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亚的现代化和超越西方的必然性
东亚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史中的一个惊人事件。西方殖民主义横扫八方的时候,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几代人之内走过西方几百年的路程;一穷二白的韩国一跃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朝鲜在苏联阵营也表现出色。当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国从幕后走向前台,也让全世界感到震撼。 为什么东亚能快速现代化,而其他地方不能,一些熟读世界史的人以拉美为例得出结论说拉美也现代化了。可是拉美比东亚早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几百年,如今表现也并不出色,拉美每年翻译英文科技书籍极少,而中东就几乎没有翻译可言,尽管这两大洲都地理上接近欧美,却并不像东亚那样有进取心。反驳东亚现代化确实令人侧目这点的人都没有可靠依据。 答案就是东亚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高度识字的书面社会。 很多人认为中东和东亚是一回事,其实中东和东亚并不是一回事,中东在巴比伦时代可能是东亚式的书面社会,阿拉伯人征服后就再也不是了。从那之后中东都是个口头社会,东亚则是书面社会。可以说东亚就像没有被波斯征服而幸存下来的巴比伦。 中东难以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各种部族教派冲突横行,这在口头社会很常见,印度和非洲也常常是这样。阿拉伯人本身是游牧民族,而且口头性比北亚游牧民族更甚,北亚游牧民族经常形成强大的统一部族,比如匈奴突厥蒙古,在阿拉伯半岛强大的统一部族都很少见。 相比于东亚书面社会对古代文献四书五经进行不同抄本之间的校对,中东这样的口头社会从来不用抄本校对古兰经,他们有专门的学者早就把古兰经背得滚瓜烂熟,只要看到文本有错误就立马意识到不对,中东各国通行的古兰经版本都是这样校对出版的,这就是口头社会的知识传播模式,而且更神奇的是,相比于靠抄录文本流传下来的基督教圣经,口头流传的古兰经错误反而还更少。 从文字的角度来看,阿拉伯人的闪族文字不标记元音,不懂口语就没法读出闪族文字,这证明闪族是口头社会。阿拉伯人缺乏民族意识导致他们虽然人数众多,却难以集合起来抵抗以色列这样的书面社会的西化民族国家。 希腊人的希腊字母分离出独立的元音和不发音的辅音,抽象性比闪族文字更高,所以希腊人的抽象思考比闪族人更进一步,能够不只是信仰上帝,而是能思考抽象的哲学概念。 而北欧的书面性又高于南欧,北欧很早就普及了大众识字,南欧只有天主教神父能识字。所以北欧诞生的德国古典哲学,在抽象性上比希腊哲学更进一步。 东亚的汉字抽象性比北欧还要高,甚至出现笔谈这种中日韩越之间不用学汉语口语就能直接用汉字交流的现象,东亚的文字抽象性是世界最高的,所以东亚哲学超过北欧哲学也是很正常的。但首先要反驳那些认为东亚无哲学的气馁派。 哲学本身是现代性的体现,前现代社会没有哲学,只有神学,古希腊哲学发达是因为古希腊识字率高具有现代性,西方中世纪识字率低就倒退到神学了。东亚没有哲学是因为东亚长期停留在中世纪,所以东亚只有神学,但是一旦东亚现代化后,由于东亚书面性比西方更高,东亚的哲学就会超越西方,不过这个"东亚哲学"和东亚传统的神学"儒道释"也没多大关系了,就像西方哲学基于希腊哲学却超越希腊哲学,东亚哲学也会基于西方哲学并超越西方哲学。 民国的鲁迅等类似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因为民国时期相当于东亚走出中世纪来到的文艺复兴时代,接下来东亚就是往近代走了。 经常有人说中国没有史诗,这种说法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史诗完全是口头社会的产物,口头社会想要记录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编成朗朗上口的诗。东亚书面社会早就有史书了,哪还需要史诗,于是在东亚诗人从知识的传承者变成纯粹的吟花鸟的审美诗人了。欧洲也是识字率高的中欧更喜欢记史,而西班牙这样的口头社会直到19世纪都还有游吟诗人把当时的事件编成史诗。。。 儒家是典型的口头社会封建制度的产物,任何口头社会都存在儒家,只不过没有纸写下来。法家倒是有点现代性,现代国家多多少少沾点法家,法家是识字书面社会的产物。之前说过,把国家统治者比作父亲是口头社会的正常操作,口头社会没法理解一个国家能没有父亲,民主共和这样没有父亲存在的制度在他们看来是"衣冠禽兽""无君无父"。但法家概念里的皇帝就更抽象,不像儒家那样带有父亲意味,就比较现代了。秦始皇以后中国就没有欧洲日本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但是儒家仍然和法家进行了两千年的拉锯战,是因为还没有完全从口头社会过渡到书面社会。在日本朝鲜,法家的影响比较小,封建社会维持得更久。 就此角度来说,在19世纪西方列强到来之前,东亚仍然是一个停留在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大洲(虽然物质条件比欧洲中世纪好得多),这样的东亚和脱离中世纪几百年的欧洲去刚正面,只能是让东亚儒家朝贡体系的过家家游戏崩塌的一干二净。像日本一样被美国击败,或者像朝鲜直接一分为二,这都是落后的东亚为补上现代化一课必须付出的代价,对其他国家而言这个过程就更加充满痛苦了。 所以经常有人觉得如果光绪变法成功如何如何,如果宋教仁没被刺杀如何如何,只能说这些都没用,一个几亿人的国家补课起来肯定更多变数,不可能一两个人的偶然决策就改变大局的。 但是东亚有其底气所在——人口是欧洲的将近两倍,意味着实力也是欧洲两倍;地理位置和欧洲形成左右对应,利于商贸,而且就像欧洲人开发北美东海岸一样,东亚人也会开发北美西海岸和大洋洲,到时候北美未必还是白人控制得了的。最重要的还是东亚高度的书面性,可以走北欧崛起的老路。 总有人说东亚没有殖民地,怎么和白人竞争,没有殖民地不是不可以竞争,中欧北欧就是没殖民地也能崛起的例子。 中欧和北欧的崛起是必然的,因为那些有殖民地的国家(英国,法国,西班牙)的识字率是真的拉胯。神圣罗马帝国的识字率其实是很高的,虽然天主教世界识字率一般低于新教世界,但是巴伐利亚奥地利等南德国家的识字率依然比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天主教兄弟要远远高出,但他们却从未推翻过中欧封建统治,似乎违背了识字率高必然革命的理论。但即便如此,还是能看出很大区别:虽然中欧未能成功推翻封建统治,但还是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等激进运动家思想家,普鲁士和奥地利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去封建化改革,这在识字率低的西班牙,拉美或者沙俄是不可想象的。奥匈帝国虽然比德意志帝国保守但放眼整个欧洲并不算保守,虽然直到1914年奥匈人均gdp仅高于意大利,但是却产生了多得多的科学成就,这是因为奥匈的教育实力远强于教会势力强大的意大利的缘故(教宗国连电灯都认为是启蒙的产物并加以禁止,而奥匈帝国却教育出了发明无线电的特斯拉),实际上在一战分崩离析以后,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人均gdp很快就超过德国了。。。 北欧的书面性导致他们更容易建立民族国家,内部冲突更少更加举国一致玩拼命三郎模式从而工业发展迅速。而法国明显不行,法国在没拿下比利时那一刻就已经失败了。拉丁人的书面性不足导致他们虽然人数众多却不能齐心协力抵挡高教育的北欧人的崛起,法国已经是拉丁人里表现最好的了,但还是敌不了德国。从低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到莱茵河沿岸再到瑞士这条弧线是欧洲最有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地方,谁拿下低地或者莱茵兰那么工业革命就必然领先。普鲁士拿下了莱茵兰,法国没拿下比利时,那法国就已经失败了。法国人相比低地莱茵瑞士人是没什么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纯靠法国人干活那工业化注定要落后的,而且真让法国人当拼命三郎也是完全不可能的,这点以后会解释。所以法国只能玩拿破仑三世金融食利帝国主义,这就是最优解了。 把奥地利当作普鲁士的反面完全是错误的,奥地利也是开明专制的典型,比法国波旁王朝开明多了,奥地利这样君主能自由施展拳脚的国家,经济发展当然比政府频繁倒台的法兰西共和国快多了。世纪末维也纳群星璀璨,列宁斯大林在维也纳呆过这很正常,德国和奥匈类似于美国和加拿大关系,德语当时就是科学界学术语言了,去维也纳留学相当于当时去加拿大留学,一般是因为去不起美国。那么奥匈肯定是沾了德国的光的,一些人说德国完全走错了路,奥地利路线才是正确的,就好像说美国错误加拿大才正确一样荒唐,没有美国的强大谁会在乎加拿大。 但是书面性未必是什么好事,因为书面性越高人越狡猾,勾心斗角就越严重。中东虽然贫穷但是女性紫砂率零头只有发达的韩国女性的1/13,然而人人都说中东压迫女性韩国女性地位高。现在东亚还没有到能够选择意识形态的程度,日本和新加坡的政治本质上和近代欧洲贵族统治没什么区别,现在只有韩国是真正选择了自己的现代性和意识形态的,然后韩国女权疯成什么样都有目共睹。就像欧洲摆脱了基督教后变成现在这幅模样,人们也可以想象几百年后东亚无论如何也和孔子,筷子,木建筑等等传统元素没什么关系了,全东亚都是女权,为娘等等激进意识形态。。。19世纪的欧洲纸币都喜欢画个古希腊女神在纸币上,22世纪的东亚会不会羞耻到画个二次元美少女在纸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