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季第一期“黄州寒食帖”文案整理
本文正文内容及图片均来自《如果国宝会说话》纪录片

“叮∽您有一条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黄州寒食帖
——失意人生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贬谪黄州。筑雪堂,躬耕东坡。第三年,时值寒食节,苦雨连月,如秋风萧瑟(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苦闷的诗人听雨打海棠,碾作花泥(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心中生出无限悲凉(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遂使鸡毛笔、土稿纸作诗二首,史称《黄州寒食帖》。
《寒食帖》横长近两米,诗尾由黄山谷题跋。宋书法四大家,此帖独占其二。页首乾隆皇帝御笔——“雪堂余韵”。那年,春江涨水、大雨滂沱(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诗人身处的小屋鱼舟般风雨飘摇,蒙蒙烟雨,亦如他的视线模糊(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寒食节,大家都吃冷饭的日子,苏轼炖了一锅热菜。他仰头望天,乌鸦衔着纸钱(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皇帝远在九重,祖坟遥隔万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想效仿阮籍作穷途之哭,但心已如死灰,再吹不起(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东坡搁笔,任凭历朝历代在他这草稿上盖章、写字。
《寒食帖》数次入藏皇家内府,三遭火灾(颜世清:圆明园焚。此卷劫余。王世杰:后遇东京空前震火之劫。内藤虎次郎:震灾以后。),又流落民间。一千年的时光化作几笔墨迹、几方印泥。密密麻麻的图章像后人的手指,戳戳点点。那年的笔迹,已成绝响的叹息。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政治理想的幻灭,也是东坡率真生命的开始。悬针、变奏、飞白、牵丝、堆墨,此刻诗人的肉体极度困顿,精神却无限飞扬,纵然满腹经纶,又有几人落笔无尘,哪怕才高八斗,又有谁出口便是天真。一千年,东坡已经离去,指尖流淌的文字成为哲人生命的延续,近千年的时光,化作数十克的纸,完成生命意义的提纯。人们念东坡的诗,写东坡的字,渴望从平凡的生活中超脱,从失意中寻找诗意。可几人又懂苏轼,读懂元丰五年的寒食节。此后一句大江东去,换多少孤枕难眠。

“叮∽国宝留言持续更新,请注意查收。”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