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0225省考言语主旨题疑题解析(1)

2023-02-28 00:08 作者:院里的伯克  | 我要投稿

【安徽、重庆、河北、湖北、山西、陕西、天津、新疆】题库区


三江源地区人们居住分散,垃圾收集和运输成本高昂,目前除极少数市镇外,绝大多数地区严重缺乏垃圾回收、处理体系。近年来,瓶装饮料、塑料包装的各种零食成为三江源地区生活的新时尚。大量无法降解的垃圾被随意丢弃在居住地周边和草地上,又被大风和降雨带入河流体系。这些垃圾随着洪水涌入水系,源头污染上游,上游污染下游,下游污染海洋,形成了中国母亲河垃圾污染的巨大链条。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  垃圾的反击:被随手丢弃,却在水源地汇集

B  垃圾的告急:包装被丢弃,母亲河正在哭泣

C  垃圾的侵袭:生活新时尚,困境与便利同在

D  垃圾的自白:生态新危机,小细节有大影响


此题认同粉笔选A,不认同华图选B。(20230227版本,下同)

选A的原因:

1)三江源的垃圾污染,导致母亲河垃圾污染——前者不是“虚原因”,而是可现实操作去解决的“实原因”,作者写这个文段,终究还是在呼吁去解决三江源的垃圾问题,所以“三江源/水源地”此意不可落下;

2)“反击”这个稍显戏感的说法,虽不是文段的原内容,但不妨碍此标题意指三江源的垃圾污染问题。

B错的原因:缺“三江源/水源地”这点关键信息,从而也导致事情没说清,“母亲河正在哭泣”,是指上、下游都在乱丢垃圾吗?

CD同样缺“三江源/水源地”。

此题核心考察:

1)开放变通,不能因为对A及CD的第一眼印象不好,而有了“思考结束,就是B了”的莽撞想法;(此思维考点详见B站同名账号《言语玄学真相》长视频)

2)把握前后关系,末尾出现的新词“母亲河”,并不如前文的现实问题源头“三江源”重要,如此方会促使我们再回头看看A。


中国古代诗学从唐代“野”字意象的逐渐增多,到宋代“野水”意象的异军突起,不仅意味着唐宋诗学从“大物山水”到“小景山水”的转向,而且从杜甫所开创的“野水”美学至中唐诗人“野水”写作传统的逐渐形成,幽远寻仙的峻险之趣的传统有所消歇,宋人萧散简淡、静观自我的“野水”美学成为时代意趣。“野水”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可游,更在于可居。“可游可居”作为野水山水美学的具体展开,与“可行可望”的彼岸山水美学成为中国诗学的两大传统。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一项是:

A  中国诗歌“野水”意象的发展

B  “野水”意象与唐宋诗学的转向

C  中国山水诗学的两大话语传统

D  作为时代意趣的“野水”美学


此题认同粉笔选B,不认同华图选A。

文段前一半多次提及“唐”、“宋”,后一半说“…成为中国诗学的两大传统”,可见作者所谈之“野水”诗有较明确的历史时期范围,主要是唐宋时期的古诗——至少跟中国现代诗歌关系不大。标题是对文章文段的快速预览,应尽量准确传达,避免造成不当的预期,在这个角度:

A与D都没有说清是“唐宋”,A显得范围扩大(一直发展至今?),D显得时代不清甚至误导——只有B包含“唐宋”,内容更为准确。

B的不完美之处在于,其对文段内容的概括不够全面,而A可视为是“一定追求以单一主旨统筹文段全部词句”,而妥协内容准确性之结果,所以AB之设计仍是出题人惯用的命题手法,要求我们在两个矮子之中拔将军,这是典型的思维倾向考题。这里为易理解起见,我们可以参照之前的《从人口的空间布局看》等题,来帮助确认选词方向。在该题中,公认的正确答案同样概括性不好,更多是通过“核对零碎的关键词”来锁定答案,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应该认为,B所做出的取舍是符合出题人要求的。

C错在,文段是侧重谈“野水美学”,而“彼岸美学”不应该进入主旨/标题。


运动不足已经成为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运动医学之父”赫罗迪科斯(Herodicus)认为健康受损主要是因为饮食和身体活动之间的不平衡,因此建议严格控制饮食、持续参加身体活动和进行有规律的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维持良好的健康。2007年,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对赫罗迪科斯运动和医学相结合的理念进行了回顾总结,并和美国医学会一起将“运动是良医”这一思想作为一种学术理念和健康促进项目正式提出。2012年,中国在“运动是良医”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体医融合”概念,强调预防第一,预防和治疗同等重要。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  体医融合

B  运动是良医

C  “运动医学之父”赫罗迪科斯

D  运动不足已成为最大公共卫生问题


此题认同粉笔选B,不认同华图选A。

如果文段没有前两句,只有2007与2012两句,那么应考虑选A。而当前两句存在时,在后两句不具备明显的当下现实意义、不足以构成文意迁变的情况下,文段主要是在介绍一种理念,尾句的“体医融合”说法,是前面“运动是良医”理念的延长。加上考虑到,若选A,以此预期去看文段,则文段显得“前菜太多,主菜太少”,故B才是合适之选。

C错在,文段主要谈理念,“赫罗迪科斯”只是提及;

D错在,这只是文意推进到“运动是良医”之前的内容。


目前,新型消费也并非是一种已经发展成熟或已定型的消费形态,随着数字技术的加快发展,将来可能还会出现更多新的消费业态和消费模式。“数字化”是新型消费最基本的属性。新型消费对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等多方面产生了新的影响。可以说,新型消费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消费升级,而是新时代的一场消费革命。

这段话主要讲述了:

A. 新型消费的影响

B. 新型消费的内涵

C. 新型消费的体系

D. 新型消费的视角


此题粉笔选B,华图选A,出题人那的答案可能是D。

这题不必纠结答案,只需知道文段最后一句非常重要即可。


在20世纪90年代,地面蜂窝移动通信(GSM和CMDA)和低轨道卫星通信(铱星系统)在全球是竞争关系。虽然地面移动通信从2G到3G、4G和5G得到了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但只覆盖约20%的陆地面积和6%的地球表面积。由于人类活动空间日益拓展,行业及军事应用愈发广泛,人们对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理条件限制小等特性的卫星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卫星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在5G/6G走向互补关系,共同构建覆盖全球的星地融合通信网络是大势所趋。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A. 低轨道卫星通信与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由竞争转为互补

B. 地面蜂窝移动通信与低轨道卫星通信相比覆盖范围小

C. 低轨道卫星通信与地面蜂窝移动通信是全球竞争关系

D. 卫星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共同构建全球星地融合网络


答案:D

此文段要求读得仔细一点,区分不同的事物名字,不要混淆。

在第一句中,根据括号内容可知,“地面【蜂窝】移动通信”与“【低轨道】卫星通信”是两个具体的技术产品,而非通信方式,是所属通信方式在90年代的具体形态/版本。而从第二句开始,就转向去谈通信方式了,最后一句“因此”打头,说“地面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这两种方式,在5G/6G时代走向互补关系,构建“星地融合”通信网络是大势所趋。

A错在,“【低轨道】卫星通信”与“地面【蜂窝】移动通信”只是90年代的事物,并非它俩转为互补。

BC错在,非“因此”一句的内容。


原始体育的萌芽与日复一日地生产劳动分不开,跳绳运动也不例外。古时,跳绳所用的绳被称为“绳索”,它是由古人编结而成的,人们在编绳索的过程中,通常会有一些跨越的动作,这些下意识的行为吸引了活泼好动的孩子,他们就用短的绳子在旁边反复模仿,并逐渐摸索出一些简单的跨越绳子的方法,当成一种游戏来玩,于是跳绳这一活动就产生了。对于跳绳的明确起源众说纷纭。最早出现的史料是汉代画像石上的跳绳图,证明当时已有了跳绳活动。南宋《荆楚岁时记》中有“飞百索”的记载,正是后来的跳绳游戏。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  跳绳运动文化的内涵

B  跳绳运动的悠久历史

C  原始体育起源于“模仿”

D  原始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答案:B

第一句中,后半句的“跳绳”是被引出的主话题,而非对前一半的举例。所以CD都缺“跳绳”一词,是不能选的。文段也没说“跳绳文化”,A也不能选。所以只能选B。

此题的B可以和上面《野水》那题的B放在一起看,当没有好的主旨可选时,“想选个能一气呵成贯穿文段的主旨”这个执念应该被首先放下,正确的取舍是,为了把事物/事情说清楚、说落实,不必追求文段条理的整齐、作者意图的一贯。此思想也可结合我在B站《别把言语当语文03》里讲的《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那题一起看。


“手撕钢”是一种超薄不锈精密带钢,不仅有精美的表面、平整的板型,而且有良好的微观组织和性能。生产“手撕钢”,是把一卷原始钢带放进轧机里,轧辊像擀面杖一样把钢带从厚擀薄。其生产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光亮退火,这是“手撕钢”变软的关键。研发团队历经711次试验,攻克452个工艺难题,终于研制出宽600毫米、厚0.015毫米的国产不锈精密带钢,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国产“手撕钢”的横空出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从航空航天、高端电子、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到当下流行的折叠屏手机,都有它的身影。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一项是:

A. 以无厚者入于有间

B.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C.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D. 以尽精微而致广大


答案:C

这题的考察一般是通过逻辑填空来考。对文段、事物的理解,既要能深入进去,也要能出得来,保持对事情的通俗把握,不能在大量细节中迷失方向。

所谓“手撕钢”,其最大特点当然是“钢”与“可手撕”这两个原本矛盾的事物,现在新奇共存了,文段中也对应提到“从厚擀薄”、“变软的关键”等内容。顺着“手撕钢”这个起名的角度,C包含“钢”与“柔”两点意思,是一个事物交代明确、角度通俗得当的标题。

BCD都缺“钢”,事物没说清楚,且角度不基本,抓偏了。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根源性、灵魂性、包容性、忠诚性、原创性、可持续性特征。全面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黄河文化方面要谋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系统打造代表黄河六大特征的典型地标,以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形式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以具体行动激励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谱写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

A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  黄河文化具有可持续性的特征

C  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

D  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


答案:D

此题要求把握好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第三句的第1个半句:指出当前存在的一个任务“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黄河文化” *,并提出针对该任务的第1个对策“要谋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2个半句:第2个对策“系统打造代表黄河六大特征的典型地标”;

第3、4个半句:第3个对策“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相结合”,并自然延长,以新的角度和说法“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描述此对策的目的——到这里,仍旧没有超出前面*任务的范围,“要……打造……以……以……”这条“对策串”仍在进行中。

故从行文结构来看,D比C更具有统领性。



2023·0225省考言语主旨题疑题解析(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