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阶梯》第21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2022-01-31 09:10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原创通识课|《哲学阶梯》第21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原创 大现场 THE MOMENT 中文 2021-05-18 10:18

哲学即哲学史——黑格尔






《哲学阶梯》第21集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视频版)





,时长16:15






(文字版)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文/曾斌


对于智者学派,柏拉图从未手下留情,往往不遗余力地加以批判,这固然与他非常不认同智者学派教授辩论术与修辞学的做法有关,但也有个人的私心在内。苏格拉底——柏拉图仰慕并追随一生的人——在雅典公民大会上被指控亵渎神灵与腐蚀青年,在民主制度的操作下被判处死刑。这一事件对柏拉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智者学派深恶痛绝,因为这两项不实指控原本归智者学派所有,如今却让苏格拉底做了替罪羔羊。雅典人把苏格拉底当作智者,将对智者的情绪发泄到苏格拉底身上,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鉴于柏拉图在哲学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后来的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脚,柏拉图对智者学派的宣判可谓一锤定音,传统叙事沿袭着柏拉图对智者学派的负面看法。但是正如我在《智者学派:雅典启蒙运动的兴起》那一集所指出的,这是一种罔顾事实的看法,智者学派在造就希腊哲学繁荣这件事上功不可没,作为西方启蒙运动的源头无人能出其右。

 

欧提勒士的逻辑悖论(Logical Paradox)


智者学派涌现出一大批有识之士,其中最富盛名的当数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与高尔吉亚(Gorgias),这一集我们介绍普罗泰戈拉。由于柏拉图的著述,人们往往误以为苏格拉底是雅典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但是相较于普罗泰戈拉这样的人物,苏格拉底远非如此,道理很简单:雅典当时处在一个破旧立新的关键时期,旧的道德、习俗与制度遭受冲击,新的道德、习俗与制度又没有建立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普罗泰戈拉敢于挑战传统的勇气自然俘获人心,一群群年轻人慕名而来。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需要高超的演讲能力与娴熟的辩论技艺,这样,以教授修辞学为主的普罗泰戈拉名利双收。

 


(Pic/Google)

 

在此期间,发生的一件特别值得深思的事,第一次凸显出语言中存在的逻辑悖论。据说普罗泰戈拉当年备受年轻人的青睐,前来拜师学艺的人门庭若市。这当然与他的深厚学识息息相关,但高明的营销手段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经过多番思量,普罗泰戈拉与愿意做他学生的人协定:他们只需要先交一半学费,等到毕业后打第一场官司,如果打赢了就交完另一半学费,打输了就不用交。刚巧有一个叫欧提勒士(Euathlus)的学生,他求学于普罗泰戈拉门下,已经毕业很久,但既不肯交完另一半学费,又不肯打官司。普罗泰戈拉倍感苦恼,总想追讨回另一半学费,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普罗泰戈拉向法庭提起诉讼,指控欧提勒士不交另一半学费。在此之前,普罗泰戈拉早已打好如意算盘:如果他胜诉,那么根据法律,欧提勒士需要交完另一半学费;如果他败诉,那么根据协定,欧提勒士赢了第一场官司,仍然要交完另一半学费。普罗泰戈拉洋洋自得,以为无论胜诉还是败诉,都能追讨回另一半学费。正在这个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欧提勒士照样用双重标准来“回敬”普罗泰戈拉:如果他胜诉,那么根据法律,他不必交另一半学费;如果他败诉,那么根据协定,他因为没有在普罗泰戈拉那里学到东西,同样不必交另一半学费。在同一件事上,欧提勒士与普罗泰戈拉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


面对这种情景,普罗泰戈拉情何以堪,不过这不正是他声名远播的表现吗?只是欧提勒士用在他那里学到的知识来对付他,这是他始料未及的。言归正传,为什么在同一件事上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表面看来,这在于他们在同一件事上使用了有利于自己的标准。例如,在普罗泰戈拉胜诉——也就是欧提勒士败诉——这件事上,普罗泰戈拉使用法律标准来追讨学费,而欧提勒士使用协定标准来拒缴学费。在柏拉图看来,智者只会逞口舌之能,最终目的就是钱,什么理想也没有。但是,这仅仅是有关玩弄双重标准的道德问题吗?当然不是,这隐含着语言中的逻辑悖论。语言包含了思考,但在表达过程中,却因为使用语言的习惯,我们的言谈出现了意想不到结果,我们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这种情形如果出现在辩论场合,就会让人哑口无言。举例来说,如果某人盛气凌人,又得意洋洋地说:“我帮助天下所有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人解决他们的问题。”这个时候,你若在旁边听到这句豪言壮语,大可问他:“那么,你能够帮助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吗?”如果他说“可以”,那么基于他“只能帮助不能解决自己问题的人”的缘故,他不能帮自己解决问题。如果他说“不可以”,那么固然他符合了自己说的话的要求,但也其实已经“承认”他不能帮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两种情况中,这一位豪情壮志的人,会因为陷入悖论的陷阱感到懊恼不已。


这是诡辩的典型例子,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相互矛盾的两句话,可以同时为真。智者所引用的例子更多,但基本上是以呈现类似的悖论为主。在逻辑学的发展中,这些悖论引发了许多讨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悖论颠覆了一句话可以代表一个事实的理论。悖论引发的问题是,一句话不可能同时既代表一个事实又不代表这个事实。因此,悖论让我们不得不注意,语言所代表的世界确实比我们实际生活的世界丰富得多。

 

荒唐的相对主义


普罗泰戈拉最著名的一句话,来自柏拉图的《泰阿泰德》(Theaetetus)中的记载:“人为衡量万物之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对于追求客观真理的柏拉图而言,这句话荒唐至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感觉决定外在事物的真假。这种因人而异的真假,不但没有价值,还会因为个人的坚持引发拒绝沟通的可能性。这就非同小可,因为混淆真假是头脑不清楚的问题,而拒绝沟通等于否定语言,也无异于将人的地位降到动物的层级


由于柏拉图的批判,长期以来,相对主义在哲学中“臭名昭著”,不值一顾。相对主义者认为,我所做的判断与你所做的判断,具有同等的价值,都可以为真。宗教、传统、风俗、习惯往往决定我们的判断,无论哪种判断,它们相对于做判断的人而言都是真的。柏拉图斥责这种观点为无稽之谈,是不理性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柏拉图接受克塞诺芬尼的“一神教”观点,认为只要是从人的角度所做的判断,都不会是真的。只有从超越人的角度所做的判断,才是真的。

 


(Pic/Google)

 

其实,这种对于“真实”的认定,可能是更荒谬的。我们是人,若不从人的角度做判断,还能够做出什么判断呢?假设有一个超越的主体存在,然后就依照这个假设说判断来自这个超越主宰的观点,但如何证明这是一个超越所有人的“真实判断”呢?再者,克塞诺芬尼的一神论,是思考下的产物,不是生活中的事物。我们必须问,肯定日常生活就是不理性吗?拥有安身立命的生活常识有什么不好?号称拥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知识专家们所说的规定、决策、处置与办法,一定都是对的吗?他们可以扮演“神”的角色,拥有等同于真理的知识吗?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必须说除了偏好抽象思维的人之外,大多数人都是肯定日常生活的,并且以依附常识作为生存要旨。


普罗泰戈拉就是这种人的代表,他是重视生活感觉的哲学家。他认为,我们依靠信念、感觉、常识、生活与日常经验存活下来,而且没有任何事情比活着更真实。因此,与人生活相关的事物才是真实的;人本身就是衡量真理的标准。人总是针对世界中什么为真、什么为假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之间有差异,但这不是缺点,只是反映出人人都有自己的偏见、价值、看法与见识。相对主义的价值,就在于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提供了表达机会,同时也争取到为这些不同意见进一步交流的可能,这成为多元社会成长的关键。

 

不被理解的实用主义


普罗泰戈拉的哲学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本身也是很深刻的实用哲学。从道德理想的角度来看,普罗泰戈拉的风格极尽无耻,令人不敢苟同。柏拉图的苛责,不无几分道理,尤其他批判普罗泰戈拉的目的是彰显苏格拉底在哲学层面上不同于这些以贩卖口才能力为业的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普罗泰戈拉令人不满的事实代表他一定错吗?不见容于当代的人,永远都得不到以后的平反吗?历史上有太多的例子显示,不见容当代的人其实是具有远见的人,甚至是对现世感到失望的人。


普罗泰戈拉的策略是实用的。他不谈高调,也不降低水平。过度谈高调,则曲高和寡,无从吸引人,尤其是年轻人;水平过低,则庸俗难耐,不能获得精英的青睐。普罗泰戈拉知道,他企图吸引的人知识程度较高、经济条件优渥,多是以道德启蒙者自居的人。这些社会精英热衷于求新求变,不喜欢墨守成规,尤其不喜欢遵循道德上的教条。在一个政治民主与经济富裕的社会中,普罗泰戈拉选择与精英为伍,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理由。


普罗泰戈拉所从事的哲学工作,应当以道德为主还是以知识为重?如果是前者,那么我们无从得知目前的道德价值哪一天会变成不道德的。我们可以想象,才不久前,我们还在教育中强调规训与惩罚;现在,我们都说,教育应当讲求循循善诱,自我启发。以前要求人奉守的三纲五常,现在早就不知变成什么,取而代之的是人人平等、互为主体,凡事讲求将心比心。谁知道过几天会不会出现新的道德理念?


总而言之,道德是会变的,而唯一不会变的是对真理的追求,也就是知识的成长。普罗泰戈拉选择的是知识的成长,所以他并不在乎同时代人的道德考虑。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普罗泰戈拉寻找任何适合他追求知识成长的手段。因此,他所做的,迎合了当时雅典的价值,吸引了值得吸引的人,让哲学成为了社会精英瞩目的对象。我们必须说,哲学的实用精神,不只是追求知识的手段,也是超越道德判断的思考方式。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哲学阶梯》第21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