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德峰】从15岁到70岁,如何度过这个人生阶段?

2023-08-12 22:01 作者:求真悟道爱学人  | 我要投稿

从15岁到70岁,如何度过这个人生阶段?

 

不同的个人作为人的存在,作为人的精神存在的一种成长,确实有许多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可以拿来做一般意义上的标准。既有规定,又没有规定,这就是人类作为精神成长的过程。两个方面同时具备。

说它没有规定,也不对。比如孔子。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岁的时候如果得不到人文的修养,不立志向学做圣贤,这是不对的。

三十而立,不是说三十岁人必须建功立业。这个“立”是承担责任的能力(也就是自立)。你否则以前老是需要帮助的,比如父母、亲友等的帮助。三十岁的时候,自立不光是自己能谋生,而且还能承担对他人的责任。在儒家看来首先是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儒家八条目)这种承担责任的能力是精神成长。

四十不惑,什么叫不惑呢?不是不再有疑惑了。你要有一个境界,叫见惑不惑。学会了有所为、有所不为。

五十知天命,不是说请算命先生算过命了,而是对自我认识达到了一个境界,我这辈子在人间做什么事情会做得比别人好些。专心一致,不受其它的事情困扰。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觉悟政治跟他没关系了,成为中国第一个教育家。精神成长的重要标识是基本达到比较清晰地认识自己。(我觉得还有认清现实、接纳现实)孔子做学问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六十耳顺,精神成熟不再成长,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比如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写了一部书《我的哲学》。耳顺字面意思是别人说什么你都不在乎了。耳顺的含义不仅限于听得进不同意见,一个人要早点听进不同意见。忠言逆耳到你那里不逆了,对世界的看法改变了。这种改变是道家境界,去执的态度。如果到了六十岁还觉得周围的环境跟自己作对,那就是痴长六十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精神上达到彻底的自由。你想做什么就去做,恰好符合社会客观需要。

教育有两个任务。第一个是让受教育的下一代作为人成其为人。第二个是让他成为某种人。十五岁开始,建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开始树立人生的真实最终目标是什么,什么事人生的意义。通过经典的阅读形成三观。进入语言,进入社会通常的规则和礼仪中,洒扫应对,识字写字,知书达理。精神成长分阶段,从古至今,儒家的仍然是适用的。

 

【王德峰】从15岁到70岁,如何度过这个人生阶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