到大三下学期,即2021年2月底,认真看了考试要求,如梦初醒,深恐时间来不及了!
(二)初试
3月
2021年2月底立即网购所有参考书目,因为是应届生,大三课程多,并且六级还没有考过,所以重点在英语上(毕竟材料评议要看六级成绩的!),三月的时候重点背考研单词,学长难句,试图用考研英语把六级混过去。每日图书馆看文明史三个小时,晚上回到宿舍看文学,当我艰难地毫无技巧地把文明史上册看完的时候,我发现,我啥都记不住,文明史的内容实在是太庞杂了,欧洲历史非常杂乱。
插句题外话,其实四六级成绩不是必须的,有的话肯定更好
4月——6月
四月的时候报了徐涛的政治课和刘晓艳的英语课,并且在网上已经看到了凯程的课啦,当时觉得价格好贵,仍然想自学。现在回想呢,感觉那个时候每日机械地为了看专业书而看专业书,其实心理是没有“上岸”念头的,因为中传太难了,北京太高贵了,“我肯定上不了”,自我感动且毫无目标的学习,看书却不知道要怎么考。为了避免交凯程的费用呢,我选择去看b站北师大的文学史网课,九十多节课全看完了,也认认真真地做了不少笔记。在图书馆也把媒介与社会那本参考书看完了。四五、月份开始有些焦虑,因为看完了书,看完就忘,网上的课程并不针对中传的考试内容,会将一个知识点无限延展,但是我们考试并不需要这些内容。这个时候在网上买了很多2020版的883资料(竟然是有正经出版社的),四本书买回来甚至没拆封,因为根本就是为了圈钱而出版,内容杂乱浅薄,并且跟中传的考试内容没有关系。故而我就在网上买了凯程783+883的一阶材料,即思维导图,非常全面细致,这个时候感觉是豁然开朗,并且觉得这些材料拿到手,我肯定能上中传(哈哈哈)。

6月
六月的时候终于把六级考完了,考完的第二天就开始复盘前几个月的专业课学习,最终得出的结果是自己骗自己,并没有有效率的去学习。六月二十号咬咬牙报了凯程883的课程,核桃老师还贴心地给我退了我买一阶资料的钱(因为购买课程全程免费送资料的)。我当天开始学最难啃的骨头:世界文明史。五天时间把一阶文明史课程看完了,讲课的是清华的文明史博士学姐,非常温柔,给我们梳理清楚了文明史框架。看完之后觉得自己之前太浪费时间了,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我又买了凯程783的课,穆清老师讲的论文写作就像她讲的中国文学史一样清楚,这个时候时间非常紧迫,因为马上凯程二阶就要开课了!!
7月
6月20日开始看视频课以来,为了追上二阶课程直播,我花了三十天左右的时间把所有783、883一阶课程看完了,这个时候学校已经没有课了,我每天就在补之前没上的课。(真的非常血泪史,边追课程边恨自己为啥不早点买,优雅地学习)七月的时候,开始上二阶课啦,这个时候就是在一阶框架的基础上往里面填充东西。因为凯程已经排好了课表,我也找到了组织开始有计划的排自己的学习安排。大量看论文,背穆清的重点(无限反复)。这个时候每天想的就是“拿下中传”,凯程发了暑期论文,分了类别,我把它们打印出来天天趴在地板上看(这个姿势比坐着看更有耐心!!)。

8月
八月的时候,专业上二阶的课快上完了,各科的二阶书已经背了两遍了,我把783论文的分成了物联网传播、城乡、电影、文化产业几大类进行学习。这个时候开始大家都在练习如何回答问题,我使用了个傻办法,把凯程二阶给的文学史资料上带三颗星以上的抄了两遍,既练了字,又练了如何答题(效果非常好,把文学史庞杂的内容分类进行抄写);英语上,七八月期间把1997——2011年的卷子做了一遍,按照真题原文记单词。政治这个时候是完全放置不管的。




9月—10月
这个时候心态真的很重要,政治一定得加入到计划中了,因为学的内容太多,这个时候我把英语的学习放弃了,全身心看政治、专业。并开始就凯程三阶的答题书精简自己的答案进行记忆。每天保证1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复习,在整理的过程中记忆(个人觉得一定要在深入学习后整理出自己的框架)。


凯程这个时候出了783一对一批改班,有学长学姐一对一批改文章,我毅然地报了,从9月中旬开始艰难地敲了半个月键盘写出第一篇,到十月底才写了第三篇。我每天都在微信阅读、公众号上追新的热点,并用到我的写作上。但学长学姐给我的回馈是“论证不严密”,论点、案例写出来并不能推出我的观点,或者仅是案例陈列,没有总结。后来我总结出,盲目追寻新热点,罗列案例,如果没有从热点的现象里看到本质就是无效的写作,写作的目的是得出理论上的“创新”。大家可能会因为已经到了九十月份沉不下心去看一篇篇论文与各种理论,但是!理论什么时候看都不迟,在上考场前一定要完全弄懂几个万能视角、理论,比如中间景观、跨文化视域、建构理论等等。
11月—12月
这个时候我重点放在了政治上,783和英语的学习比重开始降低,因为这两者是需要长期积累的,883和政治是可以短时间内拉分的。这个时候我主要背自己前期整理的材料和凯程的《883答题方法论》,里面将题目分成了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比如人物、流派、作品等等)有模板进行答题,我把穆清老师和徐影老师划重点的题目整理出自己的答案,后期只针对这些进行背诵。
十二月的时候,凯程寄来了模拟卷和答题卡,我就开始限时写作783,个人觉得783是有套路可循的,找准材料给定的主题后,你自己积累的案例与视角都是可以套用的,只要最终不脱离题目给你的材料就不会出问题。(今年考场上答题卡是有格子的,大家的字迹一定要清楚啊 众所周知老师们年龄都不小了)

初试小结
英语和783以及883中的媒介一定要趁早开始打牢基础!媒介是783和883的基石,不管写啥跟媒介都脱不了联系。文明史与文学史要反复的背诵(一定要框架化框架化,将内容越学越少),看今年文明史的题目,在选择题上非常注重参考书里的小细节(比如说今年考了亚述的历史与具体的文学作品),凯程之前准备的883一千道选择题超级有用(这里吹爆凯程的选择题壮举,之前选择题的比重并不大,今年出题把名词解释的篇幅都给了选择题!),暑假开始把凯程的1000题刷了4遍,所以选择题只错了俩。媒介与哲学其实是最有套路的科目了,我个人除了一阶弄清楚它们框架花了一些时间,后面随着783的积累,答883的媒介与哲学是足够的了。况且,穆清老师给哲学直接简化成了几个公式,遇到什么题都可以直接写。783重点如上文所说,从理论、视角开始进行学习,理论联系到近期热点案例,结合你所运用的视角,最终得出你的具有新意的观点。(研究对象一定不能脱离材料给定的主题,不然783很有可能只有90分)英语是一定需要在十一月十二月背作文的,不然临场写非常搞心态(我本人坚持考场上自己写,结果大作文小作文写了1个小时,大冬天在考场上慌地流汗)。政治最好每个老师都跟一跟,今年肖秀荣被反押题了,他的背诵资料最终都出现在考场的材料里,所以徐涛、腿姐、肖秀荣、米鹏后期出的卷子都得做一做。最终形成自己的大题模板。


三、复试经历
(一)材料评议
我的初试是专业第三,材料分不算高(47)(我并没有跨专业),但还是进了复试,在我问了进复试同学的材料成绩及材料情况后,我得出以下看法:
(1)有没有文章、有没有科研、跨不跨专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水平,并且视觉化展示你的已有成果(比如你会画画、摄影、设计,你的作品要放在个人陈述里),你展现地不充分,老师对你并不了解,也不会有高分给你了;
(2)科研设想要脚踏实地,题目与科研设想内容结构要符合,最好找同门师姐给你看一看;
(3)科研设想老师看的是你的学术能力,不一定非要跟老师的方向相关,毕竟材料评议的时候,你也不能确定那个老师能看到你的材料,或者说老师看到你写他的方向,他闭着眼睛都知道你的研究漏洞在哪儿;
(4)个人陈述一定要真诚、真诚;
(5)无论是科设还是个人陈述,都得展现你所拥有的技能、经历与你报考专业的密切相关。我看到网上有说中传材料评议不公平、黑幕、性别歧视的。但是我个人来看,我的专业进了7个人进复试,全部是女生,有一个男生(他并没有跨专业)在材料评议时被刷下去了;其次,跨专业学生的材料比我这个本专业的人还要高。所以,中传老师,起码在文产学院,绝对是公平的,老师希望多学科融合,看中的是你给他写材料的态度!
(二)复试经历
今年复试并没有让你陈述科研设想,只是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进行回答就好了。这里我想说,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程式化,你与老师是在“交流”。如果老师指出你科研设想的问题,耐心听就好了,并向老师传达出,“你已经知道这一点你错在哪里了”,千万不能跟老师争论。
在专业抽题的准备上,我准备了三十几个问题,回答的时候完全没用,没有逻辑,因为都是死记硬背的片段式套路。所以在专业问题的准备上,我更推荐大家去看本专业领域的论文,注重论证过程与逻辑,老师听你的回答也会注重你的思路和逻辑。
另外,一定要笑,朝气蓬勃,对老师说话不能一味的应承,要适当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新奇观点。(没跨考的学生可以展现出自己对自己专业领域的自信,并在个人陈述中展示作品)
四、整体小结
技巧、方法前面已经讲很多啦,在考中传阶段,我报了凯程所有的班,认识了很多很多志同道合的卷王,有人自称彭兰亲传弟子,有人自称摆烂大王,大家在学不进去的时候互相吐槽中传的“内卷”,最终一起解决一个又一个学术“难题”。初试、等初试成绩、准备材料、等材料成绩、复试、等复试结果,考中传是非常考验耐力的,在十月份的深夜,看二阶最后一节文明史课程,徐影老师唱了一首歌,歌名已经忘了,歌声也忘了,但那份感动化为的力量长存。
考研是场信息战,为了节约自己有限的精力,该花的钱都得花,身边有一位同学,所有的资料都是在百度云上二手买的,各种找资料占据了她的精力,结果成绩非常不理想。我也一样,在六月份之前,花了很多精力找课程,并不可取。
考上中传后回看这段经历,我惊讶于自己当初为什么那么“猛”,手抄两遍文学史,凌晨一点趴在地板上看论文...但正如中传校歌所唱的:“年轻的白杨,要珍惜春光!珍惜春光!珍惜春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