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皮越厚,赚钱越多
当被问到“普通人如何赚大钱”的问题时,这其实是一个矛盾且可笑的问题,因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赚到大钱,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因此,“普通人”和“赚大钱”天生就是反义词。 普通人往往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被别人瞧不起,所以不敢采取与众不同的行动,相反,“不要脸”可以让任何人脱离“普通人”的范畴,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赚大钱。 赚钱就是通过销售商品或服务获得收入,然而,为了成功销售,需要进行宣传和推销,这需要大声喊叫和积极宣传,然而,很少有人愿意放下面子去这样做。 看看周围的人,有多少人曾经摆过摊子或在社交媒体上销售产品?大多数人宁愿拥有一份稳定的工资来维持生计,也不愿意扯下遮羞布,因为身份和面子的束缚与孔乙己所穿的长衫一样沉重。 在鲁迅笔下的故事中,孔乙己是唯一一个身穿长衫站在酒店门口喝酒的人,在那个时代,站在店门口喝酒的人通常是做体力工作的穷人,他们穿着短衣,而那些穿着长衫的主顾往往是有钱人,他们愿意花钱,在店里坐下慢慢品味酒水,然而,孔乙己却是一个既没钱,又每天都穿着长衫,站在店里喝酒的人。 道德感在另一个角度看,实际上是一种枷锁,除了法律规定以外,道德感是上层社会用来限制普通人的另一种工具,如何解脱这种束缚?如何摆脱普通人的困境?很简单,那就是“不要脸”。 开始赚钱的第一步是开始出售,不要害怕被拒绝或嘲笑,勇敢地向潜在客户推销自己或产品,自信和果断的态度往往更具吸引力,反而能够赚更多的钱。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讲的是19世纪的乔治·克拉克,他因为采用“不择手段”的推销方式而声名鹊起,他的方法太过新颖,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纷纷报道他是如何卖东西的。 他穿着华丽的衣服,手持金色的拐杖,表演魔术、唱歌、跳舞等等,他甚至搭建了一个小舞台,吸引路人围观,表演结束后,就会向路人推销他的产品。 他卖些什么呢?什么都卖,小小的玩意儿、小装饰品、小小的工具等等,如今看来,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路演模式,但在那个时代,他的故事被各大报纸和杂志争相报道,成为了19世纪商业史上一个佳话。 他能够赚钱,并不是因为有什么特别的技巧,论节目表演,他不如剧院里的演员,但他却比职业演员赚得更多,这是因为演员只愿意在剧院里表演,而他敢于在大街上表演,不怕别人的眼光。 感觉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这不就是现如今的直播打赏和直播带货吗?你只需看看那些穿着奇装异服、行为古怪的直播主,就会发现在时代的红利面前,他们没有因为道德或羞耻感而错过机会,相反,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利用任何机会来赚钱,哪怕这些机会可能会让他们显得不太体面。 小人物的逆袭之路,为了成功而选择“不要脸”,大人物也同样如此,我们以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为例,早期为了推广,他采用了不择手段的手段,比如把女同学的照片供男同学挑选,以获取用户数据,通过黑客技术增加用户注册数量,通过漂亮的数据成功拿到了投资。 后来为了保持Facebook的市场地位,他又开始采用各种手段,包括把竞争对手的应用程序从平台上删除,然后抄袭到Facebook上,挖走竞争对手的员工,或者将他们的公司收购,这些手段看起来太不要脸了,但在商业竞争中,这都只是常规手段。 商场如战场,赚钱不是罪过,后来,他的商业模式被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学习,并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商业圈里,赚钱是最重要的,而对于那些成功的商人来说,“不要脸”反而是常态,而太过要面子的人,则只能沦为那些沉默的芸芸众生,大多数人都像孔乙己一样,无法摆脱身上的“长衫”,无法放下身段,也无法放弃名望。 <全文完> 链接本人领见面礼《最新450个搞钱玩法合集》,是目前全网最全的信息差搞钱资料,囊括你能想到的所有主流分类,几百个野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