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篆书(Seal)编码之必要;说文小篆黑体计划
我2020年就公开了女书字体合作计划,结果就我一人完成,很惊讶现在才有人来摘我劳动成果,太迟了。这次公开的也是合作计划,这次也开源,可以趁早摘果子啦。

前段时间我又更新了统一码名词汉化[Blocks],补充了计划路线(Roadmap)相关:未来统一码可能会编码的文种。其中第三表意平面[TIP]上,篆书(Seal script)预留区段摆放了很长时间。
[Blocks]: github.com/MY1L/Unicode/tree/main/Blocks
↑最近添加了所谓“第十平面”,欢迎鉴赏
[TIP]: www.unicode.org/roadmaps/tip/
TIP(Tertiary Ideographic Plane)计划编码古文(Old Hanzi),可能用于编码篆书 (小篆 \ lesser seal small seal、大篆——不过趙瑾昀不同意此概称,见本文底部、…)、甲骨、金文、战国文字。虽然金文战国等都处于齉字没一撇的阶段。
注意,下文凡提及“篆书”“小篆”都不是一回事:小篆包含于且不等于篆书

但,对一般人而言,“篆书难道不就汉字换个字体就行吗?这需要浪费一个区段去编码?”
以前说过,我能释读小篆,据我水平所理解的,篆书和今字(以下称汉字)并非都能一一对应[n4843],通过打汉字输出篆书,我感觉有些像打汉字输出女书一般削足适履。
[n4843]:小篆與現代漢字間並不確實存在一對一關係。there is no the one-to-on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mall Seal script(s) and the modern ideograph(s). 链接见下文“来回”段,请Ctrl+F
一般来说,許慎【東漢】是首先发明部首的人。其撰《說文解字》把义形相近的字放在一起称为一“部”,“部首”显然是每部第一个字,共540部,当然这很琐碎(相比而言康熙部首为214部[yiyang],其又源自【明】萬曆《字彙》)
[yiyang]: zhihu.com/question/543854730:关于康熙部首“⼊”的热门讨论
www.unicode.org/versions/Unicode14.0.0/ch18.pdf:746页,建议将康熙部首造得与汉字不同
注意許慎在東漢那时用的已经是隶书,他不知晓甲骨,认为秦开始标准化的小篆(和籀文等)是正统并作为释字依据。首先他掌握的小篆难免讹形,其次原作已基本失传(仅剩2%:唐寫本木部殘卷、口部殘卷[n4755][n4843]),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后人校本,误上加误。
到此你已知晓《說文》的部首是小篆。而我发现一个问题:字典开篇的部首里就有2对完全不同的部首对应同一汉字:“大”、“白”。

“白”倒可以分成卷四“白”(#104,选“𦣹”横画数不对啊)和卷七“白”(#284),可2个“大”(#389、#402)都在卷十,没法把一个“大”掰成两半用来分别对应。此外[n4843]也举了更多例证,那么,编码必要性议毕。

趙瑾昀说,现在的商业小篆字体都不堪学术用途。而且都不免费,我决定自己整一个开源的。
zhihu.com/question/41780292:目前坊间的小篆字体有什么区别?
趙瑾昀:……方正小篆较为接近秦汉篆文的实际字形,而汉仪小篆较为接近经过讹变的《说文》小篆字形。
最忠实大徐本《说文》小篆全貌的是「北师大说文小篆」。事实上这是一款学术研究性质的复刻字体,我们在做学术研究、编纂字典/字编要使用《说文》小篆字形的时候,一般都会选它。
「汉仪小篆体」基本按《说文》小篆字形来,只是风格上与北师大说文小篆略有区别。由于这是商业字体,而且受到字符集限制(《说文》字头有大量GBK之外的字,而商业字体往往更看重覆盖 GB 字符集而不太考虑扩充集生僻字),所以基本没有学术价值。
「方正小篆体」也是商业字体,覆盖的字符集也与《说文》所收字头不一致。…写法并不遵照《说文》来写。其书写者张永明先生是一位懂古文字、秦汉文字的书法家,他写的小篆更接近秦汉文字的实际字形。……实际上今本《说文》小篆,因为屡经传抄,所以其形体并不可靠,……与秦代李斯篆(应以秦刻石为代表)根本就是两码事!(此处举例恕略。绵饴注:方正小篆有两版,其中入简出繁版把繁简冲突字形丢私用区了)
……这些《说文》篆文讹形的锅不应该由《说文》作者许慎来背。后世《说文》的传抄者、勘定者「在报导上出了偏差」,要负主要责任。关于本题涉及的「皀」字(「既」左)以及「兆」字(「桃」右),笔者已写了几篇专栏文章备述之,……(下略)
考虑到现有的说文诸版本小篆字形有不一样[n4716..],我想这就需要OpenType的变体特性了,统一码官网上有如下来回:
unicode.org/wg2/docs/n4716-VariationSelectorShuowenSmallSeal.pdf:对说文小篆使用VS吧
unicode.org/wg2/docs/n4755_Feedback_%20on_N4716-ShuowensmallSea.pdf:为何选择藤花榭本
unicode.org/wg2/docs/n4761_FeedbackToN4755-SmallSeal.pdf
unicode.org/wg2/docs/n4834_SmallSealComments.pdf:说文小篆编码问题:何不选陳昌治本
unicode.org/wg2/docs/n4843Response%20to%20WG2N4834_TCAandCHINA.pdf:丰富n4755内容,回应鈴木俊哉,中文版第8页起
unicode.org/wg2/docs/n4855_CommentsOnWG2N4755SmallSeal.pdf
又考虑到实用性,我计划先做书法好看的,在说文多个版本中,我优先复刻西泠印社王福庵书《说文部目》里540个部首。
猜猜,我发布字体用的“万进印社”名义出处是🥴

这个做完之后再修正,并参考《说文》陳昌治本继续,当然,会忽略有误的部分[n5133..]——只因我当年学小篆选购时,觉得其书法相对藤花榭本(商務印書館)等美观。
unicode.org/wg2/docs/n5133_SealGlyphsToBeDiscussed.pdf
unicode.org/wg2/docs/n5133_SealGlyphsToBeDiscussed-Data.zip
unicode.org/wg2/docs/n5143-shuowen-n5133-feedback.pdf
unicode.org/wg2/docs/n5187-TCAandChina%20Feedback%20on%20WG2%20N5133.pdf

同时又为了学术用途,其它“正确”写法一揽子全收,王禔体或陳昌治本作为变体以备调用。
当你看到这里时,字体已经开始做了,而且是字重可变黑体:

上方左图是按西泠印社附录这个逆峰笔顺来的,效果非常不满意,放弃了。

由于不想像上次做黑体女书那样与别人撞车,如果有人也在做这个请联系我,合作会很省事(暗示),这里是别人帮我建的字体合作Q群。
如果你已经做完了,也请告诉我(我就不做啦)。所以大家多转发到其它地方吧(明示)

www.zhihu.com/question/64719006:钟鼎文和籀文的关系如何?
趙瑾昀:……「大篆」是个泛称,本指早于小篆而作风跟小篆相近的古文字,秦小篆以前的篆书都能叫「大篆」。…很显然按照这一定义,「籀文」也是「大篆」的一种,但「大篆」也应包括所有小篆以前的篆书(比如石鼓文、商周金文)…可以说,现代人对「籀文」、「大篆」这些汉代人发明的概念理解混乱甚至自相矛盾,以致报导出了偏差,汉代学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裘锡圭先生曾在《文字学概要》中如此概括这种乱象:「有人用大篆概括早于小篆的所有古文字(古文也有这样用的),有人称西周晚期金文和石鼓文等为大篆(这也是比较旧的办法,由于石鼓有些字的写法跟籀文相合,过去很多人把它看作周宣王时的刻石),有人根据王国维的说法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称为大篆,唐兰先生则按照他自己的观点把『春秋时期到战国初期的文字』称为大篆。」为此裘先生建议「为了避免误解,最好干脆不要用这个名称。」……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古文字界已经停用了「大篆」这个极不准确的术语,如非必要,建议各位不要使用。
另外,网上有一“金文大篆体”,作者为书体坊的禚效锋,其问题巨大!别用于严肃场合。
www.zhihu.com/question/277796938 关于「金文大篆体」的问题
如果有人愿意整理金文也可以来找我,而“大篆(泛称)”,古文字界都不懂的我当然不懂🙄
上文难免有误,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