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线德军的概念与数据(1)

2023-09-07 14:45 作者:朱世巍  | 我要投稿

本文是我所写《切尔卡瑟 钢铁包围圈》一书的附录部分。

因为很多朋友在知乎上问及相关问题,干脆把这个附录发出来。此为第一部分。

图表发在b站,有些乱。没办法。

特别附录:东线德军

一 高层架构

1 统帅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武装部队(Wehrmacht,又译为国防军),其正规军有三个军种:陆军、海军、空军。此外还有正规军性质的武装党卫军。而德国陆军又分为野战陆军和后备陆军,而且彼此之间经纬分明。结果,德国武装部队实质上由五个正规军种组成。

从广义上说,正规军还并非武装部队的全体。此外,德国还有两大类准军事力量(或可称为辅助力量):首先是党卫军管辖的武装警察营团和治安机关情报单位等等(他们与武装党卫军是完全不同概念),其武器装备及编制和陆军步兵单位差别不大。其次是各种随军武装劳工队。比如托特组织、运输军团、帝国劳动队等等。这些所谓劳工队往往采用军事化编制、身着军服且全副武装,实质上也是战斗部队(具体细节后述)。

二战期间,德国武装部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军事力量之一。其正规军兵数自开战时的422万人发展到巅峰时代的近千万人(详见下表)。以1943年10月1日为例,德国武装部队总计有936万名官兵(不包括1926年出生新兵)[1]。构成为:野战陆军409万人(其中256万人在东线战区、15万人在芬兰战区。合计271万人在苏德战场)、武装党卫军30万人和空军野战师20万人(两军种约近16万人在东线)、海军67万人、空军180万人、后备军230万人。

上述正规军以外,同期德军还有如下准军事武装和所谓辅助部队和人员:党卫军治安和警察部队有60万人;随军武装劳动队和其他辅助组织等有近97万人;各战区内扣押使用的战俘和外国劳工有近32万人。以上总计有超过1120万人供德军支配。这还不包括仆从军和外国附庸军等等。

德国武装部队(正规军)兵数变化(千人)[2]

年份野战陆军后备陆军空军海军武装党卫军总计19392741996400503542221940365090012002505060501941380012001680404150723419424000180017005802308310194342502300170078045094801944400025101500810600942019453800150010007008307830

注(1)本表不包括党卫军治安和警察部队,也不包括武装部队的辅助人员

(2)后备陆军人员包括其他军种的后备人员

为了领导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德国人组织了庞大复杂但又强调独裁原则的军事领导机关。每个军种都有自己的总司令部(Oberkommando,也可译为总部),如陆军总部(Oberkommando des Heeres,缩写OKH)、海军总部(Oberkommando der Kriegsmarine,缩写OKM)、空军总部(Oberkommando der Luftwaffe,缩写OKL)。每个总部都设有总司令和总参谋长。武装党卫军也有自己的领导机关。但在前线,武装党卫军通常依附于陆军。

各军种总部之上,还设置有一个最高总指挥部——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缩写OKW)。名义上,这是德国的最高军事权力部门。但实际上,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本身并无什么实权,只能算是希特勒(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的个人发令机关和个人军事咨询机构。各军种的所有权力(包括指挥权、指导权、人事权、行政权等等),都直接抓在各军种总部手里。其实,除了希特勒个人掌握的最高军权以外,德国武装部队(不包括武装党卫军)的各项实质权力,完全被各总部的总司令和参谋长所操控。而各军种总部中,又数陆军总部(OKH)权力最大。

德国历史上,陆军(Heer)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最为强势,不仅掌握着最大的军权、操控着国政,还对德国社会和文化有着绝大影响力。如法国人所讽刺:“普鲁士是军队所拥有的国家”。德国陆军的核心,即所谓军官团,本身是一群思想狭隘、毫无战略头脑且政治见识极为粗鄙之人。但却个个野心勃勃自命不凡,把国家当成军队的玩具而随意摆布。正是德国陆军散布政治极端主义酿成世界级祸患;也是德国陆军在一战后散布犹太人“背后一剑论”来维持陆军的“不败神话”和政治特权(最新史学研究证实,希特勒的反犹思想其实主要来自陆军的政治教育[3]);也正是德国陆军扶持了由退伍军人组织发端的纳粹党;还是德国陆军主动向希特勒个人宣誓效忠,才把他推到最高独裁者的地位上。

德国职业军人后来谩骂希特勒这个独裁者的专横霸道。但军官团本身也奉行着独裁原则,陆军将帅们个个都权欲熏心,渴望大权独揽。如前所述,德国的军事领导体制本身就排除了一切军政分离原则,而把所有权力集中到军种主官身上。大独裁者领导小独裁者,是纳粹德国体制的核心。而这一体质又发源于德国的军事制度。

但讽刺的是,这种分级独裁体制,领导效率却不高。原因在于,在各自部门掌握绝对权力的“小独裁者”们,彼此之间互不买账且醉心于争夺权力和资源。且不谈各军种之间的矛盾,就单以陆军总部内部来说,所领导的陆军又分野战陆军和后备陆军。野战陆军在前线打仗,其指挥权归陆军总司令,作战指导权则在陆军总参谋长。后备陆军为野战陆军提供补充兵员、接受需长期修养的伤病员,还承担国内卫戍任务和陆军的武器装备。因而原则上说,后备陆军从属于野战陆军。但后备陆军司令却更热衷于扩大自己的权力和势力,而竭力排斥野战陆军(以及指导野战陆军的陆军总参谋长)的插手和干预。后备陆军与野战陆军各种争权夺利的斗争,并不亚于各军种司令部。

在陆军总部进行作战领导的核心部门——陆军总参谋部内,总参谋长们也忙着揽权。整个参谋部由十多个处构成,一个总参谋长很难管得过来。因而在战前设置有5个相当于副总参谋长的“总军需长”来分管这些处。可是总参谋长哈尔德却嫌这些副职碍事,设法撤销了主管训练和组织的第2、3“总军需长”。哈尔德的后任蔡茨勒又赶走了另外3个“总军需长”。这几个“总军需长”要么是哈尔德的亲信,要么是蔡茨勒的对头。赶走这些人之后,各处都被置于蔡茨勒的直接控制下。

苏德战争初期 德国陆军总部的主干构成

陆军总部 Oberkommando des Heeres

(陆军总司令 Oberbefehlshaber des Heeres)

陆军总参谋部 Generalstab des Heeres

(陆军总参谋长Chef des Generalstabes des Heeres)

第1总军需长Oberquartiermeister I(作战)

第4总军需长Oberquartiermeister IV(情报)

东线外军处Abteilung Fremde Heere Ost

西线外军处Abteilung Fremde Heere West

陆军人事局Heerespersonalamt

(陆军人事局长Chef Heerespersonalamt )

后备陆军司令部Befehlshaber des Ersatzheeres mit Stab

(后备陆军司令Befehlshaber des Ersatzheeres)

注:所谓“总军需长Oberquartiermeister”,实际相当于副总参谋长,负责监督几个特定的处。一度设置过5个“总军需长”。但第2、3总军需长(分管训练和组织)在苏德战争前已被撤销;第1、2、5总军需长在1942年被撤销

德国陆军及其统帅机构如此强大,甚至塑造出了希特勒这个超级独裁者。可是另一方面,德国陆军虽然期待希特勒开辟扩军之路(也是为陆军军官们打开升官腾达之路),但又害怕希特勒的冒险战略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在希特勒掌权后不久,陆军将领们又翻脸策划反对他。但随着希特勒在苏德战争前所赢得的一系列空前军事胜利,陆军的传统权威逐渐黯然失色。毕竟,一战期间德国陆军浴血苦战了四年,也没能打到巴黎。而希特勒只用一个月就征服了法国;只用了一年就征服了除俄国和英国外的几乎整个欧洲。于是希特勒的个人权力越来越凌驾于陆军之上,并用这种权力把德国推入了对苏战争的深渊。

2 东线战区的范围与概念

德国在苏德战场投入的兵力极为庞大,隶属关系更是相当复杂。出于权谋等因素的考虑,希特勒没有设置苏德战场或东线战区的总司令,而是将其分成几块:

苏德战场的最大主体是“东线战区”,主干是几个集团军群(属于野战陆军,但也配属了一些武装党卫军)。这个战区由德国陆军总部(特别是总参谋部)进行作战指导(虽然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也试图插手)。自莫斯科会战以来,希特勒亲自接管陆军总司令的权力。结果,希特勒本人成了实际上的“东线战区”总司令。而陆军总参谋部也成了东线的专门参谋部,对东线以外的战事就管得比较少了(在1943年之前,也只有苏德战场和北非战场有大规模陆军战事)。

结果,东线以外的陆军战区,作战指导权都到了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手中。这包括:北非战区、挪威战区、东南(巴尔干)战区、西线战区。此外,属于苏德战场的“芬兰战区”,作战指导权也属于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芬兰战区”的主干部队是第20山地集团军(也属于野战陆军)。

在“东线战区”和“芬兰战区”,除了陆军和武装党卫军部队外,还有大量空军和海军部队。他们在战术上与陆军配合,也接受陆军一定程度的作战指挥。但控制权还是属于各自的军种司令部。特别是自1942年以来,德国空军组建了一批所谓用于陆战的“空军野战师”,作战上被划为陆军范畴。

两个陆军战区以外,德国还在苏联设立了两个行政占领区:帝国东方专员辖区、帝国乌克兰专员辖区。两个辖区名义上归属于帝国东方占领区事务部,而实质控制权在党卫军手中。辖区部署有大量党卫军的警察和治安部队,此外也有大量陆海空正规军等等。尤其是德国陆军在两个占领区分别设立有“东方军区”和“乌克兰军区”。在德军统计资料中,两个军区往往被区分于“东线战区”之外。

苏德战争后期,苏军又攻入了德军在巴尔干的“东南战区”和“挪威战区”(均由国防军统帅部指导);“总督辖区”(德国在波兰的占领区);德国本土等地。这些战区或辖区的正规和非正规部队,很多也不听命于“东线战区”。

在苏德战场,还有大量外国部队和外籍人员附庸于德军。前者包括意大利、罗马尼亚、芬兰、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等国派出的正规军。后者更为复杂,包括法国、西班牙等国派出的所谓志愿兵。德军自身还拥有大量“俄国志愿者”(辅助人员)、各种所谓东方军团和部队(利用战俘等组织的部队,多用于警卫任务)。等等等等。

如前所述,“东线战区”是德军在苏德战场的最大主体,又由陆军总部指导。多数西方历史学者,包括格兰茨和西顿等人,都以陆军总部的兵数报告为依据,将其视为德军在苏德战场的全体。可实际上,陆军只是苏德战场德军总兵力的一部分而已。举例说,陆军总部上报东线野战陆军在1943年10月1日减少到256.4万人,为开战以来兵数最少阶段。而国防军统帅部报告则显示,就在同期,德国拥有681·5万人的“可支配兵力”(不含后备人员等),其中有390万人部署在“东线战区”,另有18万人部署在“芬兰战区”[4]。在东线战区,再加上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仆从军,则总兵力为418.3万人[5]。在芬兰战区,再加上45万名芬军,则有63万人。总计德国及其仆从军共有481万人部署在苏德战场,其中德军有408万人。

即使只是陆军兵数报告,统计口径也互有差异。以1943年11月1日为例:陆军总部上报东线陆军有257.9万人,包括武装党卫军,也包括并入野战陆军的所谓空军野战师。但不包括警卫部队和芬兰战区。另一份报告统计同期在苏德战场的野战陆军(不包括武装党卫军)共有2786497人,构成为:东线战区2532748人、第20山地集团军(芬兰战区)150610人、苏联占领区(德军“东方军区”和“乌克兰军区”)103139人。再加上武装党卫军,此时德国陆军在苏德战场总计有285万人(据《东线陆军补充与损失估算报告》)[6]。再比如按陆军总部月度报告,1942年全年东线陆军兵数都没超过300万人。可加上芬兰战区、苏联占领区、武装党卫军、空军野战师在内,苏德战场上的德国陆军在1942年11月1日共有310万人。到12月1日减少到303.7万人[7]。


[1] 《德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五 第二册 1039页

[2] 《德国陆军 1933-1945》卷三 254页

[3] 参阅《大逆转 1919 希特勒反犹背后的欧洲史》

[4] 《德意志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卷八 247页

[5] 《国防军统帅部战争日志》卷四 1552页

[6] 《国防军统帅部战争日志》卷三 1482页

[7] 《国防军统帅部战争日志》卷三 1482页


东线德军的概念与数据(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