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6.3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和党的群众路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和党的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群众的敌人,只有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才能打倒;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幸福,只有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斗争和争取,才能获得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革命的群众运动,旧的社会制度就无法推翻,新的社会制度也无法建立,社会就不能发展,历史就不能前进。
对待群众运动的态度问题,是区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一个根本问题。
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总是把人民群众的首创作用放在首要地位,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大胆地充分地放手发动群众。他们始终站在群众运动的前头,热情地支持革命的群众运动,把群众的愿望和意志集中起来,以明确积极的方针,实事求是地领导着群众前进。
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相反,一切资产阶级革命家,不是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的工具,而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资产阶级从事反封建的斗争时,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曾不得不依靠群众的力量来推翻封建制度;但当群众的革命运动超出他们所许可的范围,触犯到他们的阶级利益时,他们就千方百计地限制和镇压群众运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当民众还是保守的时候,是不免要害怕民众愚钝的,而在民众一旦变得革命的时候,却又害怕民众觉悟了。”[1]
毛泽东同志指出,对待群众运动有三种不同的态度:“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划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2]第一种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态度;第二种是革命阵营右倾机会主义者的态度,实质上也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态度;第三种是反革命的态度。
右倾机会主义者竭力夸大群众运动中某些局部的、暂时的、个别的缺点,采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手段,非难革命的群众运动。这是资产阶级观点在无产阶级内部的反映。与此根本相反,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坚决相信群众的创造力和智慧,相信群众有能力克服运动中的偏差和缺点,并积极地帮助群众克服这些偏差和缺点,而克服偏差和缺点的正确办法也是由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而得到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资产阶级革命家对待群众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是由两种根本相对立的世界观决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态度,是由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出发的,也就是由唯物史观决定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态度,是从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错误观点出发的,也就是由唯心史观决定的。
注:
[1]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政变记》,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3页。
[2]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2版,第1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