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县历史文化展览馆·郑玄
平邑县历史文化展览馆·郑玄
王照伦

(图片取自网络)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1个“小统一时代”。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黄巾起事避今平邑县郑城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22“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郑玄自幼天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八九岁精通加减乘除,到12岁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同时他喜欢钻研天文学,并掌握了“占候”“风角”“隐术”等以气象、风向的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
郑玄自少年时就一心向学,他不尚虚荣,天性务实。据《太平广记》卷215引《郑玄别传》记载,十一二岁时他随母亲到外婆家做客,在座的十多位客人都衣着华美,打扮得焕然一新,一个个言语清爽,夸夸其谈,显得很有地位和派头,唯独郑玄默默地坐在一旁。其母暗督促他出头露面,显露点才华,表现点阔绰和神气。郑玄不以为然:这些庸俗的场面 “非我所志,不在所愿也”。 郑玄16岁时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通晓谶纬方术之学,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声名远播,被誉为神童。
因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在18岁时不得不出仕,充任乡啬夫之职。郑玄不安于乡吏的工作,不愿为吏以谋生,一心向往研究学术。在做乡吏的同时,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刻苦学习,每逢休假日也不回家,而到学校中向先生请教各种学术问题。他的父亲对此极为反对,并一再督责和训斥他。但父、兄的反对也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他仍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到21岁时,已经博览群书,具有了深厚的经学功底,并精于历数图纬之学,兼精算术。
168年朝廷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发生第2次党锢之祸。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又曾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所以也被视为党人,于171年和同郡人孙嵩等40余人俱被禁锢。
191年黄巾军攻占青州,郑玄只得逃到郑城避乱,把自己安顿在南城之山栖迟岩下的1所石屋里,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经典,注《孝经》,一住就是五六年。(撰文 王照伦)
注:2016-01-01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