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世界级难题,中国非建时速350公里海底隧道,有啥重要意义?

为了在汕头地区进行高铁铺设,中国克服世界级难题,非要在该地区建设时速达到350公里的海底隧道,这样的工程到底有啥重要意义?对汕头来说,这一高铁线路能够有效推动其经济发展,而选择用隧道来跨越汕头湾,则是因为它不仅不会对水面航运造成任何影响,也不会被水面上的台风影响,抵抗地震的能力也更强,可以说中国工程师正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作出的这一决定。

汕头湾海底隧道的具体位置是在广东省汕头市,汕头海湾大桥下游妈屿岛与德洲岛之间,全长9781米,其修建难度在同类工程当中几乎可以说是最难的,这不光因为隧道全部位于水下,还因为从中通过的是速度达到350公里的高铁列车,一旦出现任何意外司机没有任何停车的机会,因此隧道的质量必须把控在最高水平。
作为国内外首座单洞双线,350公里运行时速的海底高铁隧道,该工程的难度和风险控制都是世界最高水平建设过程当中将面临多个问题,例如高烈度地震区穿越密集断层破碎带,海域高水压,海水环境对隧道产生的侵蚀和其他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带来的世界级难题。

具体来说,由于隧道位于高水压风险区域,因此面临的最大水压可达到0.97兆帕,在中国的水下隧道当中是最高的,高水压加上海水的高盐度产生了高渗透率,除了水压带来的影响之外,该地区的地层也非常复杂,挖掘过程当中需要穿越的地层包括淤泥,花岗岩,粘土以及弱化花岗岩,这种先软后硬的分布,对盾构机的性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也正是由于工程建设的难度巨大,在开工之前工程团队就耗费了三年时间用于相关数据的论证,针对每一个问题都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这才开始进行盾构机掘进作业。
为了对隧道各个地段地层的不同特性进行针对性施工,整条隧道将会使用多达6种施工方法,将多种方法衔接起来,在限定的工期内完成隧道的挖掘和加固工作,此外该工厂使用的盾构机也是特别定制的,考虑到挖掘花岗岩会对刀头产生巨大磨损,因此它具备了常压换刀功能,可以根据挖掘过程当中遭遇的地层和磨损程度进行包头的更换,保障挖掘效率最大化。

目前为止,该隧道已经正式开始,盾构施工作业预计在2024年就能全面完工,2025年使用该隧道的高铁将投入运行,这样一来汕头和汕尾就能够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有了这条隧道,珠三角地带的经济辐射就能够延伸到这一地区,进而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让原本相对闭塞的汕头汕尾居民能够尽快过上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群众一样,更加优越的生活,而这条隧道也必然成为证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堵上西方质疑者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