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由读错音联想到文化偏重点的絮文


欢迎来到辛小月的秘密乐园。
开启这一篇文章,取决于最近我解说的《黑暗荣耀》里,女二朴妍珍的女儿河艺率,我将其原本取义为“率shuài”的字,故意读成了“率lǜ”,结果遭到一位热心朋友的指正。
在做视频时,我录完音后有重新回顾过那个读音,韩语里也读的是“shuài”,可我还是偏执选了“lǜ”。那是因为前八集剧情并没因这个名字而产生什么关键性的推动,所以随着个人听感偏好,选取了“lǜ”的音。我只是觉得一个刚上小学的可爱女孩子,用中文读她的名字时,“lǜ”更好听些。但这其实也是一种押宝,就是当整部剧的后八集出来后,一定得在剧情上不会因她的名字产生什么波动,否则我的擅举就影响了解读的准确性,虽然本来也影响了一点准确性。
这件事体现了一个我个人的小偏好,就是对于整个故事解释性不强的字,我个人还是更偏重音色。但我这个偏好很多时候却不能依着性子做事。比如“怼”这个字,念四声,但我把它误读成三声时,更有感觉。不过我录音时,总会妥协,因为我知道,一旦我读错,就会有人出来纠正。再比如“撒贝宁”的“撒”,网友读三声四声的都有,大家只是凭着读音偏好在选择罢了。还有“嫉妒”的“嫉”,这个字读二声,但我一直觉得它读四声才更显情绪。没办法,我还是要妥协,每次我文稿中写了这些词,录音中就得乖乖读出它字典上准确的读音。否则我就会被打上“没文化”的隐形标签。
读音上可以任性的地方真的不多,虽然生活里因为方言中的差异,有些人平翘舌不分,l n不分,但这些很少受到人强烈地指正,因为大家自然懂得这是地域方言造成的舌头差异。但我一个明显普通话较好的人,还是一个用文字表达想法的人,读音上若犯错,会被强烈抨击的。
这让我联想到了梁文道老师,他做文化节目这么多年,始终逃不开的一种指摘就是他总读错音。你在他有些节目的评论区总能看到针对读音的不同观点在互相争执。有的人为老师挽尊,说他又不是内地人,所以读音不准确情有可原。可有些网友觉得,既然他是带着“文化人”标签,就不该出现任何读错音的情况。这似乎在说,读音是否准确代表了一个人是不是有文化。
我们从小上语文课,标正确读音的题就一直在考。所以认识一个字,首先是认识它的读音就根深蒂固了。延伸来说,就是若你连这个字读什么都不知道,你哪好意思说你懂这个字。但其实懂一个字,会应用这个字的人,很多却真的读不准它的音。我们既要知道,我们对读音的偏执源于教育文化的影响,也要知道,比起读音来说,有更重要的东西存在。
我想起梁文道有被重复纠正的词里,有一个是“虚与委蛇”,“蛇”本该读“yí”,可梁文道在节目里总读成“shé”。网友们就一遍遍跳出来指正他。就读音道歉又解释的节目环节,我在梁文道以前的《一千零一夜》就看到过了,现在在他的播客节目里,仍然是避不开的必备回应环节。网友们容忍不了他一个文化人竟然连字都读不准,尽管他用对了这个字的意思。
有些事情的确没法一杆子打出对错,我只能顺着得出一种觉察,那就是我们对字词咬准背后源于一种对认可的恐惧。这种认可是反射在文化上的,反射到学识上的,是有着我必须通过每一个准确的读音来证得我有文化一说的心理造成的。
按我自己的心性来说,我其实并不想咬准每一个读音,我只是大多数时候为了避免麻烦(怕网友留言说我),而我又的确知道正确读音,所以才老老实实地按字典读音读字。但口条这个事情是需要训练的,有时我长篇文录音下来,总会在不经意间读错一两个音,我有时会再补录挽救一下舌头打滑造成的疏忽,有时就放任过去了,不想活得太累。
但现在的网络时代是这样一个时代,就是不允许你读错音,不允许你哪怕犯一点小错,大家都是热心提意见的人或者喜好指责他人的人,总之不管用何种语气,把小问题放大说出声的人总是非常多。
我的视频弹幕中曾经还出现这样一件偏差之事,就是我在《衣袖红镶边》某一集里,写了“翌日”这个词。有条弹幕飘过指出这个“翌”字不该读“yì”,而该读“lì”。很显然是这位网友错了,这个字就读“yì”。我为了弹幕看着清爽,不至于后来的人纠正他后,搞得大家看视频时总被这读音的纠结打岔,我就把这条弹幕删除了。我还特意给对方留了私信,告诉他,是他错了,不是我读错了。这种乌龙事件和上面的那些情况类似,都是因现代网友活得很热心造成的。
从古代至今,我们广袤的土地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把同一个字读成同一种音的。那些古代的诗人,可能在他们作诗时,读的完全是一种方言之音。但现在说普通话的孩子们,只会按照普通话的规格去读。虽然通假字让一些古音留了下来,但在文化的进程中,仍有非常多的字,读音上为了普通话做了取舍和调整。
所以字典之音说白了,只是现代人的一种束缚之音。你可以把它当成真理来信奉,但你也可以不用那么偏执(我这话算文化造反吧)。
读音的确关联出一些字的含义,比如《黑暗荣耀》里女二女儿的率字,读“shuài”和读“lǜ”是完全不同的解读含义,所以我本该读它正确的那个音的。但我对名字不过分执着,只选取耳朵的偏好,大概源于小时候的影响。我的家乡(不想暴露家乡地址,这里不好细说)其中一个字的读音,本来读四声,但是家乡的人都习惯将它读成二声。这和东北人有些音读得不准无关,只是读二声听着更顺耳罢了。我记得每次我被人问询你家乡是哪里时,我都要读一遍正确的读音给别人,又要解释一遍,我家乡的人其实都只读二声。但往往听过的人根本不记得这一点,因为我的家乡过于不出名,所以你说了后,很多人随即就忘记了。只有我一个出生地的人会怕误导别人,所以加以解释读音差异的问题。这举动的背后原因是,我知道现代人对读音的偏执有多重。
大概就是受了儿时家乡读音这个影响吧,所以在名字上的读音我个人不想那么纠结。我觉得取汉字名字时,含义固然重要,但读音也很重要。韩国人取名字都会对应着汉字,都有特定的含义解释。但毕竟我是用中文读出来,我更想读出好听的那个读音。韩国人取名字时,尽管用的是汉字,但在听觉上他们只会取悦韩国人。而我作为一个中国博主,更想取悦自己这个中国人。所以就像我读自己家乡名字一样,在读河艺率时,我跟随了内心的偏好,跟随了耳朵,故意忽略掉它的本音。这似乎折射了我的一种不易被察觉的叛逆,也点穿了我其实在“文化”议题上,有时不想过多纠结音、意的取向。总之这个标准是不一的,有时我想偏向顺耳来读,有时想介于含义来读,但最终都希望落下的那个读音是悦耳的。
可我知道,我能叛逆的地方并不多。或者说,我本没有该叛逆的资格。所以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做乖宝宝,规矩地按字典的音去读。其实我就算读对了所有的音,也不能代表我很有文化。但可怕的是,一旦我哪个音没读对,我却可能遭到“你好没文化”的隐形指责,起码也会落个“马大哈”的标签贴上身。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可能对过去的一些字词都做了更改。比如“说服”,从“shuì fú ”改为了“shuō fú ”。这个“说”字一旦变为“shuō”的音,那种单方面能量输出的感觉就减少了很多。但若我以后用到这个词,我肯定还是用它的老读音来读,我仍然会将它读成“shuì fú ”的。为什么,因为更悦耳啊!
我有时候很希望文化世界给我点自由,让我有些字词按照自己的偏好去读,我给出的理由是,因为我选取的那个读音,更有气势,更悦耳,有时也能更贴切含义。
但我无法胡作非为,所以我就在一个韩剧里不起眼的女孩儿名字上释放了点叛逆,很可惜,马上就被揪出来了。不过我也很开心,就因为这样,我才有机会把我一些零碎的对读音的想法全都集合了一下。
这篇小文,出于有些过小的念头在我心里盘旋过,终于让我逮到机会一并托出了。它们没有多大意义,也产生不了什么价值,它们只是我的絮语,只道出了我的一点无聊而已。
时隔很久没写专栏文了,没想到是讲了这么一件小事儿,但非常满足。
此文写于2023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