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HERE WE READ:《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2023-08-08 01:42 作者:bili_27360589034  | 我要投稿

HERE WE READ:《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重大事件下团队领导者应具有的素质和要避免的行为

(决战一书的封面)
本书作者金冲及先生,1930年出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专家,原中国史学会会长。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历任复旦大学团委书记、教务部副主任、教学科学部副主任,文物出版社总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复兴文库”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这本书的书稿是金冲及先生于2011年12月12日、也就是在他八十一周岁前一天完成的,通过阅读此书可以感受到金老师为了全面的展现三大战役期间两党军事统帅对战争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和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档案、中国共产党史料、中央军委电、国民党史料、双方参战将领的日记、文集文选、双方参战将领回忆录、著作以及各类在三大战役期间的报纸期刊,可想而知,将这些分散的资料联系起来加以分类、分析,使历史的书写符合历史实际,在浩瀚的史料中寻找到所需的答案、边阅读边思考,这绝对是一项耗时巨大的阅读分析及整理的工程,也因此,我猜测该书的书稿在金先生八十一岁前完成,对他来说一定是一份让他感到极为快乐愉悦的生日礼物。


 

本书的章节架构也很值得研究,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框架,对于今后自己学习其他课题也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本书的第一章节是蒋介石、毛泽东的战略指导方针的介绍,以及两种方针的对立;

第二章节是战略决战前夜战争发展的趋势、双方的准备情况以及会议沟通内容;

第三章节、第四章节、第五章节、第六章节主要描述了三大战役前、战役中和战役后两军统帅在面对同一问题、同一战役时截然不同的认知判断,以及统帅的作战指导是如何对战场环境、各级将领、战士及民众产生决定性影响的;

第七章节是综论及结束语;




重大事件下统帅应具有的素质和要避免的行为:

关于正确指挥的重要性,毛泽东曾说过“我要优势和主动,敌人也要这个,从这点上看,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备注:天时地利是客观,人和是主观,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会主动发生变化,会因主观的影响而变化。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又写道“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

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同毛泽东指导作战的战略方针根本不同。蒋介石以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力图先夺取重要城市,进而控制交通线,分割解放区,再进行“分区清剿”,以为这样就可以消灭解放军,变解放区为国民党统治区。毛泽东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一时的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只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指导方针,根植于双方代表的不同社会力量,几乎贯穿在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结局。

综上,作为一个优秀的团队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先明确作战目的,如果作战目的不一样,那么各自的评价也会不一样,核心的意思就是统帅在作战前要明确和定义成败,要选好成功和努力的方向,毛泽东曾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而蒋介石部队占地越多,兵力越分散,处处守,处处薄弱。

在《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198、1199页中提到过“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有些时机,为着集中兵力歼击敌军的目的,或使我军主力避免遭受敌军的严重打击以利休整再战的目的,可以允许放弃某些地方。只要我军能够将敌军有生力量大量地歼灭了,就有可能恢复失地,并夺取新的地方。

这种战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全歼,方能最有效地打击敌军,使敌军被歼一团少一团,被歼一旅少一旅。对于缺乏第二线兵力的敌人,这种战法最为有用。全歼,方能最充分地补充自己。这不但是我军目前武器弹药的主要来源,而且是兵员的主要来源。全歼,在敌则士气沮丧,人心不振;在我则士气高涨,人心振奋。速决,则使我军有可能各个歼灭敌军的增援队,也使我军有可能避开敌军的增援队。在战术和战役上的速决,是战略上持久的必要条件。”

对于敌情及其行动,行辕全不明了,殊为忧虑。统帅要能掌握和分析敌情的动态及发展趋势,并且多检讨自己,不要总是责怪别人。

很多事情光靠想是看不清事情的本质的,只有开始做了,才会发现有些事情不像我们想的那样,要在执行的过程中反复的琢磨,修整。

当不能消灭敌人时,一切军事考虑,以不被敌人消灭为第一要义。”

蒋介石习惯于将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各种重要问题的处理和决断以至大小事务集中在自己一个人手里,因此正陷于四面火起、顾此失彼、焦头烂额、穷于招架的狼狈境地。这也不能不严重影响他对军事局势的全面考虑和应对。(要明白人力有时穷而尽)。

统帅要能详细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报告,经过充分的讨论后,要能接受别人的意见,随时改变方案。(熟筹尽复,意思是“意思是等您考虑清楚了请给我一个答复。”)

统帅要给予下属清晰的目标,且目标要准确精准,落实起来不走形。 在给予下属一个明确战略方向的前提下,要多肯定下属并给予其自己制定战术的权利,例如中央军委回复粟裕的电文中提到“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且“情况紧急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这和蒋介石对前线作战中的细节动辄直接干预的做法是不同的。

三大战略决战已经一步步逼近,蒋介石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只相信“军事之基本实力尚未动摇”“必蒙天佑”,它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早可预卜。(做事不要总评感觉,还是要有方案,能付诸于行动,生活工作确实困难,但是还是要主动解决,不要去奢望“必蒙天佑”。)

项目或者工作重的务实或者检讨会议,还是要对工作情况有具体的分析、总结,一味训斥别人精神颓废、信心动摇,天天朝着失败的方向去着想。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孙子兵法提出“不胜在己,胜者在敌”。

毛泽东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他的办法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投身到战争实践中去,否则就谈不上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二是要在战争实践中用心去想,不断总结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用来校正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并且把战争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提到较高的原则上去思索和解决,这就是研究战略问题。陈毅曾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作过这样的概括:“其特点是以实事求是的方法去研究中国战争的实际,去发现和掌握中国革命军事的总规律。”

毛泽东历来强调:“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他写道:“第一个战斗,关系非常之大。第一个战斗的胜败给予极大的影响于全局,乃至一直影响到最后的一个战斗。慎重初战)”怎样打好“第一个战斗”?毛泽东归纳了三条原则:“第一,必须打胜。必须敌情、地形、人民等条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敌,确有把握而后动手。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机。机会总是有的,不可率尔应战。”“第二,初战的计划必须是全战役计划的有机的序幕。没有好的全战役计划,绝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第三,还要想到下一战略阶段的文章。”

对具体的作战方法,毛泽东在1947年12月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十项军事原则。其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根本的方法。毛泽东很早就说过:“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

军事胜利从来不是单靠军队来实现的。人民战争更是如此。毛泽东一向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三大战略决战能获得胜利,一个基本原因是民众的支持,不断以人力物力支援前线。(这里强调了物资和后勤工作的重要。)

军情本来是异常紧迫的。但在决策酝酿阶段或情况许可时,毛泽东总是同前方将领反复磋商,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作出决断。在决策已定而情况紧急时,又要求前方将领一切由他们“临机处置,不要请示”。这在蒋介石的作战指挥中是没有的。(要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充分分析并考虑,作出决断,并且要给予前方人员临机处置的权利。)

蒋在三大战役中,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目光短浅,反复多变,被动应付,顾此失彼,而且始终自以为是,出了错只怪部下无能或没有执行他的指示。这些都是军事统帅的大忌,他在平时都有表现,而在辽沈、淮海、平津这些决定命运的战略决战中暴露得格外突出。

国民党军的作战指挥大权却一直紧紧抓在他一个人手里,都要由蒋来作决断。(不愿意放权,也无法了解前方的作战情况及态势。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对蒋介石的军事指挥才能是一次严格的检验。可以看到,他的作战指导实在缺乏章法,并且严重地脱离实际,先是对战场局势缺乏客观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更谈不上对它的发展趋势有足够的预见,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明确而坚定的作战预案;临事张皇失措,被动应付,而又主观武断,甚至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的中后期依然盲目地想同解放军在不利条件下“决战”;继而决心动摇,终致束手无策,多次慨叹“此事殊出意外”,只能“默祷恳求上帝默佑”。

回顾毛泽东在三大战略决战中对全局的作战指导,可以悟到许多道理,而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实事求是。读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的那些电报和他的其他言论,都是实实在在地在分析战场的实际情况,既要知己,又要知彼,既要看到有利因素,也要看到不利因素,既要看清局部,又要放眼全局,既要看到这一步,也要看到下一步或下几步,经过反复衡量利弊得失后作出判断,紧紧抓住作战时机和能够用来打开新局面的主要环节,确定行动决心。这种决心绝不轻易改变和动摇,但如果情况发生原来没有预料到的新的变化,或者听到来自第一线将领提出的确实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议,又不固执原有看法,能够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总之一句话,就是努力使主观适应并符合客观实际(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这是取得成功的秘诀所在。

蒋介石作战指导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很多,而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主观同客观相脱离:不全盘而细心地研究实际情况,不认真听取第一线将领的意见,一味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主观意志办事。由于对战场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心中无数,往往说许多空话,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办法。平时忙于一大堆枝节问题,一旦遇到出乎意料的情况时又只是被动应付,或者轻率地一再改变主意,使第一线将领无所适从或虽有不同意见也不敢提出,硬着头皮照办。这样的仗怎么能不败呢?

 


HERE WE READ:《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