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越高的球拍,就越好打吗?
——我之蜜糖,或为汝之砒霜。

感谢TennisFamily为本文供图,图片版权为TennisFamily所有

经常会有新入群的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W球拍和B球拍到底哪个好打/我应该选哪把?”“看D球拍在群主视频里/TennisWarehouse(TW)评分那么高,是不是很好打呢?值不值得买一把呢?”这样的问题,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个答案,而这所有的答案中,其实并没有一个像1+1=2一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
那么,一把球拍的评分对于我们在器材上的选择到底有何意义?如何去定义“好打”?当我想要更换球拍时,我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呢?

先说结论:看过完整的测评,博览各个方面的评价,找出这把球拍不同于其它球拍的体验,才能少花冤枉钱,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神拍”。仔细观看群主视频和阅读TennisWarehouse球拍测评报告的同学们其实不难发现,在给出一把球拍的评分之前,往往会经过多个维度的评价,比如发球/底线击球/切削/截击/灵活性/易于上手程度/随挥稳定性等等。伴随着各个维度的评分,还会有从各个维度上给出评分的理由,在TW上你还可以看到,在一篇测评报告里,不同的人从不同的侧重点去评价同一支球拍,你可以找到这支球拍带给他们最深刻的印象。

一支球拍在最终获得高评分,有可能是因为它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有着特别突出甚至有前所未有的表现,特色十分鲜明,也可能是因为它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平衡,能够得到更多的人的喜爱。目前为止,TW和群主这里的高分“神拍”,往往都有点“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感觉,多是个性鲜明桀骜不驯的烈马,而非包治百病的万金油,优点突出,缺点同样明显。那么在这个时候,仅仅冲着高分去选择一款球拍,很可能会事与愿违。

当你特别依赖球拍的力量去提升底线击球时的回球质量,却选择了一把因灵活性控制性和网前手感而获得高分的球拍时,那么很可能就会因为自己发挥不出球拍突出的优点而放大了球拍的不足,在体验上大打折扣。我们知道,历史上TW有两把90分级“神拍”,YONEX Dr98+和Babolat Pure Strike 1619 gen2(ProjectOne7),以Dr98+为例,加长的设计增大了发球和底线击球的威力和防守面积,但是大大降低了灵活性,对球员拉拍击球的时机掌握、力量水平和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犹如一把玄铁重剑,如果你知道它的脾气并加以利用,可能你将会获得在发球和底线上更具有统治力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时常被挤到,因侧身不及时击球线路变得不可控,球质反而下降,甚至打空气、打框,还可能因为过大的挥重患上网球肘,那么坊间流传的“神拍”,可能只会让你“神伤”。

至于一把球拍是否“好打”,我个人其实很不提倡这样笼统的描述。在汉语中,“好打”是个一词多义的表述,容易产生歧义。当一个人用这个说法去描述一把球拍时,TA既可以指这把球拍容易上手,容错好,又可以指这把球拍是TA喜欢的球拍。一把球拍是否容易上手姑且是相对容易界定的,然而最容易产生分歧的就在于另一个方面:TA是否喜欢。如果说一把球拍“不好打”,在这把球拍的拥护者面前,就好比把这把拍子丢在地上,唾弃它是垃圾一般,很容易引起争吵。而仅凭一个或几个陌生的网友对一把球拍的好恶,去推断一把球拍自己会不会喜欢,去不去购买,其实是很不靠谱的一件事情。我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之蜜糖,或为汝之砒霜。因此,我其实更推荐的问法是:“这把球拍有没有打过的朋友分享一下体验,和H球拍有何不同?”往往能获得更有参考意义的回答。

那么当想要更换球拍时,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呢?归根结底,换拍的需求来自于追求新的体验:一把更适合自己打法的球拍,一把自己没有尝试过类型的球拍,亦或是因为好看,也可以是想要试试偶像的感觉。如果是涂装或者球星的吸引,何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晒出自己心仪球拍的美照,让球友们饱食一顿柠檬大餐?对于各位已经加入TennisFamily群聊的好奇宝宝,我再次推荐聊天记录搜索功能,在搜索框内搜索你感兴趣的球拍型号,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总能带来五彩斑斓的体验。

对于没有入群的小伙伴,入群越早,你将会拥有更广阔的网球知识海洋!器材大佬、穿线大师、球场高手、金融明灯、健康顾问、信息专家、人生导师、气氛组、群聊记录机,就像很多人欢坐一桌,总有你的菜!TennisFamily的朋友们,期待,你的到来!

以上文字均为猫萌萌Master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明出处,商业合作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