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原生家庭之伤>读书笔记
//#专栏日更挑战#13
已输入1847字
朵拉陈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因为她突然发现了一个可怕的规律:自己在对待丈夫,老板,朋友都是这样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生怕他人“心情不好”……就像小时候生怕父母心情不好殴打自己一样。
//移情. 200903
我的父亲每次打完我都跟我说,他打我是为了我好。所以长大以后我嫁给了一个发脾气时会揍我的男人,这难道不是男人的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吗?
所谓身体虐待,常常是突如其来的暴力,孩子不能预料身体虐待会在何时发生,也不知道被虐待的原因。
这样的环境发展出:‘我要一直小心翼翼对待别人,才能确保我的安全’,这种讨好型人格。
//必然. 200903
所谓心理学角度的‘内化现象’:我们相信了父母口中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并且内化为自己的评价。它迫使我们从心底屈服于父母带来的伤害,扭曲了我们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
幼年需要父母提供持续的,稳定的情感滋养,才能成长为健康,独立的人。幼年的我们还未能发展出健全成熟的自我安抚办法。
传统的家庭观念迫使我们承担了远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责任和压力。
直面我们曾经遭受到原生家庭之伤害,因为我们不能治愈那些我们看不见的伤口。理性,直面看待原生家庭之伤害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才能开启愈合之路。
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最好的,不仅因为孝道的宣传,也是因为父母对我们实在太重要了。即使受到虐待,我们情愿选择我们是‘坏的’。
所谓心理学角度的‘解离’:遭受到超越承受能力的伤害时,大脑会让身体留在现场被虐待,让心灵与身体分离,把心灵中的自我放置到一个幻想的乐园,保护起来。
如果在回顾童年往事的时候,
甚至平时生活中,这样可怕的回忆常常会在不可预料的时刻侵入脑海,挥之不去。
…常常高度警觉,失眠噩梦,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冲动,焦虑情绪弥漫。
…持续的,极力逃避与童年和原生家庭有关的任何事件或场景,
拒绝参与一些实际上没有危险的活动…
可能是出现了选择性遗忘,无法想起与创伤有关的事件细节,
很可能你患有对原生家庭之伤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读完好像一夜无梦, 睡的很安稳, 知道身边站着很多人.
//这就是作家的本领, 把你所经历的都写尽了, 你只管跟着走就行了.200903
光靠阅读书籍并不能治愈创伤后应激障碍。就像运动时不小心骨折,只是上网查看关于骨折的治疗方法。
//如果自己治愈,省钱,又减少二次伤害。不管治疗得好不好. 200903
在相安无事的时候,刻意地朝着和父母完全相反的方向奔跑着前进。而情急之下,又会做出和父母一模一样的选择。
当我们有所准备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强烈情绪的来袭也是一个自我疗愈的好机会。
//一些事情大抵如此,是机会还是灾难,全看你怎么把握。200903
肾上腺素急剧上升🔝,心跳加快,瞳孔放大,手心出汗……
这些生理变化让我们以为自己真的遇到了实实在在的‘危险’。
当你的行为在现实中没有达到标准, 就会说一些讨厌自己的话,
'我应该… ', '我不应该… '
//这些话一旦说出口, 表达的意思就是讨厌自己.
//不管是愉快的说, 弱弱的说, 害羞的说… 都是一样.200903
自己就会感受羞耻和内疚, 然后体会到无穷的压力.
在生活中, 遭遇激活点 --> 激活创伤认知 --> 产生自我批评 --> 做出应激行动.
这一系列的反应往往发生在瞬息之间.
我们只有对自己诚实, 对真我城市, 才可能做出适合自己当前状况的选择和决定.
已经顺利走在愈合之路上的来访者: 原谅父母, 是走出阴霾获得内心宁静的关键因素.
//方法论. 200903
如何'报复'
过上健康, 幸福, 愉快的生活, 是对原生家庭之伤的最好'报复'.
用实际行动证明, 并不受它掌控.
//一定要洞悉它的目的, 然后做出最好的'报复'. 200903
如何父母越界行为的方法: 把重心放在'我' , 而不是放在 '你'.
例如, 可以说: 不, 我不愿意. 却不必要说: 不, 你不应该.
因为父母没有义务必须尊重我们的边界, 然而我们却又义务必须捍卫自己的边界.
########################
200903
• Survey
美籍女作家, 写过所有中国大陆遭受家庭创伤的孩子.
• Question
无
• Read
无
• Recite
如果经常选择性逃避, 可能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
• Review
如果非要评分,个人推荐指数:5/5。
具体要怎么做才能不逃避, 这本书说: 原谅. 原谅他人原谅父母原谅自己.
"战与逃" 心理反应告诉人们, 如果一开始遇到某问题就逃跑的话, 那么接下来所有时候, 遇到类似的情况时, 都会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