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关系——第二章

『假定主体是感知在假定客体之上所折射、滋生的产物,藉由感知力量、依托客体媒介、于客体内容聚集环绕时侧面隐性表达自身而赋予的相对存在性~
与物理属性不同,缺少我之中心的引力、假定客体依旧如其所是,可缺少客体内容、假定主体便无法继续存在,一旦没有可牵引的客体自然感知不到~
由于我之中心的特性,每当客体内容被感知、基本最终都会导引向“我”,这使注意力频繁被吸引、聚焦、留意、徘徊在其中,久而久之注意力就会浅意识、习惯性的只在“我”与其他“客体内容”的两点一线间运动,并把假定主体作为意识的巢穴~
本质上,不是感知想要聚焦于我之中心、而是客体内容最先处于感知容易聚焦到的位置,在独立个体的表象下,我之中心便成为了意识的专属客体化表达,具有了表象上看似的独立假定主体! 』
必须再一次指出:
“我之中心从来不需要真正的美好、甚至根本不会试图接近、触及~
它只需要客体内容来延伸、壮大、保持相对存在性!”
假定主体只能用客体化内容表达自身,当它被用于试图寻找、产生、维护真正的爱、喜悦、欢乐、安定、祥和的美好情感时,只会找到并借由客体内容表达,而从客体内容孕育出的任何美好、本质都是具有前提条件的美好,非常短暂、脆弱、无常...
然而真正的美好是完全自发、无条件、恒常安在的,从来不需要寻找、培养、孕育、维护、更无法被毁坏,是意识背景内的基本状态,是客体化无法寻找、孕育、捕捉、囚禁、触及的~
一旦混淆,误把有条件的美好当成真正的美好、真正的美好便会被取代、走向无休止的客体化野蛮延伸!
在休息时,人们会自然安静而非保持念头...
在欢乐时,人们会自然融入、沉浸于情感之中而非止步在感受旁边保持念头...
这意味着,在真正的美好涌起绽放时,我之中心就要被迫让出位置、让出占据的舞台,随同围绕聚集在自身周围的那些关于“我”的念头、关于“我”的思维活动、关于我的客体内容一并隐没、消失无踪~
人们无法在沉默中保持念头、如同鱼儿无法在空气中保持呼吸,一旦我之中心未在美好中消融、这些美好必然绝非真正的美好、而是客体化内容孕育出的产物、是聚集围绕在我之中心的消耗品!
假定主体看似抑制了真正的情感,但实际只是掩盖了情感、或者连掩盖都算不上,仅仅只是注意力被其吸引、聚焦、定位、假性收容,从意识背景的感知中转移到了习惯去的驻扎地点所造成的结果....
没有围绕在假定主体周围的客体内容是不重要的,所以客体内容的重要性来自于相对的假定主体而非其本身,从客体内容孕育的美好产物更是如此~
这导致了一种假象,让人们误以为情感本身是重要的、自己本身是重要的、他人本身是重要、客体内容本身是重要的,但同时这一切又在服务于假定主体、被“我”所利用、消耗、榨取,直至抛弃~
人们越是认同自我,越是以认同自我的方式认识他人、聚焦在他人的自我之上、摄取环绕在他人自我周围的客体内容,这种活动同时又进一步强化、延伸了假定主体的相对存在性,在互相看似共赢实则倾轧的关系下纠缠往复.....
另一方面,有条件的美好作为客体化的有限产物,具备挪移、交易的特性,这种特性、这种情感的物质化造成了一种本能的、深深的肤浅感,是对所寻求之物最终本质上的先决性本能否定!
这种可被交易的美好,随着在我之中心的范围内被不断移除、添加,随时都会同主体构成连锁反应、进而转向与先前截然不同的效果.....
爱与妒恨、喜悦与悲伤、欢乐与痛苦、满足与不满、幸福与不幸、善良与卑劣、希望与失望、有私与无私、正义与黑恶等等一系列的情感、概念、信仰.....
同时,客体化孕育的美好、以“我”为中心的美好...
这有条件的美好意味着门槛与阶级,意味着不得不去通过学习、追求、努力来实现,意味着互相斗争、掠夺、防卫、选择!
倘若人们说的美好是无条件的,那么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要去达成、实现的条件,更不会出现假定主体本身、及假定主体之间的倾轧...
显然,这种无条件的美好本质也是从有条件的美好之中滋生孕育的产物,是相对于有条件而言的无条件~
只要人们仍旧认同我之中心,那些人们共同营造的现实、正在领略的肤浅庸俗之事就会继续发生,并且不得不去遵守、追随、拥护,否则将会被孤立、排挤...
图片来源:网络
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