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12.1 董仲舒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1、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广川[i]人。少治《公羊春秋》,汉代今义经学大师。曾任博士官、江都相合胶西王相。晚年“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ii]。武帝即位后,上贤良对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扬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iii]为汉武帝所采纳,开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以儒家学说为主,又吸收了法家和其它各家思想,建立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认为“天”是“百神之君”,“百物之主”[iv],“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告,用以指导其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他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企图论证:“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借天意以论证封建专制统治的永恒性。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和“性三品”的人性论。宣扬“三统三正”的历史循环论。政治上主张大一统,以“德化为本”,反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主张“限民各田”、反对兼并;轻徭薄赋,以宽民力;解放奴婢,解放生产力,缓和阶级矛盾等等。
著作有《春秋繁露》和《举贤良对策》。
注:
[i] 今河北枣强县。
[ii]《汉书·董仲舒传》。
[iii]《举贤良对策》。
[iv]《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