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毫无意义?已经被推翻?
首发于公众号:健身小食堂
前两天,在小食堂的读者群里,关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有了这样一场讨论:

这里的谬误就不展开了,有基本逻辑概念的朋友都能看出来,他混淆了相关和因果。
你可以把,对话里面的膳食指南,替换成,改革开放,装上电话,开上小汽车,用上个人电脑。。。
甚至还可以说,你出生以后,几十年来,
全国肥胖率飙升,糖尿病一个多亿,慢性病一堆…
这一切都是因为,你降生到这个世界!
然后又有朋友提出另外一个观点:

这对膳食指南的定位是错误的,指南要解决的,是本国人饮食共性上的问题,大家普遍缺什么,什么过量,如何因地制宜地补充,这些问题,
它没办法那么详细地分,假如一名白领,30岁,男性,坐标广东,只保持基本的日常活动,身高多少体重多少,家族有肥胖史,本人尿酸高,不吸烟,但是喝酒。。。应该怎么去吃,
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它不可能针对某个具体的个人,来进行调查,并提供个性化的详细指导方案。
这就好比,我写本《恋爱指南》,说要给女士送玫瑰,
可你要是问,送黄玫瑰还是红玫瑰,送几朵?
早上还是晚上送,快递还是自己送上门?
我爬绿化带偷几朵月季行不行?
去哪能买到便宜又新鲜的?
嗯,这样别说一本指南了,写套四库全书也打不住。
其实16版的膳食指南,它确实有问题,主要集中于,因为咱们国家在营养学领域比较落后,很多内容参考了《美国居民膳食指南》,
所以有人说,咱们的膳食指南,抄的美国人的。
但是众所周知,我们在人种基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等这些,都有比较大的差异,
所以16版指南,有很多并不是基于咱们国家的人群,所做出来的高质量研究。
这个差异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但是,从宏观的指南意义上来讲,这个不算大问题,
如果你翻开其他国家的饮食指南,日本的,意大利的,这些,你就会发现,大家统一推荐的,就都是均衡饮食,
食物多样,粗细搭配,谷物蔬菜水果肉蛋奶,足够的饮水,每周适中的运动。。。
而且,这个问题,在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1》中,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因为,几十年以来,这一点被反复地证明:
均衡饮食,就是保障居民身体健康,从流行病学降低死亡率的最佳饮食模式。
尽管一直有很多人试图推翻它,很遗憾,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成功。
另外一点就是,很多质疑膳食指南的朋友,本身具有一定的营养学基础和背景,这是好事情。但是你要知道,全国性的指导文件,必须考虑那些,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受众,他们是否容易接受,
而这些人,才是迫切需要指南的大多数。
就像在网上被吐槽很凶的,已经停播的《走近科学》,
村民能用嘴从身体任意部位吸出鲜血却不伤皮肤,后来发现是他牙龈出血;
天上掉下来几块蓝冰,老头抱回家放冰箱说这是无根水,每天一舔包治百病,最后发现是飞机卫生间处理后的屎尿;
以前我也觉得,这么智障的东西,拍给谁看?
直到我认识到,咱们国家,本科学历不到4%,初中以下超过60%,甚至小学+未上小学加起来的就占25%,
这时我才知道,《走进科学》其实是一档很棒的节目。
科普要有温度。
知识分子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脱离群众,
也就是,你准备说给谁听?
实在不愿意听的那些,确实没办法,但那些愿意听的,你得让他们能听懂。
这些年来,其实我看到不少次,动不动就是膳食指南被哪个科学家推翻,有多少多少医生联名上书请求推翻,其实都是那帮商人搞出来的,
比如搞生酮的那些,就很喜欢碰瓷膳食指南,随手举个例子:
嗯,你没看错,上面截取的这些标题,都是取自某生酮公众号。
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
膳食指南虽好,但它不适合用来赚钱,
家门口菜市场,农贸市场,超市,逛一圈就可以满足你关于健康饮食的所有需求,你还赚他什么钱,去小区门口摆摊卖鸡蛋水果吗?
很直白的道理嘛!
有时我就想了,那么多顶级营养学家和科学家,耗费大量心血,他们怎么就这么容易被各地的菜市场,农贸市场给收买,才出具这样一份,国家层面的膳食指南。
反倒是一帮卖生酮的商人,倒是全心全意地要为咱们的健康着想,天天勇敢站出来揭露,我们都不知道的菜市场黑幕?
太震惊了,太魔幻了,是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