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值钱的大学生?
正在大学校园的你,以下情形经历过吗?
大一的时候各种忙,过着没有周末的生活却不知道自己忙什么;
大二的时候课时变多,逐渐觉得各种社团学生会没什么意思,自己也没有学到什么;
大三的时候纠结是否要考公考研,跟着考研大军也觉得心里不踏实,跟着就业大军又怕找不到好工作;
大四的时候大家目标似乎都定下来了,自己却开始迷茫,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
如果以上情形其中有一种你正在经历或者已经经历过,就要引起重视。因为以上任何一种情形出现最后大概率都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让你陷入“大学生涯陷阱”。这个词是我自创的,主要是指一些大学生明明觉得自己很努力、很上进,但后来却被平时看似不如自己的人超越,最终越来越迷茫,甚至心态崩掉。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陷入这个“大学生涯陷阱”?并成为一个值钱的大学生呢?
你只需按照以下这个公式去认真做,至少能超越60%的同龄人。
一个值钱的大学生=技能×成果+资源
这个公式是我毕业工作5年后,反思自己一路的成长过程,同时结合这5年接触的100多位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华人学生,最终得出的底层方法论。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也许你已经发现了,就是这个公式里为什么既有加号,也有乘号?为什么不能都是加号或者都是乘号呢?
这就要说到加号跟乘号的区别了。好多人说先乘除后加减,不是这个意思,加号跟乘号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两个数只要相乘,一个数再大,另外一个数只要为0,结果依旧是0。但两个数相加,一个数再大,另外一个数哪怕是0,最终结果也不会是0。
这就意味着乘号可以表达一种不可或缺的关系,叫做一定得有,加号就可以表达,不一定都得有,只要具备其一也可以,这才是乘号跟加号的本质区别。
你明白了这点,再看今天的很多官二代和富二代,为什么他们就比很多普通人混得好?他们也许技能不如你,也没啥成就,但是他们与生俱来拥有很多的资源,所以哪怕他的技能和成果都为0,但加上一个特别大的数,他的表现依然很好,这不就是现实的社会吗?
那么技能、成果和资源这三项,具体指什么?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值钱的大学生呢?接下来我们一项一项说。
(一)、技能
技能也可以用公式拆解,技能等于一个人的知识加上技巧,加号的意思就是不一定都得有,只要具备其一也可以。
比如那种学霸,从小就是学习好,大学毕业后又顺利考研、读博,这类人知识很丰富,但他没有过多接触社会实践,所以他的社会技巧几乎为0,就像北大韦神,那你说这类人有技能吗?当然有了,因为它俩是加号,加号是只要一个数够大,另外一个数哪怕是0都没关系,这类人留在学校任教、到研究所做研究都没问题。
另外还有些人,小学或者初中结束后就不上学了,没啥知识积累,但有很丰富的社会生存经验,所以这类人也有技能,让他们去做销售类工作就可以。
这里要注意,知识既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认知提升,而后者对一个人事业发展、财富积累等更重要。同时技巧既包括硬技巧,比如设计、剪辑等。也包括软技巧,比如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策划能力等等。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专业知识与硬技巧是过剩的,或者说这两方面人与人之间差距不是很大。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那些认知与软技巧)是欠缺的。也就是说真正能拉开人与人距离的是你的认知能力和软技巧。
说到这,就出现一个让很多大学生头疼的问题∶我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能做什么?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测评练习,来自《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这本书里的花图练习。推荐你也去做一下,全面了解自己。
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这其实是大学生涯里最重要的一件事。正所谓:一个人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叫聪明,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叫智慧。毕业后3-5年,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逐渐拉大,其中一点就是有的人早认识到自己的优势,然后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向前,而有的人毕业后才一次次尝试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
这里说说我自己的故事吧。
我目前担任全网近2000W粉丝的财经自媒体——【韩秀云讲经济】内容策划总负责人,这份工作是2020年7月份接手。
在这之前因为对电视台录节目很好奇,于是在2015年大三时,有幸加入CCTV-1《家庭幽默大赛(第二季)》节目组实习,做导演助理。
从前期准备到最后一期录制完毕差不多4个月时间,期间和曾经喜欢的央视主持人面对面聊过天、协助导演对几位当红明星艺术家彩排过、录制现场全流程看过参与过、连续一个多月吃盒饭、睡四五个小时等等,但最后我还是离开了。
不是受不了苦,而是在做这个事时,我没有激情,我不是一个爱玩爱娱乐的人,所以干着就感觉没劲。
那我想干啥呢?策划类工作。
比如把一个复杂的事经过加工,通过文字也好视频也罢,最后形成一个普通人也能听得懂的内容。或者把一堆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经过分析总结得出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对大家有所帮助等等。
所以在毕业后,我做过2年多央视广告媒介策划,期间自学新媒体运营,再到今天短视频的运营人、操盘手。
没有受爸妈的劝说去考公务员,没有随大流去考研,而是追随自己内心,选择了自己擅长的、自己的立身之本——做策划,做新媒体。
所以在2020年7月份接触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韩秀云老师时,我把前几年学习的实战技能都用上了。
从开始的全平台矩阵账号建立,到今天一个个千万播放量的作品诞生,粉丝从0到近2000W,我在助力这个账号的成长中,个人能力又一次得到飞跃。

所以我们说:去找到你自己的优势,那里可能乍一看并不宽阔,不是世俗意义上定义好的宽阔,你会听到各种外界的质疑,包括你自己的。
这个不如大厂赚钱啊,要做吗?这件事这么小众,能行吗?
但是那些声音根本不重要,因为只有你自己知道,那条路上,藏着你的优势,你的向往,你走进去,慢慢走,那条路对你来说,会越来越宽阔。
重要的是,人活一辈子,不就是要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吗?找到你的优势,那里能够最大化地发挥你的个体价值。
未来社会里,人和人比的是“差异”。十年后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你地位比别人有多高,而是你和别人有多么不同。它需要我们有非常精细化的专业能力,需要以“跟他人不同”为荣的创新精神。通过优势最大化发挥你的个体价值,就是你这一生跟别人最大的不同。
(二) 、成果
成果这一项,同样可以拆解为:做事X方法论。大家看好了,这里是乘号,意味着2者不可或缺。
学了很多感觉高大上的知识、听了很多大道理,想要真正转化成自己的成果,就一定要去做事,通过实际工作来验证自己的一些想法是否成熟,同时体现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能有人问了,我也做了一些事,参加了一些实习,可为什么效果不好呢?不能成为下一份工作的加分项呢?这里很重要的原因是,大概率是你做的事、你参加的实习,没有形成方法论,也就是没有为这个组织、这个公司带来实际价值,没有让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获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同样2个人都是新媒体运营实习生,一个月后其中一个人工作流程非常熟悉,而且还能总结出方法开始带新人,而另一个人依旧是按部就班工作。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话题,很多大学生在实习找工作时,会面临一些困惑:我是去大企业还是小公司?这个项目不给钱我要不要干?这些问题看似挺烦人,但不是关键。关键是要让你上一份工作的结果成为下一份工作的开始。如果不能够达到这点,不管是大企业还是高报酬,建议你都慎重选择。如果能达到这点,不管是小企业还是暂时没钱,都建议你去尝试,去踏实的深耕细作。
这两年因疫情走红的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1993年从上海医科大学本科毕业。那时候学历很重要,为了更好的发展,他放弃了分配的上海户口名额,转而去读硕士。
硕士毕业,突然户口变得重要了,为了能在上海活的更好,可以养家养孩子,放弃读博士的机会,进入华山医院感染科。
当时感染科不吃香,整个学科进入发展低谷,很多人都辞职去了外企。因为感染科的工资极低,张文宏也想过跟随大流,辞职改行,去外企工作。
但他最终还是不忍放弃追求了多年做医生的愿望,留了下来。留下来的他,开始沉下心来,专注于感染病与肝病的研究。
他说:“几乎每一天,我都在看门诊、查房、做研究中度过,似乎什么都没变化。”但一天天“没变化”的累积,不知不觉间就结出了硕果。

2003年带领的团队分离出了非典病毒,前些日子又率先分离出奥密克戎新冠变异株,而他自己也从上海优秀学科带头人到当上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再到现在晋升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
在2021年年末时,张文宏给年轻人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感慨到:转眼快30年,似乎什么都没变化,只有在今天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看起来,这种坚持被证明都是正确的。当时认为很普通的选择,最后突然都串起来,一个个不确定性组成了确定性的结果。
我为什么要说张文宏呢?因为这些年,我们似乎走到了这样一个时代:
向外看,大环境极度不确定,你不知道明天会下雨还是下雪,在短暂的几年里,我们都或多或少产生了“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的魔幻感。
但是你低头四望,你一定会看到,身边有些人,他们长久地在一件事上不断精进,在满足自己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人。
而那些在乱局中生活得很差的人,都是喜欢朝三暮四的人,都是喜欢跟风凑热闹的人,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
原新东方名师、著名天使投资人李笑来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总结:“人生在世,有三大坑,这世上99.99%的人都在里面。
第一个大坑:莫名其妙的凑热闹。第二个大坑:心急火燎的随大流。第三个大坑: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确实如此,我们总是莫名其妙的凑热闹,总是心急火燎的随大流,看到什么火就想做什么,看到什么热就想做什么。
越是不确定的年代,我们就越需要定力,就越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到自己身上,放在自己的成长上。唯有当我们专注于自己而非他人,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磨炼,便渐渐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坚固城墙。
(三) 、资源
这是成为一个值钱大学生的最后一项,这一项前面的符号是加号,意味着可有可无。这就是现实,有的人一出生就占据各种优秀资源,而有的人一生都在寻找资源,正所谓:有的人与生俱来的,却是另一些人苦苦追求的。
所以资源这一项,先天的差距没法比,但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争取,作为一个大学生,可以适当去参加一些优质活动,开开眼界并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但也有很多同学有这样的困惑:我不擅长社交,可以不参加这类活动吗?或者看到别的同学都参加,自己很少参加或者从不参加,又感到无助甚至害怕错失机会等。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看完以下内容希望能释然。
中国有句古话:朋友多了路好走,这句话我认为也对也不对。当你把这句话看成一种结果,他有道理;但你把它当成一种过程,就像现在你是一位普通大学生,没啥资源的情况下,这句话又是不合理的,恰恰是你自己的路走对了,才会有更多朋友。也就是前面的技能、成果做好了,朋友也好、资源也罢那是顺其自然的事。反倒是那些不能为别人带来价值、没有啥成就的人,看似社交很丰富,实际上都是泡沫。
到此,一个值钱的大学生=技能×成果+资源,这个公式我们就分析完了。我简单总结一下,第一部分提出:技能=知识+技巧,这部分主要说了3点,一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专业知识与硬技巧是过剩的,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那些认知与软技巧)是欠缺的,而后者是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关键;二是针对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感到很迷茫,给大家推荐了《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这本书里的花图练习;三是结合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找到自己优势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提出:成果=做事X方法论,这部分也是3点,一是一定要去做事,去实操,而且要尽量做成事,形成方法论;二是针对很多大学生在实习找工作时,面临一些困惑:我是去大企业还是小公司?这个项目不给钱我要不要干?我为大家提出了一个关键指标:要让你上一份工作的结果成为下一份工作的开始;三是结合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的经历,告诉大家要专注于自己的成长,精耕细作。
第三部分提出:资源,这个有的人与生俱来的,却是另一些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大家可以适当去参加一些优质活动,开开眼界并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前面的技能、成果做好了,朋友也好、资源也罢那是顺其自然的事。不用患得患失,强行去混资源。
如何成为一个值钱的大学生?这个公式很简单,但却是能让一个普通大学生,变得更值钱、更愿意让这个社会接受的最好逻辑和机会。
这个最好,不是最快,也不是最宽广,但是这条路,是独属于你的,你坚持走,对你来说,它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大,踏实做好自己该做的,然后等待被命运赏识。未来的日子里,愿你我清醒的悲观,乐观的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