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了好多看起来不会考的东西(瞅瞅)

2023-07-14 22:39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 如果将传播、传播学的形成与各个主流传播理论和被频繁使用的来自社会学、精神分析学或哲学、生物学的内容整合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 它可能是一条极为漫长的历史横轴线,讲述者必须抓住不断流动和变幻莫测的时间演化,通过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不同的媒介技术加以划分,试图在其中看到站在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城邦中高声辩论的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瞥见女祭司皮蒂娅坐在帕尔纳索斯山洞中接受来自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或者是被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为凝聚军心而设成国教的基督教和《圣经》中所展示的巴别塔的神话,代表语言与意义的统一性对共同体生成的价值。


◼️ 借此,视角再继续延伸,像是漫游于千百年间的本雅明戏称的浪荡子似的,看过文艺复兴时弗洛伦萨城里马萨乔在新圣玛利亚教堂中画下的《三位一体》、米开朗琪罗纷繁复杂的《西斯廷天顶画》、以及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能明白宗教对西方文明影响之巨大,中世纪后的世界仍然保有了大量的政教合一式的思想。现代化进程虽已登场,却也仍然需要三百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约翰·弥尔顿和密尔、洛克的自由呼唤中逐渐成熟、完善。而这期间,印刷机的发明将使贵族对文字、公共教育的控制发生动摇,更广泛的公民获得了思想解放,资产阶级革命已蓄势待发。


◼️ 十九世纪,启蒙运动重新点亮了西方文明与现代性社会发展的火种,它也称得上是人文社科快速繁荣的时代。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三位欧洲思想家和学者出现,韦伯、涂尔干、斯宾塞、圣西门、孔德、塔尔德、西美尔、卢卡奇等人相继成为重要的社会学家,欧洲大陆上的人本主义精神叠加上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影响,促使伟大的思想不断诞生。


◼️ 他们,也都成为后期在美国形成的传播学科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来源,为20世纪上半叶中,芝加哥学派站在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而搞得流动又破碎的城市中研究共同体、大众社会理论的思想来源、拉斯韦尔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探讨宣传与公众精神状态、四十年代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与大众传播的作用,以及公众舆论、群体交往、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等提供了重要借鉴和追溯的路径。


◼️ 而回到欧洲大陆,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60与70年代的文化研究和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派都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们探讨权力与社会控制,将其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文化、媒介产权等问题结合起来,试图去厘清受众、工人阶级是为何不再团结,又是为何革命屡屡失败的原因——因为资产阶级统治者已然掌握了一整套的思想控制形式,通过媒介垄断、话语、符号、文化,不断地割裂受众、消磨他们的斗志,使其几乎完全沉浸于肤浅的娱乐和倦怠的生活里。


◼️ 当美国人受政府和资本集团资助专注于广播研究和效果分析时,欧洲人仍然关注着工人阶级运动和纳粹分子的崛起;当阿多诺走向拉扎斯菲尔德的普林斯顿广播研究中心时,两股力量便碰撞到了一起,水火不容。


◼️ 如果,我们是漫步于历史长河中的浪荡子,那么现在,这条历史延长线将变得丰富、立体、多样。既能够瞥见19世纪时大众报刊的出现,又能够看到20世纪的一百年间,传播是如何受其影响,整个学科又是如何在经验、实证和量化的研究导向中走向效果的传递观;既可以看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正经历着芝加哥学派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实证经验研究的碰撞,又可以继续展开,窥探本雅明的灵韵、霍克海默的文化工业和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 这条线,不仅是时间偏向,也是空间偏向。不仅可以前进或者后退,也可以将其延伸,寻找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正在发生的事——70年代的认知效果理论将大众传播研究带回有条件的强效果理论,而与此同时,媒介环境学派即将形成,波兹曼的宣言已即将破茧:“环境构成我们耳闻目睹的社会结构”。


◼️ 传播能被用一个故事串联起来吗?或许可以,但这个故事一定十分宏大,几乎要成为一本要求众人必须凝神静听才有可能将其细细品味的,富有历史底蕴和人文价值的书籍。



🗝️

07/12/Wed.


感觉不会考

实际上成了

关键答题思路

@TuTouSuo™️ 


以上算是一篇关于「传播学史」梳理的文章,从人类传播诞生伊始,符号、智慧与文明发展之后,对于传播观念的理解与叙说就从未停止。如果要将整个传播研究的历史延展线向着前现代社会的源流一路追溯,将会越过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工业革命、文艺复兴、中世纪、罗马帝国、马其顿帝国、希腊时代、古风时代,一直到爱琴海沿岸的克里特岛与米尔斯王朝。


“人类不能不传播”,这句由帕洛阿尔托学派留下的断言,此时正成为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传播、感受传播的路径。它是如此悠久古老,又在各个时代、各个不同的社会语境、各个流派和学者的观点中被凝练总结,逐渐显露出其多角度的、多元的模样状态出来——在讨论“信息的位移与效果”之外,传播还具有“构成文化共同体”的仪式功能,是能够“使人醉心于游戏之中”的主动参与,是需要警惕“符号与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的批判洞察,是“凡有尔者皆可听”的撒播。


当然,如果将视角聚焦到更直观的、垂直的脉络上来,只以「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为导向,似乎只能简单地聚焦于「强效果论、弱效果论、适度效果论」三个阶段,无法像刚才所谈到的内容一样去延伸、展开,去书写某段关于传播的历史,比如这样:


一、强效果论:无条件和统一化的受众绝对服从

二、弱效果论:有条件的终结因素形成顽固受众

三、重回强效果论:从认知层面出发的主动受众


按照施拉姆和国内一众学者承袭后在基础参考书中所建构起来的传统的路径而言,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是强效果理论、有限效果理论和适度效果理论(又称有条件的强大效果论),三个阶段、三个要点,好像已经是一篇完整的答案思路,也是平时参考书学习时让我们感觉「最有用」的学习内容——直接就能组织出答案。


但如果能够增加一些这样的内容——强效果论中的大众社会理论和战争宣传;有限效果论中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量化研究;60年代使用与满足带来的认知转向引发了后续从社会认知层面出发的社会认知理论——答案好像就能更进一步:


一、被孤立的原子化个体:战争宣传恐慌下的绝对控制

二、实证与量化主义偏向:态度改变研究下的效果弱化

三、使用与满足触发转向:受众的主动获取与认知效果


不仅是讲效果理论的变化本身,还能够结合当时的环境背景和传播学所吸收的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这些在「传播学史」中被看作是“不会考察”的战争宣传、佩恩基金研究、火星人入侵研究、社会认知效果理论,就成了让一道题目的答案变得丰富的可能。


那,假设,假设此时我们对于美国20世纪的传播学研究与当前21世纪的学科重点更加了解一些呢,好像还可以继续拓展上世纪2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对传播效果的共同体研究,在40年代时受到哥伦比亚和耶鲁学派的经验主义影响关注于态度改变的社会控制研究;以及融入了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舆论学和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后激活的传播效果研究。同时,80年代文化研究的兴起使效果研究重新转向芝加哥学派,以及网络媒介时代下传播效果研究的停滞与质疑:


一、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共同价值研究:传播效果的开端

二、被孤立的原子与战争恐慌影响:行为心理学的融入

三、耶鲁和哥伦比亚学派的实证量化社会控制研究取向

四、社会认知心理学发展:形成有条件的传媒效果理论

五、文化研究取向转型,网络媒介质疑效果理论合法性


以上所有答案的形成除了最基础的“传播效果三个阶段”之外,其他的内容都被看作是「无用之书」,既不会特别关注不经常被考察的芝加哥学派,也不会对美国80年代的文化研究作出太多的了解。因为考题里从来没有「直接问过这样的知识点」,所以就不会在意。


这样的想法其实很正常,也是考研学习的基本思路,把重心放在经常考的重点上面,不要过多分散自己的学习焦点。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在自己院校的关注考点中尽可能地学深、学精。比如上面这道“传播效果理论的发展阶段”,就是被认为基础考察方式的一道传播学知识内容题,但实际上它可以有超越平日里所理解的答题框架之外的内容,这就是把一些知识学精、学深了。


哪怕是那些「看起来不会考的」,也仍然有着学习的价值——在基础之上,可以有额外的延伸和拓展。


尤其是在七月,距离考试时间还长、时间尚充足的情况下,更应该通过知识的大量累积,来为接下来的答题服务。




🗝️


🛀 怎么才能充实学科知识体系

🕳️ / TuTouSuo / 关键在于一步一个脚印


其实看到上面不同层次的答题内容就明白,所有的答案都来自于积累的知识有多少。在夏日赶海企划公开课(夏日赶海企划三场试听课:分学科讲解新传考研趋势!)上有谈到过知识内容学习的几个阶段,分别是基础、延伸、拓展和变化,其中变化又分为了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中的新兴现象三个部分——有兴趣的姐妹可以直接进公开群里听夏日赶海企划第一讲。


「基础内容」:入门参考书中可以寻找到的比较完整的答案体系;作最基本的回答知识积累;


「基础延伸」:在最基本的答案之外,需要的是更为全面、完整、深刻的学科知识的补充,以此将答题层次提高至更优秀的水平;


「拓展补充」:传播学、新闻学,必须要囊括更多来自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理解何谓「学科的十字路口」,何为「多学科融合交汇」;


「变化发展」:在技术创新的环境变革之下,延伸出不同的三个相面的发展:(1)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管理和政治权力的稳定而必须要求的新闻业的重新调整、发展,是马新观指导之下的政治倾向变化,是新闻学的媒体融合、新鲜报道样态的出现,以及传统理论的革新;(2)传统传播学理论知识内容在新的网络媒介时代中是否适用、如何理解其现实解释力的问题,例如沉默的螺旋是否仍然存在等等;(3)从技术发展中关注社会、行业的革新,在意于人类个体、群体的行动者的新鲜活动,以及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之下的新的现象凸显,例如AIGC等。


这几个部分又能够让学科分为不同的知识体系,拿传播学来说:


「基础与延伸内容」:任何的考题都需要基础知识的支撑,但在简单的一两本参考书里是无法有效概括新传学科的丰富和多样性的。有大量可供延伸的答案内容。比如沉默的螺旋与社会认知和舆论学的关系、媒介是人的延伸和媒介环境学派的对接、电子乌托邦的赛博格、景观化发展;


「理论拓展内容」:传播学的欧洲源流来自于传统的哲学、社会学和精神分析学,乃至于生物进化论;其在美国发展催生、催化出了芝加哥学派、本土化发展了经验学派;在欧洲人文主义传统更甚的地方则演化了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和政治经济学派等。不同学派、不同学者代表着不同的学科的融合。传播学是典型的十字路口;


「技术影响变化」:在传播学这里主要体现的是技术主义发展趋势,关注传统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中是否仍然具有必要的解释力的同时,传播学研究几乎已经完全倒戈至技术哲学、媒介环境学派和对新技术影响下的各种现象情况的分析发展中。纵观2022年至2023年各大期刊所发布的论文,技术研究的内容已不胜枚举。


在学习时,可以把需要吸收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进行一一整理,参考书、进阶读物和论文都需要利用起来,一层层地对自己的知识点架构进行丰富(如果觉得自己整理比较繁琐,也可以直接参考秃头所的夏日喂饭:TTS-24夏日专题企划:60天、152个小时!五门课程,体验新传学科价值!)(广子出没!果咩果咩!)



🗝️


🛀 这个夏日的关键词

🕳️ / TuTouSuo / 充实与反焦虑


“别人学了好多,进度好快。”

“是怎么写出这么多不错的内容的?”

“这些知识点都是哪里学来的。”


站在过来人的立场,曾经我和你们有一样的焦虑感,尤其是7月自己的知识体系尚未完善,像是个木讷的顽石,尚未开窍,也不知何时才能突破瓶颈,只能是埋头苦学,希望能够搞懂目前吸收到的知识内容,包括学科框架体系搭建和具体内容的记忆、背诵。但我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屏蔽所有来自外部的声音。因为面对他人的进度时的仓皇失措,自乱阵脚,都对接下来的复习弊大于利。


其实大家都明白,一场竞争里必然会有失败者,谁也不想当来年时遗憾又后悔的角色,心理压力不可能没有。又因为考研这场独自奋战实在没有绝对的标准,就像以为姐妹告诉我的:“不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才能够考上,一切都太渺茫和空洞了”,更容易使人身心俱疲。


对此,我的回答其实很简单:“在该做某件事的时间点里认真地、百分之六百地投入进去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它,在每一次需要加速的正确的路线里不遗余力地奔跑向前,最终你会走向属于你的终点。”


这不是鸡汤,这是过去几年里我一直坚信的、也始终如此过活的信念:尽最大的努力,然后不留遗憾。无论失败还是成功,你都能与自己和解。


所有站在7月这个档口,多看、多学、多整理,把焦虑变成实实在在的正在做的每一件具体的事,才能够以充实的学习生活抵抗浮躁和犹豫的左顾右盼。找到一条适合我们一路向前的道路,然后一点一点地向前摸索,慢慢来,也能够驶向终点。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ᵒ̴̶̷̤ꈊ˂̶̤̀ )✧


扫描息流

获得全所新传考研公益资料


☾˚‧º· ☾˚‧º·


「24届/夏日专题班」


五门新传重点学科

60天/152小时/提升新传知识


♡+♡=♡²


「2024/公开课/再建巴别塔」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追逐独立,畅意自由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


学了好多看起来不会考的东西(瞅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