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数字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01必备知识:通过学案练习,了解词的简要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学完后背诵本词。
02关键能力:学会分析意象来把握诗歌情感;学会诵读来把握诗歌的韵味;掌握诗歌的“炼字”艺术。
03核心素养:领略伟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启发自己的成长。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的意象及其特点,借此了解诗歌艺术“借景抒情”的传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法以及讨论法等
四、【教学课时】
1-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一个汪涵方言朗诵《沁园春·雪》的视频导入,目的有二:
1. 这个朗诵情感表达很到位,而且毛主席是湖南人,汪涵用长沙话来读,应该算是读出了这首词的神韵;
2. 调动初中的记忆,激发阅读的兴趣,同样一个词牌下的两首词,会有哪些同,哪些异?
(二)自学:掌握本课的必备知识
这部分知识用导学案的方式呈现,由学生先自主阅读,读完之后,教师再用PPT做点拨,强调一些记忆的重点。
内容包括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词的相关知识、本课重点字词等。
以上算是本课的必备知识。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三分钟时间自由诵读。
任务:这首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可各用一个关键词概括)诗词给你的直观感受是什么?
预设答案:眼前所见、由景及人;豪迈
当然,学生有其他回答,合情理的,也要予以肯定。总之这部分的目的,是要学生在精读之前,对本词有宏观上的认知,整体上的把握。
先宏观,再微观,这样的阅读习惯,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
(四)学会分析意象,培养关键能力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分析意象,掌握一项关键能力,那就是:读诗歌绝对离不开抓意象,诗人选用了什么样的意象以及意象的特点,直接就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情感;而意象的写法,则属于鉴赏诗歌时必不可少的一种素养,诗人写景,绝对不是乱来的,而一定是有顺序、有层次、有安排的。能不能读懂这种安排,就是阅读能力高低的体现了。
补充知识:
【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例如: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如王维《渭城曲》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设计的问题如下(这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有时间保证):
1.本词上阕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阕是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设计意图:抓意象)
2.这些典型景物有何特点?(设计意图:分析特点。这部分要引出诗歌的“炼字”艺术,比如本诗中比较精彩的:“去”“翔”“击”等,都要给学生说,充分体会。可以适当采用比较法,比如“去”为什么不能说成“流”等等。)
3.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些景物的?为何要这样?(设计意图:读懂写法)
这部分是课堂的重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板书,帮助学生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